第008章萧书记调研
萧老逝世的影响是巨大的,《萧飞传》神速一般地出版,《萧飞传奇》、《萧飞在延安》、《萧飞与东北解放》、《“红色掌柜”》等一批影视剧在华共中央、中央***处、中央办公厅、中宣部等强力部门的直接关注下,迅速拉起巨星云集的班子开始进入紧张的拍摄,其中早就拍摄完成多年并被萧老一手按下不播的《萧飞出川》最先开始在中央一套黄金档开始播出。
原本,某些最高层领导人曾经向萧正征求意见,看是不是萧老逝世后也按照南巡同志的“旧例”,在全国进行全面的禁娱和哀悼活动,萧正回到家后,跟全家——尤其是木老和萧宸——商议后,婉转表示了拒绝,按照萧老遗愿,后事一切从简。骨灰一部分在八宝山下葬,陪伴那些在八宝山的同志和战友;另一部分分别洒在江东和东北,萧老希望自己能够生前死后都守望着这两个他曾经为之艰苦奋斗的革命旧地,希望看到革命旧地旧貌换新颜、气象***。
另外,按照萧老临前的交待“女圭女圭们是最大的希望”,萧老生前的存款,包括稿费、补发离休金等供给37201元人民币,将全部捐献给祥林省希望工程,用于建设希望小学。萧老的孙子,江东省委副***、纪委***萧宸亲自将存折本转交给祥林省委副***、省长李正锋,李正锋向萧宸表示了谢意,并发表讲话深刻缅怀萧飞同志,对萧飞同志将身后遗产全部捐献给祥林省希望工程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私精神给予极高评价。
事实上萧宸对于让他来干这件事,心里也是有几分不情愿的。爷爷生前的确多次和他说过自己死后不留遗产,但捐归捐,萧宸对于如此大张旗鼓却是持保留意见的。他总觉得,爷爷一生低调,从不热衷宣传自己,以前他曾经多次捐献稿费,更曾多次救济一些曾经的落难部下以及他们的后人,但他从来没有对外公布过,只是在实际“管私房钱”的女乃女乃那里有一个极其简单的账本。而让萧宸颇为不忿的是,就连这个账本的存在,某些人也得到了消息,拐弯抹角地向萧家人提出能不能拿出来见见报……自然,被萧宸一口拒绝了。他不能在爷爷走后,一转背就把他老人家的无私当作自己的踏脚石,他虽然有时候的确借了爷爷很多光,但大部分是被动的借,让他这样主动去借,他觉得自己还没有无耻到这个程度。
这些天萧宸一直很忙,虽说爷爷的身后事自然有一大批的人***心着——比***心他们自己爷爷还***心一百倍——但萧宸仍旧忙碌。一个接一个地老爷子们亲自打来电话,他萧宸不能不接吧?一个接一个的同志们打来电话,都是些中央委员或者中纪委委员级别的同志,他萧宸不能不接吧?一个个萧宸曾经提拔过的干部打来电话,他萧宸不好不接吧?
这些人有多少?萧宸也没个准数,大概总有个两三百吧……元老级二三十个,都是原中顾委委员级别,别说萧宸了,他们就是打给顾总***,总***也肯定要亲自接听的,这些人现在可真是去一个少一个了,他们在党内的地位,那也不必多说,都是门生故吏遍天下的主,得罪他们,他们不会如何,对你自个儿来说,就仿佛觉得头硬非要去找根柱子试试看一样。
而中央委员和中纪委委员级别的同志们,那更是现在萧系的中坚力量,一个常委巨头在***局常委会有没有发言权,根基在哪里?就在中央委员会里。若你在中央委员会里有大部分中央委员唯你马首是瞻,那不必说,常委里面你就是真正的巨头。纪委委员方面虽然不如中央委员如此了得,可那分量也不轻,而且他们的年龄普遍比中央委员略小,将来的前途也还远大,萧宸自然哪边都不可能得罪。别小看“不得罪人”,***其实就是这样,***说过:***就是把自己的人越搞越多,把敌人的人越搞越少。
至于萧宸提拔的干部,别以为是他自己提拔的,他就能不当回事了,那可是今后他最“嫡系”的力量,有些是要进省级班子的,有些甚至是可能进中央委员会的,这都是他今后跟人博弈的本钱,他岂能自己去把这份关系疏远掉?
