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政府 第八章相亲(2)

作者 : 兰汀梅子

兰汀梅子,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作品300余篇(首),并多次获奖,著有诗文集《在风中歌唱》。

看着那个孩子离去的背影,史玉林的家人突然醒悟过来,他们纷纷离开酒席,男家一下子慌了,王利良的脸色变得惨白。史玉林走也不是,留也不是,他看姐姐玉琴急得都快要哭出来了,这时他作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他说:“让他们两个单独谈谈吧。”

当着那么多的人史玉林的家人也不好意思拒绝,再说史玉林是乡干部,是大学生,这在当时的农村、农民眼里是十分了不得的,按眼下的流行说法就是他比较有话语权,所以人们都听他的。王利良就把玉琴带到院中的一个石榴树下,树下有一条青石,坐两个人足足有余,但那时的人特封建,他们不好意思坐,他们就站在那里谈了一席话,屋里的人都等着他们。回到屋中,事情有了转机,利良说:“俺和玉琴商量了,订婚的彩礼俺一分也不会少,一听(收音机)、二看(手表)、三蹬(自行车)、四转(缝纫机)四大件俺也尽快准备齐全,一个月后俺带着彩礼钱和四样东西上门求婚。”

事情就这样说定了。

史玉林家的人要走,被王利良家的人拦下了。

“亲不亲,情份在,吃了饭再走。”利良的娘拉着玉林娘的手实诚的不松手。

梅老师也帮忙劝留着,这时石磊也按约定好的和王魁正好走进来,他们一左一右搂住史玉林,不由分说就往席间拉。等双方的人坐定,酒宴继续进行。

宴毕,双方挥手告别。

一个月后王利良按照约定如期而至,介绍人梅老师也相伴而行,按照农村习俗在史玉林家中举行了订婚仪式,俗称换东西,也有人称换手巾,就是男女双方各准备一条手帕,实际上就是信物——定情物,相互交换一下,这就算订了婚。订婚仪式简单而又隆重,简单就是女方家稍事铺张,头天新蒸了一小筛红点点心(馒头),当天割了二斤肉烩了一大锅菜;隆重就是按照农村的规矩,该请的至亲近邻都请了,该走的老礼一样也不少地都走了。

史玉林对于姐姐的这桩婚事是比较满意的,一是他觉得王利良人厚道脾气好,比较聪明能干,长远过日子靠的住,姐姐嫁过去也不会受气;二是他觉得和王利良比较投缘,姐姐和王利良成亲,自己在怀川乡也不再举目无亲;三是他觉得姐姐和王利良很相配,姐姐对这件婚事是十分满意的,他直觉上感觉姐姐在心里很喜欢王利良,而王利良也是喜欢姐姐的,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姐姐玉琴和大王庄的王利良订了婚后很少有机会单独见面。那时农村还比较封建,一对订了婚的男女,只有在过年过节男方到女方家送礼,或婆家村里有了庙会女方被邀请去赶会时,两个人才有见面的机会,但这些为数不多的来往也是通过媒人安排传话,届时有家人陪同的。在八十年代的豫北农村纯粹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已销声匿迹,一桩婚事成否首先要征得两个当事人的同意,但其中媒人与男女双方的父母在其中的作用还是不可小睑的,尤其是媒人,他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牵线搭桥,而且还担当着使者、说客的重要角色,几乎可以达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地步,农村的专业媒婆能翻黄倒绿,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坑、懵、拐、骗,无所不为,因此缔造了很多不幸的婚姻,所以媒人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不太好。好在王利良和玉琴的媒人是石磊的爱人梅老师,她是临时客串的媒人,不是以说媒为生,不带任何功利性质,她是一心一意想撮合一对好姻缘的,她嫌媒人不好听而称自己是介绍人,以示与旧式媒人的区别,在她的安排下,两个人的婚事进展的比较顺利,双方家庭也没有出现大的分歧,一切都按照农村的规矩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史玉林的姐姐订婚后,史玉林的亲事也被家里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史玉林也老大不小了,转过年就二十三了。农村有个习俗,在婚事上一般都是先长后幼,如果大的婚事还没有着落就说小的,人们会笑话“大麦不熟小麦熟”,尤其像史玉林虽和姐姐岁数只搁个年头,姐姐今年已经二十四岁了,虽然在农村说的是虚岁,但对于农村的女孩子来说,这种年龄还是偏大了点,如果自己先找了,会给姐姐找对象造成困难,因此史玉林一直按照农村的习俗有意无意地压着自己的婚事。现在姐姐的婚事终于有了眉目,自己也学成毕业,有了固定的工作,所以再有人提亲,他就不再推辞。近一段时间别人先后给史玉林介绍了三个对象,见过面后,不是人家觉得不合适,就是他不满意。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乡镇政府最新章节 | 乡镇政府全文阅读 | 乡镇政府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