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戴 第一百一十七章 失传的手艺

作者 : 龙城十二

更新时间:2012-08-12

建福宫花园作为皇帝旧居,在改造时必定倾注了不少心血,于设计和施工上都殚精竭虑、务求精益求精。

而建福宫的格局深得乾隆喜欢,所以宁寿宫才原样仿制,在新宁寿宫修建的5年里,乾隆曾龙心大悦地视察过多次,并留下“步辇看工亦趁凉”的诗句。从宁寿宫的地理位置我们还很容易看出它的特别之处:宁寿宫是乾隆为归政而预建的休憩之地,与建福宫这处龙潜地分别处于紫禁城的东北、西北角,两宫遥相对应,一为即位前、一为退位后,正可以达到乾隆追求的有始有终、和谐一统。

“康熙创其端,乾隆竟其绪”,宁寿宫完成后,其前半部为太上皇临御之所,后半部则由西向东并列着花园、寝宫和畅春园大戏台。其中花园南北深160米,东西宽37米,自南而北的曲廊、峰峦、崖谷、洞壑连接着四进院落和20余座楼、阁、轩、堂、斋,园内的山石林木大多选自江南名贵物品,建筑内部的设计、装修精致完美。因花园的建造、完成都在乾隆年间,人们习惯称之为“乾隆花园”。

倦勤斋就坐落在乾隆花园的西北端。据遗址勘测和记载,倦勤斋的建制、大小和布局都与建福宫里的敬胜斋基本相同,乾隆自己也说过:“敬胜依前式,倦勤卜后居”。可惜敬胜斋连同建福宫花园都毁于1923年的大火,现在已经无法鉴赏两斋的异同。单从建筑的形式上看:倦勤斋没有庞大的空间、没有礼制性的设施,不是礼制建筑;没有寝宫、没有床,也不用来居住;东有密室、宝座,西设室内戏台、看戏仙楼,是一座典型的休闲游乐建筑。

自1776年倦勤斋建成后,乾隆非常喜欢这座“文斋”,经常驾临这里。他念念不忘内禅的愿望,掐指计算“颐养”的时间,盼望能早点抛开政务,享受书香与闲情。他还将宫内的宋元书籍和自己的得意诗作经常不断地送到这里,使之成为“敢与重华拟比肩”的书房和珍玩室。据故宫博物院宫廷部专家苑洪琪介绍,重华宫及其后殿在当时是仅次于皇帝寝宫养心殿的珍宝博物馆。

“玩好之物,以古为最”,康熙就非常热衷于搜罗古董,乾隆时更令内务府造办处各制作珍玩时作充实库藏。而乾隆四十一年(1776)宁寿宫一区陆续修建成后,他在宫中的收藏重心遂逐渐由西向东转移到宁寿宫及乾隆花园,倦勤斋则是收藏最多的一处。据嘉庆十九年(1814)编纂的《倦勤斋陈设档》记载,当时这里有1739件珍玩。其中质地精细、体积小巧、整盒套装的珍玩有1181件,散摆单放的就更多了。在倦勤斋的南窗前,仅一面窗台就摆放有“一寸长”的文玩100多件。

“屈指十六年之后,庶可倦勤待天春”,乾隆四十四年(1779),他在诗中盼望着退位后的美景;“设果愿能符,洵为福出群。春秋剩八度,年近一年欣”,乾隆五十二年(1787),他继续着美好的憧憬;但当真正授玺让位的时刻来临,弘历却没有放下对权力的贪恋。乾隆爷训政当起了太上皇,退位成了泡影,“倦勤”的初愿很讽刺地没有实现。存放这里的书籍珍玩,也和小戏台与藤萝画一样,每年只能等到正月的一天,才可以等到皇帝来此小坐,或观赏把玩,或吟咏嗟叹。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装修最精细的是清代,而整个清代装修最精细的就是康乾盛世中的乾隆时期。可惜二百多年风雨过后,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乾隆时期装修最精细的屋宇,只剩得倦勤斋了。

它以其奢华和鲜明的个人风格遗世**,更在整个皇宫980座、8704间房屋中别树一帜,成为探究盛清时代装潢艺术和乾隆内心世界的典范,据记载,乾隆四十一年(1776),倦勤斋“画挂门神”,说明那一年它的硬山卷棚顶、绿琉璃瓦和黄剪边已经装备停当、完工交付了。

