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7到10处
林格发达后一贯有组织聚会的传统,不过早期的聚会规模都不大,受邀请和有资格参加的人也很少,每次最多邀请10来位客人。
除了一些家庭聚会之外,这种公开聚会可以归纳为3种性质,一是参加的都是国防军职业军人,有军事沙龙的意思,二是邀请企业家、金融家和外国投资者的聚会,这通常都会混杂着一些商业上的利益纠葛,林格的很多商业合作都是在这时拍板决定的。
这两种聚会都相对比较正式,讲究礼品、礼仪、着装等很多细节,在大餐方面也有很多讲究,比如德国人习惯先喝啤酒后喝红酒,在大餐方面,德国其实也有很多特色菜,而最符合林格口味的,就是德国沿海地区的一些海鲜了,例如波罗的海的烟熏基尔鲱鱼炒蛋,北海赫尔果兰岛的龙虾汤,梅克伦堡州的鲱鱼汤和霍尔施泰的贝壳汤等。
在这个时代,这些鱼虾之类的海鲜都是非主流食品,因为受运输条件的限制和冷冻技术刚刚在世界普及,内陆地区的人民还没有养成吃新鲜海鲜的习惯和口味,他们吃的更多的只能是腌制过的海鲜,不过,对林格来说,很显然的就没这些问题了,海鲜对他的诱惑力远比烧牛肉更有吸引力。
最后一种性质的聚会就属于林格独创了,形式很简单而且休闲的意味更重些,吃的东西也最有林格特色,比如说夏天在花园里的烧烤,冬天在室内的火锅。
林格最初的想法非常简单,前文说过,他喜欢在花园里一份烤香肠,一份冰啤酒的悠闲日子,可长时间总这么过,却难免有些孤单。
不久以后,他开始决定走入群众中去,这有利于他宣泄压力,进行身心调节,而且,林格认为这种轻松随便的气氛,非常方便他和手下们联系感情。
但是,理论和实际总是有差距的,想和群众打成一片的林格愕然发现,德国缺少中国那种街头巷尾从清晨卖到深夜的小吃摊,唉!真没人性。想想以前,后半夜在街边烤肉摊和兄弟们吹牛的日子真令人怀念。
没有小吃摊也就罢了,事实上,德国连小吃店也不多,文化风俗上的不同,让他这套喝着小酒,吹牛联络感情的想法很难行得通。
而天天带着手下们去啤酒馆,绝非林格所愿,那过于公众化了,而且没有林格特色,最后,林格灵机一动将自家的后花园,改造成了一个24小时的聚餐场所。
这下皆大欢喜,林格工作之余不再孤单,也能和手下们侃侃大山,联络下感情,他的下属也得到了和上司亲近的机会,有了强烈的被认同感。
最初的时候,这种聚餐只是一个大方的老板,善意的邀请手下来一起享受生活、沟通感情的渠道,表现的是他关心下属和平易近人,形式简单,大家也都很随便,放在现代来看,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工作餐而已。
很低的心理要求和熟悉的环境和人群,让林格在和手下们享受着香肠和啤酒时,也总能很自在的放松自己,而每当想起可怜的前世兄弟王三留学德国时的一些趣闻时,林格嘴角又总能露出会心的微笑。
比如在饮食上,王三就说德国的小面包最好现买现吃,隔夜或只隔几小时后,就会硬得和小石头一样,变成最佳防身武装,他说这是最正统的“狗不理”面包。
还有就是乳酪,按王三的说法,很多留学生都受不了乳酪的味道,而不敢吃,其实乳酪就好像臭豆腐一样,吃着吃着就会上瘾,而且越臭越爱吃。当然啦!这非得要练一阵子不可,所以最好避免一开始就去接触“太厉害”的乳酪而导致晕头转向。
不过林格只是想想而已,他本人一向对臭豆腐和乳酪都敬而远之。
这种回忆是林格自从上次心理失去平衡后,而找到的一种有效的自我调解和减压的方法,因为他发现,故意去压制,并不意味着遗忘,反而会因为日积月累而越来越厚重,一旦爆发就会更强烈。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林格越来越位高权重,这种轻松的工作餐就不受控制的慢慢变了样,逐渐形成一种攀比和地位的象征,因为很多亲近林格的国家社会党高官都认为,能够参加这种聚会,就相当于被林格认可为心月复。
这并不是林格刻意为之,只能说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因为随着林格地位的逐渐升高,手下不再是几百人,而是成千上万人时,普通人能参加这种聚会的机会就越来越少。
