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重生之第三帝国 第54章 原则性意见

作者 : 致命兵器

第54章原则性意见

林格相信古德里安的个人能力。德国陆军改革创新的一个象征就是最有天赋的古德里安,他不但钻研机械化的各项技术,还是一位通讯专家,是德军少数几个能将军人素质、将领素质和二十世纪技术头脑完美结合起来的天才之一。

但林格绝对不盲从于古德里安的所有观点,更不敢在点将之后,就完全放手不管了,在古德里安通过谈话进一步了解林格的同时,林格也在反复品味和琢磨如何给古德里安把关,并给他配备一些合适的助手。

道理很简单,古德里安的军事思想在30年代绝对是最先进的,但仍有很多东西无法月兑离这个时代的局限性,比如他设想中突击坦克的火炮口径只有37MM-50MM,而这在历史中证明是战争还未开始就显得落伍要被淘汰的,单从坦克作战性能来讲,3号突击坦克和英法坦克正面对抗处于劣势,面对苏联的T-34系列坦克则更是毫无还手之力。

因此装甲师的组建,虽然主要是按照古德里安的思路来进行的,但林格坚持了几个原则性的意见,在保证一定火力和装甲防护的基础之上,德军装甲部队应以机动力为第一要素,以铸造炮塔为代表的模块化生产为优先,以结构简单通用化便于维护为目标。

具体到坦克性能则是:要求坦克采用铸造炮塔、倾斜装甲,要求采用柴油发动机,并采用比较宽的履带设计,安全可靠便于维护的悬挂装置,要求装甲部队要充分加强后勤力量和战场维护力量等等。

这些都是林格吸取后世的一些评价而得出的精华,他认为:这些原则性意见可以让德国的坦克研究计划和装备部队少走很多弯路,而一些涉及到工业化生产和战争经济转型的问题,更需要他提前未雨绸缪。

加强后勤和战场维护力量,是因为受当代的技术条件等限制,战争中,坦克的损失有很多是被击伤非要害部位,如履带,有很多是自己抛锚,如机件故障发动机过热,有很多是由于缺乏后勤支持,如没有油料。

以上这些原因造成的损失远远高于坦克被击毁的战损比,那么要保证装甲师有足够的战斗力,就必须充分加强这方面的力量。

另外,德国人的长处是精密机械加工,所以无论是早期的3号、4号还是后期的虎式坦克都采用了焊接炮塔,而二战中盟军几个主要参战国的坦克,都是采用铸造炮塔,如法国S-35,苏联T-34,美国M4等等。

本身来说,双方各有优劣,焊接炮塔采用的轧制装甲钢密度高于铸造装甲钢,所以同样厚度的装甲板,焊接炮塔的抗弹能力更强。

铸造炮塔的各部分装甲是整体圆滑过渡的,容易制作斜面装甲,炮塔各部分的厚度和倾斜角都得到合理配置,可以形成良好的防护外形使装甲具有一定的倾斜角,这一点对于防护普通穿甲弹尤其有效,不但能使普通穿甲弹易于跳飞,而且能使弹丸穿过装甲所经过的距离增长。

不过,由于受这时代工艺水平限制,铸造炮塔在铸造过程中形成的砂眼、气孔和夹砂等缺陷,都会严重影响装甲的防护能力,内部缺陷较多,理论上无法被穿甲弹穿透的装甲,在战斗中却经常被击穿。

综合以上,再考虑到德国的精密焊接工艺,装甲防护上讲,焊接炮塔甚至更有那么一点点优势,如果是局部冲突,或者强度不大的战争,采用焊接炮塔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在一场世界大战中,铸造炮塔相比焊接炮塔却有巨大的优势,因为这2种工艺在生产效率上的差别实在太大了。

顾名思义,铸造炮塔是预先根据炮塔的形状制作好模具,将炽热的钢水从炼钢炉中倒入模具,冷却后再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整,炮塔的铸造就完成了,这是一种可以大规模推广的模式化生产。

