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潼关城内处处鼾声,不当值的官佐日上三竿尚且高卧,当值的倒霉蛋哈欠连声,却仍需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不过,虽然吃了酒的当值官儿们很是辛苦,却没人抱怨,因为甘陕总督大人大清早便升堂议事,政事堂里济济一堂,胜捷军高层全数到场,这么多高官不辞辛苦,一大清早便勤谨忙碌起来,别人还好意思抱怨么?
总督府里,杨刚为一件事烦恼不已,这件事是昨夜宋康年所提遣使往金陵觐见新君一事,福王朱由崧登基称帝,年号弘光,远在三秦、注意力全放在满清鞑子身上的胜捷军到得今日才得到确切消息,以前不知道也就罢了,如今知道了,立刻便引发了巨大反应。
大明二百七十六年,正朔地位深入人心,是以胜捷军中不论文武,大多数人以为应该立刻与金陵联络,遣使觐见新君,在这一点上胜捷军上下一致,几无异议,可是,当杨刚将弘光帝当下国策讲述出来,着重强调其与自己想法、与胜捷军利益违逆之处后,林宁、颜越、武长清等文武官员便起了纷争。
以武长清为代表,陕西布政使司以下一干文官以为,联清剿贼一策并无不妥,李闯荼毒天下数十年,声势浩大时曾有百万贼军,是大明心月复之患也,满清么,虽然如今占了北京,可是区区蛮夷小族,哪里能与李闯相比!
弘光帝是大明正朔皇帝,联清剿贼也策略正确,胜捷军便应当不打折扣地执行,更重要的是以此向金陵朝廷表达忠心,为胜捷军,尤其是为一干文官今后的地位、富贵奔走一番!
相比文官们的想法,林宁、张路、姜瑰等人则有自己的想法,忠于大明,尽速遣使觐见,这一条没什么可说,可是派谁去则需大大商榷一番,至于联清剿贼么,想起不久前风陵渡一战,深知鞑子厉害的武官们纷纷嗤之以鼻。
李闯也好,鞑子也罢,都是虎狼之辈,与虎狼联手,一不小心便要被反咬一口,总督大人所想与文官们的主意都不靠谱,引虎驱狼,坐山观虎斗才是上策!
武官们既不认同联清剿贼,也不认同联闯抗清,只想固守三秦,这一点与颜越、莫言等军中幕僚意见是一致的,可颜越、莫言又有自己的小心思。颜越、莫言都自江南来,深知江南官僚贪腐,军队糜烂,已有五个月的金陵朝廷多半月兑不了党争之事,此时遣使去往金陵,好处是不用想的,要是被扯入派系斗争,那才麻烦,再往深处想,金陵若在伸出手来,伸到三秦………
甘陕两地施行新政,日异月新,胜捷军固守潼关,三秦稳若泰山,这等情况下,颜越、莫言不愿意让新政冒一点点风险,不愿意任何黑手带来一丝丝改变,所以对遣使觐见一事丝毫不热衷。
若是李闯败亡,江南能守住么?若是守不住,唔,总督大人连闯抗清一策虽不可行,可私下里悄悄给李闯一些物质支持,只要不为人知,不落下把柄,影响总督大人和我胜捷军的名望声誉,倒是可以考虑一二。
政事堂上,颜越、莫言站在一角,悄声商讨,林宁、张路则和武长清等一干文官争执不休,为要不要出兵剿贼,也为由谁往金陵觐见扯皮、争吵。
各执所见,堂上乱纷纷的,杨刚捂着额头,真心觉得烦躁,可是再烦也得听着,得想办法统一意见,拿出一个最终的办法来。
遣使觐见不过是小事一桩,反正,哼,要是历史轨迹不变,南明小朝廷短命的紧,根本无需费心,反倒是该如何处理与李闯的关系更为紧要!
出兵剿贼么,哼,一干文官不懂军事,鼠目寸光,纯粹胡扯。与李闯联手,共同抵抗鞑子?唉,仔细想想,这个主意也不靠谱,我是一时冲动了,如颜老头所说,悄悄给李闯一些支持是可以的,可联手么,就大可不必了。
杨刚心里反复衡量,努力思索,身为甘陕总督、胜捷军总兵官,杨刚的决定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一声咳嗽之后,正在争执的文武官员都沉默下来,齐齐等待杨刚开口。
“我胜捷军屡经大战,疲惫不堪,今年之内不宜再动刀兵,所以涉及李闯的所有事情都不必再议了!”
杨刚一开口就终结了一个议题,却是玩了一招云手,将问题推到了天边,堂上文武互相看看,倒也有志一同得很,无人发出异议。
“遣使往金陵觐见一事么,布政使司就不要管了,你们最紧要的是治理地方,积蓄民力,休养生息,使得甘陕太平安康,着落在你们肩上,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胜捷军未来如何,能不能保家卫国,抵御外侮,也着落在你们治理地方的本事上!”
“林宁、张路,你等要一心操练兵马,与兵事无关的就不要瞎操心了,我胜捷军如今固守秦地,一时无力驱逐鞑虏,复我汉家河山,可以后就永远不出潼关了么!若是有朝一日我胜捷军东出潼关,与鞑子一决死战,你等有信心战而胜之,将鞑子赶出关外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