聚餐的形式虽然没变,但参加的人地位更高了,内涵和性质也逐渐不同了,变得越来越有政治意味,林格本人也越来越习惯在这种聚餐中,和下属们沟通工作上的事,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因为作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政治人物,属于他的个人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当海龟组织的负责人海德里希有幸成为这种聚餐的常客时,林格自我调侃的暗想,这种聚餐已经颇有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意思了。
1931年底成立的最后一个党卫队办公室,是未来的帝国情报局第7处,外号为“森林”,它主要负责刺探各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包括军事,民用等多个方面,建立初期非常混乱,任务不成功是普遍现象,成功才是偶然的。
由于技术方面的不精通,“森林”执行的任务,多是林格针对某个技术提个模糊的概念,或者只有一个简单的名词。
除了个别例外,多数情况下,为了确定目标在哪里、是哪个,就消耗了该组织的大多数时间和精力,就好像他们的外号一样,在茫茫森林中,去寻找一个不知道具体特征的树苗,而且即使确定了目标,工作难度也很大,比如林格要求得到苏联坦克的详细技术资料,包括装备的和正在研制的,这都是军事机密,哪那么容易得到。
“森林”的负责人施塔芬哈根也是一个老资格的国家社会党员,曾参加希特勒搞的啤酒馆政变,但现在只能忐忑不安的在林格办公室外面打转,等待向领导汇报工作进度。
最近基本没得到多少有价值的收获和进展,又听刚才出来的希姆莱讲,林格今天的脾气比较大,简直是雪上加霜。
可见面以后,林格的态度很出乎他意料之外,没有批评他工作不利,反而又加了笔预算,并安排给他个新任务。
让施塔芬哈根放心的是,这个任务听上去应该容易点,最少有迹可查,如果还是那种需要在森林里找树苗的任务,他怀疑不等林格杀了他之前,可能已经先累死了。
任务的具体内容是在世界范围内,接近和监视在物理、化学、电子等基础学科的专业人才,对德国科学家发明的技术和理论要进行保密。
相比原子弹,林格其实更重视的是电子技术,毕竟可以直接在战争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雷达和英国的密码机。
相对来说,这些东西更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而研究原子弹什么时候能出成果还真难说,历史上德国也很早就启动原子弹计划,但由于爆炸事故、原材料供应等原因始终没得到最后的成果。
原子弹的威胁,其实并不严重,至少现在是如此,只要林格和希特勒分出胜负,他掌握德国大权后就一定不会执行排犹政策,也就不会出现,历史上由于遭受纳粹党迫害而逃亡美国的大批科学家,他如果败了,那也就无所谓什么原子弹了,安排“森林”执行这个任务,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预防和防止研究成果外泄。
1932年3月,德国虽然仍没有完全从经济危机中摆月兑出来,但各种统计数据都表明德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得益于同许多国家的物物交易,普通民众的基本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回升,失业率已经从一年前的30%下降到如今的13%。
人民对国家的信心和支持率大幅度提高,作为主管国民经济的副总理林格,也得到了更多人的拥护和足够的政治分数。
这主要体现在民众对今年发行的建设债券的踊跃购买上,帝国银行没有发生像其它国家银行那样的挤兑现象,财务状况稳定,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国家财政赤字继续扩大,但由于民心稳定,尚在可控制范围内。
