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师 第五章冰雪初融2、春天的希冀

作者 : 祥云飘飘F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晚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的这首《春夜喜雨》,以喜悦的心情生动地描绘出春夜雨景,不愧为千古名作。滇东北乍暖还寒,虽然没有繁花盛开的“锦官城”,但正是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好雨同样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雪花纷飞,冷气浸骨的天气渐渐消失,春风拂面,冰雪融化,湿润的空气、温和的阳光和萧萧细雨的日子正向人们一步步走来。

过了虽然还不富足,但忙碌而充满浓浓乡村“年”味的春节,乡亲们陆陆续续忙碌起来,开始春耕备耕。

农民就是这样,祖祖辈辈守着这方山水田土,过了一年盼来年,总是希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老天爷能给他们带来或多或少的惊喜。

土地包产到户后,很大程度上仍然靠天吃饭的滇东北农民有了越来越多的收获。俨然土地主人的他们在用心经营着那一块块或大或小或肥或瘦的希望之田野。静静地卧在那里的土地,也不断点燃他们的希望

春节刚过,丁校长通知严明、严荣、严周带着箩筐去学校舂墙。来到学校,丁校长说教育组给了一百五十块钱,要利用寒假剩下的十余天时间,将雨季被雨水部分霖塌一直没有处理的五年级教室山墙放倒,重新舂墙盖好,保证师生的安全。

丁校长带着严明他们几个民办教师,先拆除教室一半瓦屋面,再从上到下放倒那面用石灰打底红油漆书写着:“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危墙,然后放水浸土,背土舂墙。不到一周时间,他们用一撮撮泥土垒起了八米高的山墙,修好了教室。

他们每个人得到了十多元钱,相当于一个月的津贴。

严明从未舂过土墙,他想,现在自己所做的教学工作也象垒教室的土山墙。没有理论指导,也没有实践经验。只有从平地从基础开始,向他人学习,与别人合作,逐步向上累积。你必须先和好土,端端正正安放好一尺八宽“狮子头”的模板,然后一层层往上填土,一杵杵夯实,再用木掌一掌掌拍平拍滑,坚持坚持再坚持,一天天向上,最后才能建成结实美观的房屋。其间,有烈日下的汗水,有劳累的饥渴与疲惫,也有接近成功之高处的眩晕。任何一个环节的松懈和马虎,都不可能建成结实美观的房屋,半途而废更不可能享受成功的快乐。

春季学期开始后,为了落实普及初等教育的有关文件规定,学校安排严明负责两个自然村学龄儿童入学的动员工作。他找来第三次人口普查的草表,将动员对象抄在工作笔记本上,然后不分早晚,按照“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基本要求挨家去动员。

在今后的几年时间里,除了入学率之外,在校学生的年巩固率要达到百分之九十七以上;毕业班学生的毕业率,农村地区要达到百分之八十至九十左右;在十二至十五周岁少年儿童中,初等教育的普及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严明感觉身心沉甸甸的,办学条件这么差,文盲还很多,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务如此繁重,他迷茫且无奈地熬着,但就是不能混着。

每当走进教室,看到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严明觉得如果“混”下去,就对不起面前这些无辜的孩子,耽误的就不仅仅是一代人了。这不是他的思想境界有多高,而是他有一个农民孩子最起码的良知。自己艰难,别人也过得不容易,都是农民子弟么。

在许许多多的民办教师凭着良知努力育人的同时,也不乏成天混日子误人子弟的民办教师。他们普遍文化不高,责任心不强,把教书当作副业。他们用心经营的是自己的包产地。

教育组从《教育简讯》发布了上学期末统一考试的结果。老荒箐小学的万老师所教的二年级十六名学生数学平均分四点五分。偏僻的老荒箐小学只有一二年级两个班,难以想象已经当了十八年民办教师的万老师要用什么样的“混”才能教出这样的分数!教育组郑老师找万老师谈话,希望他这样的老教师负起责来,不要再这样混下去误人误己,玷污了“人民教师”的荣誉。

万老师一脸无所谓,反正这样的成绩已不是第一次了,爱要不要。他知道老荒箐还找不出别人来取代他。

付出和收获存在巨大反差的现实让社会也无法过多地指责他们。

入了教师行,“师”无论民办公办,都叫老师;“薪”无论多少,都一样干活。甚至,大多数民办教师还要承担更烦重的工作。

每月领着十二块五毛钱,工作却这么难做,虽然《教材教法》、《心理学》、《教育学》已经过关了,但中等师范学历的自学、培训、考试只完成了一半,还要一年时间才结束。

翻越了一座座山还有一座座更加险峻的山等着,这样的跋涉攀登很烦很累。

严明的脚步却一直没有停下,向前一步步挪动——再翻越下一座高山后,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也许就可以参加“民转工”考试,就有可能成为国家在编的正式教师,领取每月七、八十元的工资,去买崭新的自行车,去粮管所买大米白面……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民办教师最新章节 | 民办教师全文阅读 | 民办教师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