从结构上讲,倦勤斋面阔9间,其中东五间、西四间,屋前有东、西回廊。东五间明殿在门口处设有开敞空间,其余部分则以木装修隔成上下两层的凹字形仙楼。并在仙楼里以隔扇、槛窗、落地罩、炕罩等隔成相对**的空间,布置其间的竹簧工艺和苏州双面绣让人叫绝。西四间内空间相对开阔,其西侧设一处亭式室内戏台。

西四间最重要的装饰是通景画,也就沐风后世的时候泄露了倦勤斋秘密的那一角藤萝花,整个斋内有70余张画,其中顶棚处有12张,全部约170平方米,是全国范围内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的内装饰通景画。

倦勤斋的内装修经过了特别精心的设计制作。乾隆花园的修建年代正值清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阶段。在皇家的建筑需要上不惜人力物力。以内务府大臣英廉、福隆安为工程处总理,从设计、绘图到烫制小样,全部经过御览、钦定、“照样准做”等一系列过程。凡事以满足乾隆的**要求为标准。

此时的乾隆皇帝醉心于苏杭秀丽风光,倦勤斋内的细部设计均由宫内量准尺寸“定身打造”,发样交江南地方督办,然后运至北京组装。有些江南物产不适宜北京的干燥气候,如“竹制”装修在北方常常会离缝走样、月兑落爆裂。于是在倦勤斋室内营造的自然园景中,凡需要斑竹原材的部分全部采用木雕及髹漆斑竹花纹的方法。工匠们不厌其烦地逐一绘出了满庭“斑竹”,以求传达江南风情,博得龙颜欢悦。

200多年前,乾隆皇帝征用了当时最好的建筑材料和最娴熟的工艺技师兴建了它,昔日的尊贵从现在残存的细节就可窥斑知豹:倦勤斋所有的门扇都由紫檀木雕刻而成;在紫檀木上的浮雕中又用竹丝填缀创作出各种图案,称之为“竹丝镶嵌”;隔板与窗棂等部位的竹丝图案中间还用银丝嵌着数百枚精雕细琢的和田宝玉……西部生机勃勃的通景画、东楹仙楼木雕裙版上的百鹿图与小室密闭格局,从侧面向我们说明着,乾隆使用它的时间大约是在冬季。清廷有“正月十月大搬家”的习惯,即每年正月以后开始住御园,腊月返回皇宫。

“金鸟度影尺花漏,彩燕迎韶拂锦签。几闲因之勃吟兴,也如春意渐和宣”。元旦新正,庭院里还是花木凋零尚未回春的萧瑟模样,有了别致的通景画和各式装饰,在倦勤斋内却可以享受春天景色。遗憾的是现在的倦勤斋已经看不到乾隆时候的奢华。那些宫闱往事,那些集国家心力于一隅的成就,那些爱新觉罗·弘历的私人愿望和小小情趣,像残破的旧影散落在小屋里面。

当故宫博物院意识到这个倦勤斋的重要性,打算部分修复时,竟然发现里面的工艺已经大多失传,其中最重要的技术竹丝镶嵌和竹簧工艺更是听都没有听说过,最后文物修复专家没有办法,只得在江南地区的报纸上发布消息,寻找线索,可他们找到线索到达江南某省寻找到最后一位懂得竹簧制作手艺的老艺人时,这位九十多岁的老艺人已经在医院处于弥留之际,还没说上两句话,老艺人就撒手人寰,随着老艺人的离开,这个世界上在没有人会这门手艺,最后没有办法,只能根据老人离开时的只言片语进行试制,没想到,这一试制竟然花了十年时间,靡费上亿元才研制成功。

除去竹簧,还有壁画和墙壁连接处处必须使用的桑皮纸,竹丝镶嵌,竹雕阴阳刻发(我估计这就是最早的3d画面)都已失传,虽然在国家花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的基础上恢复了,可比起原装的必然要少一些味道。

沐风想完这个故事,心里沉甸甸的,看着眼前这位脸上布满沧桑,充满无奈的老人又多了几分敬意。

********************************************

设好定时上传的会没上传~~~~对不住大家,两章一起发,纵横要改版,作者后台不稳定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顶戴最新章节 | 顶戴全文阅读 | 顶戴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