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章节(12点)
五更天,天还没亮。极远处天与地的边缘或许起了一丝橘红暗弱的光芒,但京城里仍是伸手不见五指,四下绝对安静,犬吠鸡鸣一声且不闻。乌黑乌黑的夜风里,俞清瑶紧紧裹着斗篷,亲手提着垂缨灯笼,摇曳的光芒照着东西两座书楼。迷蒙睁着眼,怀揣钥匙的大丫鬟纹绣、绘绣,去了西楼把门开了。
“姑娘……风大、夜凉,当心身子骨。”
对于俞清瑶的任性要求,纹绣绘绣无法说个不字——自打她们来,姑娘处处恭敬,不曾有一丝慢待,现在病中,脾气怪些也是常理,怎能为些许小事就毁了这些日子的印象?她们还指望日后放出去嫁个好人家呢。
俞清瑶唔了一声,无心理会,进了黑压压的书楼里。俞老爷子命人送来的三万余册书籍,泰半保存这里,少数清理好名单目录的,才放到东楼。亲手拂过装满了珍本、孤本的一个个箱子,俞清瑶深深吸了一口不知书本陈香,还是朽木书架的气息,站了一会儿,忽然呵呵的低笑起来。
不久,这笑声渐渐变大,压抑不住的大笑着。
纹绣、绘绣站在门外听了,都觉得怪异,可出自彼此心知的目的,两人眼神交汇,交流片刻,扭过头,装作没听见。
俞清瑶笑累了,挑了个高矮适当的箱子,坐了上去。心中,充满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荒谬与庆幸。
托俞子皓的福,她做了一个怪梦。梦里她被数不清的书籍压得喘不过气来,弟弟指责她抢走了属于他的东西,横眉竖目,意欲夺回;忽然从天而降一道圣旨,说要皇帝下令收集天下藏书,哪个不上缴,全部捆了俞子皓销声匿迹,脖子上了枷锁的她连忙对官兵大喊,我愿意我愿意……
就是这么一个梦,令俞清瑶忽然想到,广平皇帝自封“文治武功”,“千古一君”来着。武功么,大周扩充版图东夷,又牢牢克制蛮夷于国门外,在位三十八年来国泰民安,没有发生过大的叛乱,可以说的过去;至于文治,修撰了《广平大典》
这部丛书,可了不得。分经、史、子、集四部,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多种、七万余卷,装订成三万六千册,要建一座书楼来收藏它可算是古往今来,最大的丛书了。
俞清瑶记得,自己前世初来京城,就听闻皇帝下圣旨收集图书了,但许多王公贵族不大放在心上,各种敷衍塞责,心月复老臣各省的巡抚总督,也觉得耗财力物力修书,没什么意思。只有一个六部的小官上表分析厉害,总结这是有利于民、有利于教化,有利于大周千秋万代还与守旧的老臣子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辩论,这才把修撰《广平大典》的事情敲定了。
广平帝,深通帝王之术……可以骂他是暴君,但不能说他是昏君广平元年、广平十三年,广平二十九年,下了三次诏书,又耐心等了九年,终于等到凝聚无数人心血的《广平大典》面世。他晚年嗜杀,多疑且暴戾,亲生儿子也不放过,站错队的官员动辄抄家流放。唯独翰林院修撰《广平大典》的官员,认谁构陷也不曾被牵连平安顺遂的度过云波诡谲的危机,修撰成功后,广平帝大喜,称自己对得起列祖列宗,又一个个加官“文渊阁大学士”“文溯阁大学士”,新帝继位,对几位主编也是敬重有加,进封太师、太傅、少师、少傅,清贵的不能再清贵,又在史书上流芳百世。
可以说,跟编书连到一块,百害不侵啊换做以前,她不敢想,可有了这三万册珍本孤册,只要圣旨一下,她便响应进上,皇帝为了编撰《广平大典》,还不得下旨褒奖?