而焊接炮塔的生产却需要大型设备来完成装甲板的轧制和成型,在组焊过程中需要使用工装来完成定位,需要大量熟练的焊接人员和焊接设备,而焊接炮塔各部分厚度差别较大的装甲板的组焊,还需要特殊的设备和熟练的技术工人来完成加工。

对比两者的生产工艺不难发现,如果战场发生消耗战,同样的工业能力,采用焊接炮塔的坦克生产数量,是无论如何比不上采用铸造炮塔工艺的。

尤其在民用工厂向战争经济转产时,比如一些汽车厂,拖拉机厂,它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拥有足够熟练的焊接工人和焊接设备,但是不妨碍生产只要有模子就可以大批量生产的铸造炮塔。

如果林格不提前限制死这一条,那么可以预期的是,德国的军工生产企业由于崇尚精密机械加工,肯定不会去设计铸造炮塔的坦克,也就不会投资建设什么铸造工厂,而一旦坦克发展路线定了型,万一发生消耗战对德国将是致命的。

因为如果不是提前建造大量的铸造工厂和模具,培养技术工人,对相关技术进行技术储备,想在发生消耗战以后,再转产铸造炮塔的坦克是根本不现实的。

采用更宽的履带,是为了适应泥泞的道路,尤其是苏联战场某些半沼泽地带,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设计要求。

采用柴油发动机也是有巨大好处的,柴油发动机的坦克省油,热效率高,机动能力强,坦克中弹后不易起火,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战场生存能力和机动能力,而机动能力对奉行闪电战的德国装甲部队来说,是最为至关重要的技术指标,提高坦克兵的战场生存能力,也一样对人力资源并不丰富的德国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唯一的缺点是柴油发动机废气排放都是黑烟,不利于隐蔽,但与优点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2战中苏联坦克都是使用的柴油发动机,而50年代以后,所有国家的主战坦克都是使用柴油发动机的。

林格本来设想的远不止这些,比如说采用更大口径更大初速的火炮,但与古德里安探讨后都放弃了,首先的限制就是道路桥梁承重问题,即使德国已经在大规模铺路造桥,但是,德国的目的是进攻其他国家,火炮口径的增加,坦克的重量就要增加,那样坦克的机动能力就要受影响,在某些地区甚至必须采用火车运输。

其次,坦克的设计制造能力都要有个循序渐进和技术储备的过程,一步登天也是不现实的,即使技术性能可以达标,即使在德国经济和工业远比历史强大的情况下,想快速武装更多的装甲师,也不可能以35吨以上的重型坦克为主要武器,因为那是德国国力所不能承受的,只有在得到东西欧各国的工业设施和资源之后,德国的国力才可能有另一次的飞跃。

最后,林格与古德里安达成这样的共识,坦克的战斗力体现在机动力(包括速度和持续力),火力和装甲防御力上,片面追求任何一个都是错误的,只有在保证基本的火力和装甲防护基础之上,机动力性能最好的坦克才是德国陆军所需要的坦克。

在将古德里安送别办公室前,林格又郑重其事的交给古德里安一张特殊通行证-北方工业集团的内部通行证,他相信这将给古德里安更大的震动。

北方工业是林格在1928年的时候创立的,最初是生产小型汽车、重型卡车、拖拉机等机械的大型企业集团,1931年以后才开始生产一些武器装备。

投产以后,效益一直不错,一方面德国正掀起轰轰烈烈的基础建设热潮,对特种车辆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的销路也逐渐打开,如前文提到过的美国市场,出口军火的销路更是不用发愁。

但林格想让古德里安看的不是这些,因为在北方工业内部,还隐藏着几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机构,包括一个发动机研究中心,一个坦克和轻型装甲履带车辆研究中心,一个轻型武器研究中心等。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烈火重生之第三帝国最新章节 | 烈火重生之第三帝国全文阅读 | 烈火重生之第三帝国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