资本是永远跟着利益走的,德国的这种变化触动了无数人的神经,那些美国的金融寡头、工业巨头们,又一次把目光对准了德国,因为美国的经济仍没有一点复苏的迹象,腰包里的钱每一天都在缩水,德国的经济好转意味着有了新的投资方向,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他们的损失。
林格对于美国资本的进入当然是求之不得,既能带来大量的外汇,加快经济的发展,又能将更多美国资本捆在德国战车之上。
德国经济好转的事实,对于始终在坚持进行招商引资的外交经济官员们更是一个好消息,他们的宣传鼓动开始变得更加富有成效,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资本涌入,又进一步拉动了德国经济。
在世界各国经济继续萎靡不振的情况下,德国经济却已经开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成为一道让世界为之侧目的独特风景线。
他们从美国银行家们那借贷了更多的美元,说服了美孚等石油大亨们在德国建设新的炼油工厂和石化工厂,道格拉斯等飞机制造商在德国兴建新的飞机工厂……。
他们向通用、福特等汽车公司宣传:德国陆军正在扩大军队规模,未来会需要装备几十万辆各种类型车辆,德国正在考虑取消对于汽车的捐税,德国正在进行庞大的公路改造计划,准备大量生产廉价的人民汽车。
1932年5月,通用宣布与奔驰合作在慕尼黑建设新的汽车工厂,以这为起点,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投资德国的热潮,巨量的外资涌入,工业生产得到了最好的发展机遇,1932年到1937年被后世称为“德国奇迹”。
1932年10月,代号“麻雀”的秘密组织负责人帕克,向林格请示后,该组织的工作进入了第2阶段。
也许是受到了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美国股市于近日发生了小规模振荡,帕克很担心这是否意味着美国股市的反弹。
“麻雀”是一个独立于“耶稣”之外的经济组织,所承担的工作就是在经济危机之前和初期,在世界各国兑换黄金,并严密监视世界各国股市,尽量在股市和货币价值最低的情况下出手黄金,以获取最大的利益。
按照林格的记忆,现在还远没到美国股市触底反弹的时候,毕竟罗斯福还没上位呢,但考虑到疯狂涌入德国的美元资本,也许会发生不可测的连锁反应。
何况股市早就跌到底了,已经是一潭死水,只是美元还没贬值到最低而已,即使现在开始收购工作,预期获得的收益已经足够多了。
在得到林格的同意后,麻雀组织以各种国籍的个人和公司名义,在犹太人的掩护之下,开始缓慢收购美国股市的潜力股和破产的重要企业,为了避免引起股市的大规模反弹,整个收购的过程持续了近2年。
1933年底,“耶稣”和“麻雀”这两个不可忽视的经济组织,分别被改组为帝国情报局第8处和第9处,也是帝国情报局日后最主要的财源。
1932年,为了加强德国在亚洲的情报力量,林格计划新组建个秘密机构来负责这个任务,可这时候他手中的钱已经不宽裕了,“麻雀”还在吸血而没有造血能力时,他的各种计划只能暂时告一段落了,经济基础才能决定上层建筑。
在和希姆莱和海德里希探讨这个问题时,他们给林格出了个主意,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在亚洲情报共享,借助中国的力量发展亚洲情报组织。
考虑是和中国合作,该组织起了个东方化的名字“金龙”,未来被改组为帝国情报局第10处,成立之初,金龙组织基本就是一个寄生在国民党中统等特务机关上的联络机构。
直到1935年,帝国情报局财政好转以后,对其逐步加强投入才焕发了新机,由于基地在中国,而且工作目标就是亚洲,“金龙”的雇员绝大多数都是以华裔为主的黄种人。
很快,帝国情报局就发现了“金龙”的这个好处,情报工作很复杂,本身就需要各种各样肤色的人去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帝国情报局基本都是白种人,“金龙”立即被赋予另一个使命培养训练亚裔的情报人材,这将是对帝国情报局其它各处执行任务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