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录:
张自忠阵亡时任33集团军总司令兼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山东临清人,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省宜城亲率部队与日军作战时中弹殉国,终年50岁。
张自忠遗言:
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
~~~~~~~~~~~~~~~分割线~~~~~~~~~~~~~~~~
**调集主力云集江浙,准备发动上海会战是有很深的战略意义的。早在1933年开始,林格就多次授意驻中国顾问团向国民政府说明中日全面战争早晚要发生,按照两国的实力对比,御敌于国门之外是不切实际的,甚至说寸土必争也是错误的。
日本在经济实力、军队战斗力等方面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其海陆空三军完整,在中国任何一个沿海地区,都具备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基本条件,战争的第一阶段必然是日本主攻中国主守。
有了这种对双方实力的清醒认识,那就不能被动的日本打哪里,中**队就调动到哪里去增援,绝对不能完全跟着日本的步调来进行战争,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战场。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日本的主攻方向之一必然是华北,但是中国却不能屯重兵于此地。原因很简单,中德合作这么多年来,建设的工厂、武器弹药生产基地等等主要都集中在长江以南,这些可以说是中国能否坚持抗战的基本所在。
如果调动主要力量重兵防守华北,那日本随时可以在中国的上海,福建,广东等地登陆作战,而中**队并不具备由北到南的快速机动能力,如果丧失了主要的生产基地和设备,这对中国将是致命的。
另一方面,华北地区主要是平原地形,更有利于日本军队的快速机动作战,而江南则河流密布,可以很大程度上限制日军的优势,所以在实力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主战场不应该选择在华北地区。
33年之后担任顾问团首席顾问的西克特将军曾经向蒋介石介绍了他的一个想法,如果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而且是在华北打响第一枪的话,那么**的应对策略不是主力驰援华北,而是要命令守军配合援军坚守北平,更多的拖延时间和吸引日本援军,同时,集中主力于上海地区,主动发起攻击拔取这颗插在中国心脏地区的钉子。
西克特将军回到德国后,法尔肯豪森将军继任成为德**事顾问团首席顾问,他继续贯彻了西克特将军的基本构想。
顾问团认为:如果中国和日本的全面战争爆发,在华北地区,中国应该采取逐次抵抗,分批撤退的战略,以小规模部队吸引消耗日本军队为主要方针;中原、西北、黄河以南为主要相持和拉锯区,可以适当的主动出击,牵制日本军队的主力;长江以南则一定要坚决作战,至少要保证工业设备转移到安全地区;西南为最后的战略要地,必须寸土不让。
蒋介石非常信任和尊敬西克特将军,其在中国期间权利极大,已经完全不仅是个高级顾问的角色了,被委以前所未有的职务:“委员长委托人”――即老蒋的代理人。
他以此身份出面,可以代表老蒋与国民党政府各机关首脑谈话,地位仅次于老蒋同志。军政部长、陆军训练总监等高级官员,也须亲自到他的官邸向他请教。而且规定每周二、五上午,10时至12时见客,还需事前登记。
其官邸前经常有大堆国民政府高官来排队请求接见,能受他优待的人很少,但有一个人是例外,他就是蒋百里将军,他们之间有深厚的交情,还有对对方才华的欣赏。
蒋百里将军早年先后在日本和德国留学,对日本评价甚低,但一生都很崇拜德国,20世纪初他在德国留学时,就和德**界很多要人结成深厚的友谊,而中德在历史上的交往也是极其复杂的,德皇威廉二世甚至主张成立中国、美国、德国的世界大三角的格局。
蒋百里上将一生传奇太多,这个孤独的将军不是**,也不是国民党嫡系,资格比蒋介石老,他的智慧有小聪明,比如西安事变,张学良想派个人去南京接洽停战,又怕南京不接受,问计于蒋百里先生,将军问:“这里的人你最讨厌谁?”张曰:“蒋鼎文。”将军说:“那就让他去。”南京很快停火。
他也有大聪明,可称中国近代难得的战略家。他在《国防论》和其他著作中阐述的对日战略,对中国抗战有着更加重要的指导意义,归纳起来有三:
第一,中国对日不惧鲸吞,乃怕蚕食,故对日不应步步后退,而要主动地实施全面抗战,化日军后方为前方,使其无暇消化占领区,从而使日本无法利用占领的地区提高战力;
第二,主动出击上海日军,迫日军主力进攻路线由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南北路线改为沿长江而上的东西路线,从而充分利用沿江的山地与湖沼地利,抵消日军兵器训练方面的优势;
第三,以空间换时间,行持久战,通过时间的消耗拖垮日本。
具体做法是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交界处,和日军进行相持决战。事实上中国战场的进程几乎完全是按照这本37年的著作来进行的,事后看来,它仿佛就是一部预言书。
七七事变后,全中国范围内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爱国运动,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各媒体、党派均高声呼吁“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危机唤醒了沉睡的中华民族。
老蒋同志其实也不例外,甚至更恨日本人,因为日本人已经让他背着多年骂名了,这样的领袖做着也确实很委屈,在得到情报日本人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他几乎立刻就想起了西克特将军的构想,对于日本人他再也不愿意忍受了。
这次他下定决心主动出击,进行上海会战,除了国内外舆论的因素和西克特、蒋百里两位将军的战略理论之外,还有很多理由:一是日本人的侵略已经危害到他的统治基础,二是德国人坚决支持他抗战,甚至承诺要直接派出空军作战,给了他一定的底气,三是经过多年的中德全面经济、军事、技术合作,国民政府已今非昔比,他有了相当的实力做后盾。
经过整编的德械师(包括13军)达到了35个师,其中36师、87师、88师、中央教导总队等部队更是基本按照德国步兵师进行的装备,甚至在教导总队还组建了3个装备德国“蛇”式坦克的装甲团,他认为在上海地区集中重兵是可以和日本一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