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义夫妻 第五十六章 挑战和迎战(1)

作者 : 青云观主

三月中旬,新任县长郑新民终于赴任了。

林原和轻轻吐出了一口气。他现在可以专注于常务副和企业改制的工作。县里的大局,一二把手都在,无需他太多关心。他最后一次以霍海县法人代表身份签的协议,正是博科公司有关马前山投资的正式协议。博科最终计划投到马前山的资金为2200万美元。虽然和以前对外宣称的8000万有很大区别,但对马前山景区最近五年的发展来说,已经足够。林原和在景区管委会的规划设计立体效果图上,看到了一个跟现在完全不一样的美丽景区。计雅君在这方面的见识,远比其它几个副主任强。虽然林原和不待见计雅君,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计雅君是个称职的常务副。如果没有过去的那点感情纠葛,或者计雅君别长得那么妖艳,林原和还是愿意和她多探讨一些事情。

他刚开始进行乡镇一级的企业改制工作,县里又出了事。市、县纪委对化肥厂贪腐案的调查,终于牵涉到了主管工交的副县长张一平。他的问题并不严重,但副县长职位很难保住,降职调离是最好的结果。

“原和县长,张一平副县长现在要配合纪委调查,他的工作需要有人分担,不知道你有什么建议?”在县长办公室里,郑新民问林原和道。

郑新民是从省财政厅调过来的,几年前曾在苑湖下面的一个县挂职担任过副县长。

“新民县长,几个副县长的工作已经很重了,工交又是份量极重的一块。我的意见是暂时让杨彬副县长管工业这一块,至于交通这一块,还得请您亲自抓。”林原和答道。

郑新民来了没几天,他的一些习惯大家都知道了。比如不太喜欢别人称呼他为“郑县长”。可能是因为“郑县长”太容易让人想到姓郑的副县长,所以县机关干部当面都称呼他“新民县长”或者“县长”。

县长分管的交通这一块,不仅包括修路架桥,还包括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是重中之重。林原和作为常务副再去管这些事务,有点分县长的权太多了。

郑新民想了一会道:“那就先这样安排吧。”

随着乡镇一级的集体企业改制工作全面开始,林原和发现金海华是非常有见地的。这一批企业中,类似杨塚那个印染厂的情况非常普遍。说起来是集体企业,其实集体一分钱也没投入,企业投资全部用的是银行贷款。这些企业中,效益好的不到三分之一,严重亏损的占三分之一,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的占三份之一多。企业资产评估的工作前年就开始进行了。现在只需按规范化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

由于要求实际经营者掌握多数股权。经营状况好的,经营者需要掏出一大笔钱来才能拥有股份;经营状况差的,甚至资不抵债的,需要先重组。至于让这些企业破产,银行绝不会轻易答应。倒是不上不下的,反而很好搞。说起来固定资产很高,其实净资产没多少。经营者努力一下,也拿得出。而且许多企业,基本上净资产为“零”。

紧接着要开展的,不光是乡镇集体企业,还有县里的集体企业,尤其以二轻为主。如果杨彬分管工业的话,这一块也就可以让杨彬去多花点时间。县里去年就成立了改制工作小组,还有改制办公室,大部份的方案都已拟好,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只等正式改制工作开始进行。

杨彬分管工业了以后,尽头十足,有时候一天会往他的办公室跑好几趟。

“林县长,化肥厂的事情你看怎么办?”这天,杨彬又来了。化肥厂的事情林原和本来不想沾手,但郑新民指示让他处理,他也只能勉为其难。

化肥厂的案子已经基本查清,厂领导私设巨额小金库,将一部份货款走帐外放进小金库。本来还问题不是特别大,结果有人出了主意,用小金库的钱给厂领导和中层干部发奖金,这下就成了集体贪污。查证的总金额是四百多万,但为了这四百多万,还造成了五百万的货款不能回笼。这还只是贪腐问题,但化肥厂的生产更是个实实在在的大问题。

