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一天过得很快,眼看着半年的产假即将结束,谁来带孩子,成了摆在他们面前最迫在眉睫的事情,秀和海,已经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再三“磋商”但一直存有分歧。
海态度很明确,坚持让秀回章寨住,孩子自然由爷爷女乃女乃看着,海周三回家,周末如果秀想回西贝,就抱着孩子回来,不想回,海就自个回来。
秀不同意,在章寨的那些个日日夜夜,尤其是月子里的是是非非,让她一想起来,就心跳加速、头皮发炸,这好不容易逃离苦海,现在让她回去,打死她都不乐意。
回冯庄也不现实,这不是刚结婚的时候,一个人怎么都好办,现在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孩子还没有断女乃,需要一个人专职伺候,吃喝拉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秀娘家有四、五亩地需要种、收,还养了那么多张嘴需要忙碌,别说带孩子,就是不带孩子,父母已经像陀螺一样的转了,再把孩子仍在家里,秀心疼父母,实在不愿意。
秀打算,让婆婆来来西贝看孩子,老人虽然腰弯背驼,但是看着一个不会走的孩子,只要给点吃的,洗衣服、尿布、做饭什么都不让她做,有点辛苦,应该还能凑合,这样,秀就能每天回西贝了,也解决了住宿和看孩子两大难题。
说千到万,秀就不想回章寨。
但是海说了,他早就考虑并且给家里商量过了,如果让老太太到西贝,先不说能不能带孩子和辛苦与否的问题,那家里老头子和两个孩子怎么办,老太太在家觉不着,离了她,还真转不开圈,秀一听就恼了“老头子又不是七老八十不能动,我看平时他嘴刁的时候,什么饭菜都能鼓捣出来——老太婆做的饭什么时候合过他的心意,要说两个孩子更不是问题,现在小俊都上初中住校了,泽峰开学就5年纪了,也不小了,实在不行不能转云川去,老太婆已经帮他们照顾那么多年,现在咱的孩子小,需要人带,让谁说也不过分吧”
“人家也没说不给你带孩子,你把孩子送去呗”听女人唠叨,海无奈的争辩,
“给我带孩子,是我一个人的?他可姓章,不姓冯,你听好了,她不是给我带孩子,那是他们的孙,是你们章家的种,如果你让孩子姓冯,我就理直气壮的交给我妈带,我爸妈一准连半个不字都会不说。”秀窝着一肚子的火气,正无法发泄。
三番五次的吵吵嚷嚷,每次都是不欢而散,最终秀开始上班了,小两口也没有拿出最佳方案,秀就先住在了娘家,孩子当然也是交给了母亲。
正是8月流火,地里活相对轻松,该收的也收了,该种的也都种上了,平时主要的就是田间管理,除除草、打打药,隔三差五的上点肥料,许多男人都趁着这个农闲或是找个建筑队打打零工,或是开上三轮车到市场上贩个西瓜,倒腾个青菜筐,鱼篓子,赚几个零花钱;而女人主要就是在家带带孩子、做做家务,家务活没有数,想干就干,不想干,也没有人唠叨,只要一日三餐料理好就行。
秀娘家也一样,只是家里喂了十几头猪和上千只蛋鸡,一年四季也没有闲着的时候,那些鸡呀,猪呀一直都是由父亲操持,母亲平时就是一日三餐或给父亲打个下手,给鸡添点水,拾个鸡蛋什么的一些轻活,像出猪圈粪,出鸡圈粪这些重活,几乎都放在周末进行,主要是秀和海回家都能帮一下忙。
现在秀要上班,孩子就先交给母亲带着。
父亲发话了“不就是一个孩子吗,成天嚷嚷有用吗,你们也别犯愁,你公公婆婆岁数也大了,不像我们年轻,现在地里不忙就让你妈先给带着,如果家里实在忙不开,就送到章寨让你婆婆看几天,两家都打把手,也就两三年就熬出来了”
“就是,我给你带着还不放心,一个孩子就把你们难为成这样子,想当年,你们姊妹四个,你爸还在黑龙江打工,我既要种地,还要照顾你们,我还想你们那个晚女乃女乃帮带孩子?,她不找茬骂我,我都谢天谢地了,怎么着,我这不也熬出来了,你们一个个不都挺好的,过日子吗,累点、忙点,也死不了人”
“就是你妈说的对,知道你不想去章寨,俺们也不逼你,你知道咱家里喂猪、喂鸡活多,你和海到家多给我们搭把手就行了”,
有了父母的承诺,秀那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海更不会说什么。
冯庄离镇子空间位置不远,只是中间一条大河相隔,让两地村民非常不便,在早些年两岸的群众,仅靠一条水泥船通行。
秀每天上班都要从河上经过。
这条河从冯庄村北蜿蜒着通向远方,据说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分支,秀曾听母亲讲过这条河的来历,58年,正是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候,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地农业灌溉的问题,政府发动群众,开挖了这条横贯东西,宽约三、四百米大河,与京航大运河主河道贯通,全长约100公里。
这条河是平地挖成,秀的姥姥和姥爷都曾是挖河大军中的一员,那时没有什么挖掘机、运输车等现代化机械,全靠手挖、肩挑,整个云川地区都动员开了,按县、乡、村逐级划段,分段开挖,男女老少,齐上阵,密密麻麻一河道,像蚂蚁搬家,更是愚公移山,历时一年多终于成就了如今波澜壮阔的大河,清澈的河水灌溉着沿岸几百万亩的良田,成了云川市的母亲河。
早年曾作为挖河大军一员的姥姥,早已经因病作古,但每次经过这条河秀总会想起她,听母亲将,那时候年景差,姥姥挖了一天的河,晚上回到家还得趁着月色,到地里拾冻的硬邦邦的胡萝卜樱子、白菜帮和烂红薯根子,捡回家拾拾掇,蒸成菜窝窝头或菜粥喂给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