于是,萧宸这段日子之忙,几乎让他这样从来没觉得精力不够的“工作狂”都有些吃不消了,因为萧老逝世,萧家这边忙极,叶玉灵把萧启放到了她老爸叶松柏那边,亲自去照顾萧宸。
不过叶松柏带兵虽然华夏第一流,带小孩可就抓瞎了,但外孙驾到,他可舍不得短了他半点,忙不迭把配给他自己的一批人除了几个警卫之外,全给一股脑打发去照顾这小祖宗了。他自己一下班回家,也是精神极好地抱着萧启玩——可惜他下班太晚,大多数时候萧启都跟他玩不了多久,他倒也不生气,乐呵乐呵地看着小家伙睡着。这让被他叫回家“帮忙”的叶成材直翻白眼,用他私下对杨毓婷地话说:“老头子用在我身上几十年的工夫,还没这一个月内用在小年身上的多。”小年就是萧启的小名……
就在萧宸终于将京城这边的一揽子事情处理得差不多,又被女乃女乃催促早点回江东的时候,新京报忽然发表了一篇新闻稿,该稿件其实已经不算新闻,那是萧宸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新京报采访的记录。两会结束到现在已经两个月了,这个时候这则新闻稿姗姗来迟,虽然大部分人没有觉得奇怪,但萧宸自己自然知道其中缘由。
那则采访是针对今年两会一些委员提出“官员讲真话越来越难”的言论,请萧宸做出一些评价的,萧宸的回答颇为直接,以至于该采访最后被冷冻了起来,萧宸之前也以为自己被***或者说被禁言了呢,想不到时隔两月,这次采访稿居然重见天日了。
采访稿是这样的:
新京报:你看到张委员关于“官员说真话越来越难”的言论吗,有什么感受?
萧宸:看到了他的讲话,很赞同,很有同感。
新京报:现在在一些地方,真话少、官话多,这是为什么?
萧宸:我个人的看法,现在一些地方的工作作风、文风、思想作风都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问题成为社会焦点,中央反***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每年抓出来的省部级干部还是很多。改革开放成就很大,但社会发展不平衡,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协调,***体制改革滞后,这是根本的问题。
另一个,也是华夏几千年的皇权意识作怪,官本位的思想太厉害了,一些领导干部自觉不自觉就有这样的想法。
新京报:我们知道你现在在国家发改委不是一把手,但是你在朗柳鼎清区和江东吴城市都是做过一把手的,我们想问,你当时在鼎清区或者在吴城时,敢不敢讲真话?
萧宸:我一直比较敢讲。我补充一点,***问题解决不好与用人机制也有关系。我曾给组织部门提过意见,本来各项法规规章都很不错,但没有执行到位,尤其是,你刚才提到一把手问题,我想说地是在目前体制下,地方和单位一把手的权力高度集中,特别在用人上。我在吴城当一把手两年。感觉就是一把手权力太大,尤其在用人上,我说一句话,别人很少敢说不。后来我发现这个问题,就很注意了,多征求一下其他同志的意见,但我想说这不够,不能一把手每次都主动的一个个去问,大家都应该发挥作用,大家都不敢争,这一把手自然而然他就“揽权”了,有时候他自己都没觉察到。
新京报:一把手的话对干部选拔有多大的作用?
萧宸:那基本上就是决定性作用。干一把手时间长了,如果一把手有点意思,都不用直接表白,下面的人马上顺着你来,我有时候打算征求一下其他同志的意见,只是下意识提到某个位置要缺人了,问一声某某同志是不是合适,一些同志马上表示该同志正好合适——我这种机制很危险,他想也不想就知道这位同志正好合适了?我发现这个苗头后就特别注意,后来就发现有的人不是我看到的那样,有的干部是两面人,领导面前一套,群众面前一套,群众评价和我的评价完全不一样,我就开始特别注意,所以说一把手的决定大多时候要起关键作用。
而且我补充一句,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好多问题解决不了,表现在用人上特别明显,制度是制度,但说一套做一套———靠小集体定名单,靠主要领导定名单,视野不开阔。
新京报:张委员还讲到领导下基层视察、调研的真实性问题,你怎么看?
