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师 第三章春耕夏耘3、寻“金”路上

作者 : 祥云飘飘F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其著名论文《师说》中,一开始就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他首先肯定自古以来师对于任何人总是不可少的,因为人不能“生而知之”,谁也不可能没有“惑”——茫然不解的东西。因此,他认为师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而是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他还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师,没有社会地位或年龄的限制,只问他有没有“道”,有就可以为师,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严格来讲,严明还没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资格。

他正在获取这种资格。

按照要求,他通过了小学《教材教法》过关考试,还需要同全公社百余名民办教师一道,通过《心理学》、《教育学》和中等师范学历的函授、培训、考试,才能参加每年并没有固定指标的“民转公”考试。

这就像在遥远的一个山洞里放了若干桶金子,告诉人们大致方位,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到达那里并找到它就有可能属于你了。其间要跋山涉水,排除万难,不可以走弯路。克服不了困难不行,不按时到达当然也不行。即使按时按规定到达,也不一定能得到金子。

过了十多年,有的人终于熬出头了,分到了一份金子,有的却阴差阳错白跑一趟。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一同向放有金子山洞的大门拥去。一些人很幸运地进去了,与此同时大门在无声无息慢慢关上,一些人永远被挡在了大门外。

要知道,这一趟,让他们中的许多人青春已经逝去,白发爬上了额头!

“中秋节”刚过,严明接到教育组的电话,让他到到古城教师进修学校参加为期十天的《心理学》、《教育学》声像教学培训。严明和严周商量好这段时间夜校扫盲班的课只好由严周一个人去上。

严周说:“兄弟,你放心去培训,‘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扫盲班的课简单,有我呢!”,“有劳大哥了!”哪有这么简单,严明心里说。

严明按照培训通知要求到教师进修学校报道并准时参加第二天早八点开始的培训。

教师进修学校的阶梯教室的主席台两边分别摆着一台25吋“东芝”彩色电视机,中间放着录放机。负责培训的马老师将一盒黑色的录像带放入录像机,稍后电视机屏幕上出现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讲授《教育学》的录像,伴随着教授不疾不徐的声音从扬声器里传出。首批参加培训的五十人侧耳聆听,认真记录,偌大的阶梯教室里显得空荡荡的,一声痰咳不闻。

严明是第一次参加声像教学培训,他觉得特别新奇。

从前的教学方式都是老师站在讲台上,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教学,像这样是用电影艺术形式来表现知识内容的视听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使知识以鲜明的印象保存在学习记忆中,它与纸载体印刷文字的教学资料相比的独特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严明想: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比较适合成年人学习。如果对小学生,则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假如将来有条件的话。

更神奇的是培训到最后一天上午,马老师让学员们背上行囊,将大家带到古城风景如画的后山,请县教委电教室的师傅拍摄了三十分钟学员们身背行囊,从不同的地方赶来参加培训的录像。拿到阶梯教室一放,神了!画面上的风光人物比真实的情景美多了。原来电影电视就是这样制成的!培训班的学员们过了一把当演员的“瘾”,人人心里美滋滋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严明是第一次认识这叫录放机和摄像机的仪器,也才知道教学是可以远程进行的,师生不一定要面对面才可以进行教学活动的。

回到公社教育组,严明遇到了在小河小学教书的“洋芋”,“洋芋”是老师们对公办教师杨寓的戏称。“杨老师,你来教育组整啥子?”“最近我在‘沙家浜’养伤,啥子都没有整!……”,“洋芋”甩了甩披肩长发,抽出别在紧巴巴的喇叭裤包里的左手,用中指将遮住左眼的一缕长发拨向耳后,一脸的愤愤不平。

杨寓在老师中显得很“另类”。

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杨寓行为怪怪的,说话总是“洋扯扯”的,显得与众不同。

上课的时候,他躺在自己的寝室里,用扩音机通过接入隔壁教室的小喇叭,给学生讲课。校长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自称是搞“电化教学”。小学生们觉得好是好玩,就是讲完课后,不会做作业。

有一次,家里请人干活,晚饭时杨寓旁若无人,一个人埋头吃喝,“只顾自己,你哪里像个老师?!”,被父亲数落了几句,他把火发在弟弟身上,搧了弟弟脸上一巴掌,骂道:“这些年,我受到了你们的左右干扰,还要教训我!……”,把对“四人帮”的评述用来对付父亲和弟弟,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在农村的妻子养了一些鸡,他绝对不允许在自家院内见到鸡屎,夫妻俩终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格格不入而离了婚。

最近,因为他要强迫头晚放学后屙屎在教室里的小学生吃掉自己屙的屎,家长找上校长门兴师问罪而被教育组领导安排到教育组停职检查,所谓“在‘沙家浜’养伤”是矣!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民办教师最新章节 | 民办教师全文阅读 | 民办教师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