不管化肥厂有多么辉煌的历程,但如今的化肥厂已经彻底跟不上时代。说到底,只是一个小氮肥厂,尽管合成氨产量从七十年代初的三千吨增加到前两年的1.5万吨,但他还是一个小氮肥企业。在重化工行业越来越集中的年代,要想生存下去,绝不容易。

“跟市化肥厂的联系怎么样了?他们愿不愿意收?”林原和问道。市化肥厂可是大型企业,合成氨产量超过40万吨,如果市化肥厂愿意收了去的话,那倒是一件好事。

“技术工人、销售人员都要,其他人不要。而且他们不准备把这里的生产继续下去。成本太高,损耗太大。”杨彬道。

“化肥厂的欠贷情况怎么样?”林原和问道。

“欠银行将近1500万,市化肥厂因为这笔贷款,不愿意整体接受过去。”杨彬道。

“新任厂长的意见呢?”林原和问道。化肥厂的问题查清了,原来的总工担任了新的厂长。

“他也不看好今后的前景。”杨彬道。

“市化肥厂有什么要求?需要什么条件才愿意接手过去?”林原和问道。

“要求县里补一些钱给他们。如果能给1200万,他们就把化肥厂全部接过去。”杨彬道。他感觉这个要求有点狮子大开口。

“只要他们愿意完全接过去,这个钱可以给他们,分两年给。但从此以后跟县里无关。”林原和想了想道。

“如果他们以后不生产了呢?”杨彬有点疑惑。

“不管他们以后干什么,所有资产、债务、工人全部移交给他们。”林原和道。化肥厂原来就在郊区,现在算是近郊,正好靠近开放区,那里有几个精细化工厂。如果愿意,市化肥厂把这里搞成精细化工车间也可以。但县里肯定不会上马这种项目。有私人老板愿意买下那里,准备搞精细化工厂,但他不愿意接受所有工人。林原和当然不愿意多麻烦事。钱多花点问题不大,工人安置不好才是头痛的事情。至于今后市化肥厂效益不好要倒闭,从规模上来说近10年内不太可能。即使走到这一步,今后首先头痛的是市政府。县里既然出了钱,那就该享受个清净。

化肥厂的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基本方案在常委会上原则性地通过了,但书记、县长的支持表态很弱,更多象是不反对罢了。县里也有些人对林原和的做法颇有微词,认为林原和给市化肥厂的条件太好。还有人认为其它县的小氮肥厂都在生产,霍海化肥厂没必要急着转产。

林原和丝毫不为所动,这事既然让他来管,那他就是这个意见。化肥厂并给市化肥厂,大家都是国营企业,公对公的事情,永远不怕查。

但很快他遇到了麻烦。在研究兼并详细方案的时候,组织部门提出化肥厂主要领导的任命应当由县里推荐,市里批准。听起来似乎和土管、税务部门的负责人任命程序一样,但化肥厂是个企业,不是政府机关。县里牢牢拿住人事权,市里的兼并有什么意义?

组织部门的意见很有市场。许多机关干部认为这样可以保证县里的利益。林原和找书记、县长汇报了一下,结果两人都没表态。只是推月兑刚来不久,还需要多了解些情况,让他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林原和突然明白了金海华的感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原则性方案的通过没有问题。一到实施,就会彻底走样。

林原和找来了现任化肥厂厂王立林。

“王厂长,你是怎么看这事的?”林原和开口问道。

“从我个人来讲,我倒是希望有这样的程序。毕竟我们跟市化肥厂的领导不熟悉。但市化肥厂可能不愿意接受。他们本来就有市里的婆婆,现在再多了县里的婆婆,他们怎么会心甘?再说了,企业单位搞成这样的体制,跟过去的联营有什么区别?根本就不是兼并。”王立林道。

林原和一直有种判断,那就是有人要搅黄兼并的事情。王立林的话让他坚信了这个判断。化肥厂的案情不是大白了吗?难道这里面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内幕?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名义夫妻最新章节 | 名义夫妻全文阅读 | 名义夫妻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