萧宸:这个提法很好,可惜这次我不是***委员了,要不然我也很可能要提。这个问题是存在的,譬如有领导下去视察,当地都预先进行了周密部署,安排得非常具体,领导人成为了一个“机器”,这是很可悲的。还有的领导去视察,周围几十个人前呼后拥,大部分都是民警和干部化装的,全是假的。这都是真实的事情,我经历了很多次,无比痛恨。有的领导知道这个规则,比如我,所以经常搞突然袭击,但这总是有限的,你每次突然袭击,搞得下面也是人心惶惶,他一慌神,那工作更不利了,倒霉的还是普通群众。
新京报:你刚才说,文风也是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
萧宸:我在文风上意见一直很尖锐,现在一些领导讲话、报告前半部分全是套话,只有后半部分有点实在的,就这点实在的东西还是云山雾罩的,“党八股”太厉害了,本来一句话说的非常明白的,一定要绕来绕去说上一段。现在有些领导的讲话和报告都是秘书坐在屋子里编的,总会有江郎才尽的时候。
新京报:你当***时,或者说现在在国家发改委,是自己写讲话稿吗?
萧宸:我说实话,不管在以前当区委***、市长还是市委***,或者是现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一般开党组会的讲话稿都是自己写,在发改委以后,开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工作会议、中部崛起工作会议等全国性质的会议,那不是自己写,因为这是总体报告,我和助手要先开几个座谈会,搜集意见,研究出一个提纲,再听取司局级干部的意见,先发表意见,我口述一个提纲,秘书写完后再发回去听取意见,写完以后再发给大家讨论,修改,最后成稿。但一般的会议从来都是我自己写,而且有时候只写提纲,不写详细内容,那些内容天天再脑子里转,写上不写上其实没区别了。
新京报:那其他领导干部的情况呢?
萧宸:我了解到的一些领导干部还是不错的,比较务实,发言都是自己写,甚至就写在一个破的小笔记本上;有的领导虽然用准备好的发言稿,但能看得出其中有自己的东西;但是也有一些干部发言,都是事先准备好的打印稿。总的来看,估算一下,大概三分之一的领导干部坚持自己写发言稿吧。
新京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萧宸:我赞成张委员的建议,倡议领导干部带头说实话,说真话,只有这些人带头,下面才敢说,同时要批评不讲实话的、不讲真话的现象,这个风气才能够有所改变。应该说,多数干部是想说真话的,但存在不敢说、没办法说的情况。
新京报:据我们了解,有一次工作人员篡改你的发言,导致你当场撕掉简报?
萧宸:有这个事,是在一次会议上,我发言后,工作人员给我出了简报。简报上说我赞成什么、同意什么,全是那些套话,都不是我说的话,而我会议上说的话却一句没有,当时我就火了,直接把简报撕了,弄的别人也挺尴尬,但当时我实在忍不住,你给我套上一堆套话也就罢了,那套话虽然是套话,好歹也没说错,可你不能把我说过的话直接抹了吧,我说那话是有针对性的,是我觉得很有必要的东西,你直接抹了,那我刚才在那儿是耍猴呢?我始终觉得,应该听取不同意见,不然开会干什么呢?官场不正之风的一个表现就是没有***的气氛。我几次在中央党校学习,在中央党校说话的氛围我就喜欢,你讲什么,他们录什么,也不会删减或者添加你的话,这就让人觉得自己的话起作用了。
新京报:对这种风气你有什么药方?
萧宸:首先应该是加强***,加强作风建设,不能搞官样文章,文书就是思想的反映。去年年底,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征求意见时,我那时候已经是中央委员,当时就提意见说首先要认真解决好一件事情:让大家畅所欲言。现在社会环境已经大不一样了,不能还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我的看法,华夏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需要新的思想解放,需要真正的内部改革,特别是******体制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公权力的法制化。这个事情首先还是加强***,改进作风,风气变好,社会风气就会变化。其次,***体制改革要有新的思路,要有作为。现在经济发展得很好,社会问题更要解决好,我看现在中央已经意识到了,比如重视收入分配问题,下决心扭转收入差距。我感到很欣慰,眼下的关键是需要具体的措施去落实到位。我在发改委分管了收入分配这个项目,但因为还有一个更专业的人保部,这个事情其实我能发力的地方也不多,但我已经尽力调整了——
不知始于何时,大凡上级领导干部下基层考察或视察、调研或检查工作时,所到地的党委政府、***部门通常少不了这样一些程序——提前制定预案、精心勘察踩点、现场进行布防、严格实施清场。这还不够,还要一路警车开道、沿途交通管制。有时甚至要异地抽调警力,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俨然一副大敌当前的架势。
据萧宸观察,如此做派,大多不是上级领导干部的本意,而是有人示意、地方乐意。在一些职能部门、地方官员心目中,只要上级领导平平安安、行程顺顺利利、视察圆圆满满,采取什么措施、动用哪些手段,给群众带来多大不便,统统可以忽略不计。
萧宸历来认为,迎接领导视察动辄警车开道、交通管制、清理现场,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在群众心目中造成的影响却很不好。它至少暴露出这样几个问题:
——畏惧群众。时下少数地方领导,嘴上常说“要与群众打成一片”,“要当好群众学生”。听其言,颇为感人。而观其行,却是另一码事。他们忘记了自己原本也是百姓不说,潜意识中,把老百姓看成不可随意亲近,甚至必须时刻提防的对象。内心深处不是敬畏而是畏惧群众。走到哪里,都觉得不踏实,唯恐遭到“不测”。何况是首长视察,自然要严加防范了。
——吓唬群众。一些地方官员、部门领导,官当大了,无论走到哪里,都喜欢前呼后拥、迎来送往,与旧时官员巡察搞“回避”那一套没有多大区别。如此这般,识趣的老百姓自然唯恐避之不及。到头来,样子做了,时间花了,既没能看到实情,更没有听到真话,对科学决策与推动工作等毫无裨益。对这种做派,自己乐此不疲不说,还以为上级领导也喜欢这一套。
——月兑离群众。有些地方领导,平日里高高在上习惯了,偶尔到农村、企业或社区,名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实际上不过是从上一级官场到下一级官场罢了。从接待的到汇报的,从参会的到陪同的,除了个别经过“精挑细选”的群众外,其余全都是官员,平民百姓没有几个有机会接近领导。自己不习惯耳朵向下,也不让上级领导听点原汁原味的“基层声音”。
由此萧宸想起一则“旧闻”。1953年2月23日,在金宁视察的***,要前往中山陵晋谒。为了便于警卫,有关部门曾打算另辟一条上山小路进入陵门,并准备把游览中山陵的群众疏散出去。**得知后风趣地说:“堂堂的华夏人民共和国主席祭奠革命先辈,走小道成何体统嘛!我就要走大道。群众是到中山陵游览,我们是到中山陵祭奠,有什么理由把人家赶走?”**还严肃地说:“你们不要把我和群众隔开!”
都说人民是主人,干部是公仆。如果上级领导干部到地方考察工作,地方不惜代价、兴师动众,主人连正常的活动都受到影响不说,有时还要遭遇“清场”。这样做,乍看起来是为了上级领导安全,实则无形中间接地损害了上级领导的形象和声誉。道理明摆着,群众看在眼里,嘴上不说,心里不悦。久而久之,群众对上级领导怎么会有好的口碑呢?
不错,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下基层视察调研、走访慰问,适当的保卫是必要的,无可厚非的。然而,凡事都有一定的度。一旦过度了,往往就走向问题的另一面。他一直希望那些职能部门、地方官员转变观念、改进作风,不要动辄搞“清场”那一套,把上级领导推到被误解、遭议论的“风口浪尖”上,然而这一次回到江东之后去宿豫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他却又感受了一次封疆大吏出巡的“威风”。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现代化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没有农业的产业化,农业增长方式不能转变,农民收入不能大幅增长,农村整体面貌不能出现较大改观。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把农业产业化作为重要任务来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萧宸回到江东的第三天,就按照省委办的安排,带着一批随行人员奔赴了江东苏北地区的宿豫。
按照一般“规矩”,省委副***前来地级市调研,市委***和市长肯定是要亲自陪同的。但不巧的是宿豫市委***何仇正去了吴城调研招商引资,结果没法赶回来——萧宸感觉他是不想故意为自己这个副***调研赶回来。于是陪同视察的是宿豫市长、市委副***、纪委***、组织部长等人,其实也充分照顾到了萧宸的级别,以及他的职务和分管的项目,几个被分管类别的下属全都来了。
然而,萧宸的不满很快就生了起来。萧宸的车队一路行过,那是人迹罕至、车踪全无,从进入宿豫开始,就被几辆警车接住,并开路引往市区。到了进入城区的地头,一大批宿豫领导早已等候在那里。由于萧老逝世后萧宸的身份遭到更大幅度的曝光,现在宿豫人人都知道这位全国最年轻的副部级实权干部就是萧老唯一的孙儿,萧老本人虽然已经去了,但从中央最近的宣传力度来看,萧老的影响力绝对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华夏高层,由于萧老比南巡同志晚离世七八年,所以高层萧系力量和亲萧系力量之巨大,那是连外国人都猜得到的。更何况萧老的长子、萧宸的大伯萧正如今就是九大巨头之一,第一副总理,小小一个宿豫,自然谁也不敢怠慢了萧***。
看见那被封闭的道路,和前后十几辆的警车,以及大约每百米一个的治安警察甚至武警,萧宸就是满脸阴霾,自己在回江东之前,新京报的那份采访引起了网上的大讨论,难道宿豫这些官员,就每一个看见了?居然当着自己的面搞这一套?
看见萧***一脸阴沉,宿豫干部还当是萧老逝世萧宸心情不好,更加不敢出现任何纰漏引起萧***的火气,一路毕恭毕敬,每说一句话都看一下萧***的脸色,却不料这下萧宸更加不悦,弄得一大批宿豫干部心惊胆颤,不知道哪里惹了萧***生气。
但萧宸从来不搞因为自己生气就迁怒于下的事,即便要批评,也要先看了调研情况再说。
调研之前,首先是宿豫市长亲自为萧***汇报一下宿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思路,以及进行的工作。按照宿豫党委和政府的理解,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将农业的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等环节连结起来,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产业链,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实现农产品的多环节增值。
***农业产业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宿豫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欠发达地区的必由之路,也是致富百姓的必然选择。根据宿豫资源情况,市委、市政府把工业突破的重点放在了引进资源加工型项目上,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明确定位在农产品加工项目上,以农业产业化的大***促进宿豫工业化的大发展。建市之初,宿豫酿酒业长期处于工业经济的龙头老大地位。到2002年,木材加工、纺织、农副产品加工、饮料制造等产业紧紧跟进,已形成支柱产业。据统计,近年来宿豫木材加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3以上,纺织业占1/5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占1/6以上,名列前三位的都是农产品加工业。事实证明,农产品加工是宿豫经久不衰的“黄金”项目,农产品加工业是宿豫永不褪色的“长青”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的飞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加快了宿豫农村的增收步伐。千方百计增加农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华夏“三农”问题严重,根本在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农产品缺乏一个稳定的产业转化基础,没有形成“增产—转化—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但是,这并不代表农业本身不能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看农业产业化的水平。近几年来,宿豫围绕蔬菜、花卉、畜牧、林业、水产、蚕桑六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一大批农民赖此得以致富。2004年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达到12%,今年1—9月份农民现金收入增长幅度达到16.3%,来自农业产业化的收入占了相当比重。依靠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自身效益来增加农民收入,不因时、因地而变化,具有长远的效应。
***农业产业化,缓解了宿豫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目前,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不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内在***和外在要求愈来愈迫切,但宿豫中心城市的龙头效应尚未完全形成,城镇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为有限;苏南等发达地区由于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就业问题较为突出,很难大规模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并由此带动流通、中介等各种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理想的就业岗位,使广大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找到就业岗位。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完全可以使农业成为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产业,农村富余劳动力也可以在产业化中自我消化。
如何实施农业产业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总体要求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宿豫党政班子认为,从宿豫的具体实践来看,要注重抓好三点:
发挥市场作用,强化行政推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是***农业产业化的重大步骤,也是农业增长方式的重大变革。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政府应以引导和服务为主,减少行政干预。放手让农民自主经营,并不是说政府就无所作为。政府要通过制定农产品布局总体规划,引导农民农业结构调整,而制定这个规划,要遵循两条基本原则。首先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其次是尊重农***愿,保护农民权益。
培植龙头企业,壮大种养规模,形成紧密的产业链条。先培植龙头企业来带动规模的扩大,还是应该先扩大规模来吸引加工企业,这是两种不同的产业化模式,殊途同归。具体选择哪一条路,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如果当地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自然应该先引进加工企业,再进一步扩大种养规模;如果当地的农产品种养规模尚未达到吸引加工企业落户的程度,就要踏踏实实地先做资源规模扩大的文章。许多地方在实践中已体现了这两种模式。
注重政策引导,创新利益机制,固化产、加、销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和动力。农民、加工企业、流通企业之间的利益既是相互矛盾的,一方多了,其它各方就少了;但三者又是统一的,如果哪一方无利可图,这个链条就会断,另外两方的利益也不可能实现。处理好这一矛盾,需要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关系,依靠市场机制使其走向平衡、协调。同时,政府也需要发挥政策调节的作用,采取一些特殊举措、优惠政策对利益分配进行调节。农民没有积极性,利益就适当向农民倾斜;加工企业或流通企业需要大发展,利益就可以向企业倾斜。总之,政府要时时处处把握农业产业化发展,运用政策杠杆调节产、加、销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之和谐一致地共同向前发展。
宿豫市长刘敏信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已经从过去的万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调节经济的手段也从过去行政推动为主转向依靠各种经济杠杆作用为主。从宿豫实践来看,在***产业化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当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突出抓好四个着力点。
大力培植龙头企业。有了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才有坚强的支撑点。近几年来,宿豫农产品加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3000多家,但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仅8家,列入国家、省级龙头企业的分别只有1家、10家,吸纳农产品的数量少,加工转化能力低,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尚不十分明显。调查显示,宿豫农村87%以上的村镇没有规模加工企业,即使有也集中在木材、米面等初级加工上,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培植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提高技术含量,提升带动农业发展的能力。一是在数量增长上依托招商引资。宿豫本身既缺资金,又缺人才,农业产业化的各种生产要素必然要靠外面注入,真正把招商引资的重心引向农业产业化,使多种生产要素能较快地富集在农业产业化的“旗帜”之下。二是在规模扩大上制定扶持政策。结合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特别是在符合龙头企业切身利益、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符合人们消费心理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促进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三是在技术提高上注重增强深加工能力。仅仅能制造一些半成品是远远不够的,只能赚少量的钱,必须引进新技术,发展精深加工,才能更大地提高比较效益。
另外,要强化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让农民掌握必需的技术,是***农业产业化的先决条件。这里所说的技术,并非单纯的农业生产技术,而是包括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在内的农业产业化所需的全面技术。一是在生产领域,让示范园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传播机”。当前,一般农户处于技术指导的“空白”地带,必须找到一条对农民进行生产技术培训的有效途径。各级各类的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一个可利用的载体,如果能将示范园向广大农民开放,让农民进园学习,以此为载体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邀请专家现场指导,把示范园办成农业科技的“传播机”,让先进的技术从这里得以推广,使示范园成为真正的技术“辐射源”,发挥出应有的示范作用。二是在加工领域,让职业学校成为熟练工人的“培训部”。宿豫比较重视职业培训,经费投入上力度不断加大,各部门工作配合也比较紧密。但是,目前我们培训的目的多是为了劳务输出,适合农业产业化需要的较少。今后在满足对外“订单劳务”的同时,应围绕宿豫主导产业资源的转化,培养一批农产品加工业的熟练工人。三是在流通领域,让各种中介组织成为农民经纪人的“练兵场”。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能否卖出去,关键也在于销售。同时,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重点建立能延伸至农户的网络平台,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提高农民把握市场走向的准确度和前瞻性。
还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产品进入不了市场,就无法提高其商品率,增加农民收入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近几年来,宿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现已建成各类农产品市场361个,其中年成交额5000万元以上的有8个,超亿元的有3个,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与转化。但是从总体上看,宿豫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健全,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予以进一步强化。一是建立准入制度,迅速提升档次。宿豫农产品市场普遍没有建立准入制度,大部分专业市场同农贸市场没有什么两样,什么样的农副产品都可以进入。要在市场内设立标准化农产品专营区,对优质农产品出具检测合格“质量保证书”,真正使农产品优质优价。二是强化品牌效应,拓展外销途径。专业市场的品牌,是由一个个农产品的品牌累积而来的。要走与超市结合之路,鼓励、引导、促进专业市场与超市结盟,为其提供符合标准的系列农产品。这是提高市场知名度、提升农产品品牌的捷径。在***的初期,政府牵头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有效的政策导向,但必须更多地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强化产销衔接,以形成长久互利合作的机制。
还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产品商品化的前提条件,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加强。一是要建立监督体系。整合质监、农业、水产等有关部门现在资源,培养一批农产品安全技术人员,专门从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产地、产品创建和申报认证工作,同时负责对认证、认定产品和产地的管理。组建统一的农产品检测中心,做到市有检测中心、县有检测站、市场有检测点、基地有检测员,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二是要搞好农业投入品的综合整治。宿豫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打好生态牌、发展生态农业是我们的优势。三是要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现在凡提请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必须来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这就使得基地建设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基础条件。目前,宿豫已建成国家、省、市、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0个、总面积达25.8万亩,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9.3万亩,已申报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0.78万亩。要继续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不断扩大基地面积,增加认证品种,努力把宿豫真正建设成为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的重点生产区域。
萧宸听完,忽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仔细一想,这不就是当年他萧***在鼎清区干的事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