不,是肯定会下旨褒奖的为了让其他人也把珍藏的书籍进上。
淑慎性成,勤勉柔顺……圣旨上随便什么称赞,日后谁还敢指责她名誉有失?似林佩、杜芳龄这种事再发生,她都不用当面澄清了,否则,就是质疑皇帝俞清瑶笑得眯起眼,浑身轻快极了,觉得那种在船上颠簸,哪怕再努力也避免不了船沉落水的命运……远离她了。
今年广平二十九年,不是年中,就是年尾。
她只要静静的等待皇帝下旨,如是而已。
……
有了希望的曙光,俞清瑶风寒终于好了。听闻临水轩母女三人要离开,没多大感触——她最大的仇人,从来不是寄居在侯府的丽君姐妹。不愿相送,让纹绣送了一百两的程仪,到底是表姐妹,她们害她,先绝了亲戚情分,她送了银两,也算是一个了断。
听说丽姿气得不得了,一路骂骂咧咧,她,杜氏,沐薄言,甚至舅父沐天恩都成了坏人,全部对不起她们母女。至于丽君,纹绣回来说,病得瘦骨嶙峋,容色大减,换了个人似地,收了银两,态度谦卑,说是母亲生病,她需要钱,知道俞清瑶不希望看到她,就不过来亲自道谢、道歉了。
就这样,在侯府住了四年的丽君姐妹,离开了。她们的命运几乎与前世完全不同。再没有侯府做靠山,也没有侯府的拖累,好坏……都是她们自己的机缘与造化了。
少了妙龄的姐妹花,侯府却不曾安静下来。
俞清瑶想,这么多珍贵的书籍送给皇帝,虽说为自己谋取一道“护身符”,但日后再也见不到……可惜了于是起了心思,挑选出约三千余册,包含书法、易经、礼仪、兵法、天文、星相、文人杂记,诸子百家的,让舅父送到大相国寺去。那儿有未曾中举的学子,每日给十几文钱,使他们抄书。一来,她得了手抄本,二来,与那些学子们也有益,多多开阔见识么
连就俞清瑶自己也没想到,此举为她得了多大的名声
先头,景暄刊印《半山诗集》,欲将赚得来钱财送给她,她不要,于是景暄就送到惠人局,做了不少善事。随后,俞清瑶又“慈善大方”的把别家都珍藏不示众的书籍存放大相国寺,士林中,都传颂着“不愧为诗仙之女”的赞誉
一时半会儿,还没传到深闺内宅里。可到日后,这些水磨功夫,一点一滴积累来了好名声,对她不知多少助益。
也因这些书籍,元清儿、元姗儿、杜芳华、阮雪萍、阮星盈诸女,往来安庆侯府特别勤快。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几个爱书的女孩儿,见到了别家都没有的书籍,加上彼此年龄相近,兴趣相投,可不常常相聚么?
静书斋,成了每日聚会的好地方。
俞清瑶自己是不打算培养精通诗书的高级侍女了,但不妨碍她借用别人的。元家姐妹,阮家姐妹,都是世族门阀之女,身边的丫鬟棋琴书画,样样精通——抄书自然不在花下。东楼的一楼,二十几个丫鬟伏案抄写,从自家小姐来,到自家小姐离去,每日须得抄上三四个时辰,笔都抄秃了。
抄写十本,才能把一本带出去回家抄录,多余抄写的可以带走,其余要留下。便是这样,没人觉得吃亏,反而都觉得占了大便宜
医家、算法、术数、珍惜曲谱、杂家,换了别处,须得多大代价才能一观?银钱?有钱都没处买
丫鬟怎么了,丫鬟就没见识了么?都不用小姐耳提面命,每人都下功夫卖力的写,相互之间比谁的簪花小楷写得好,比谁写得快。一二特别聪慧的,甚至能过目成诵。
造化神奇,日后她们中有人机缘进宫,成了女官,以博采众长著称,这段在静书斋抄写的经历功不可没。因此,对改变她们命运的俞清瑶,十分感激。
可俞清瑶还不知道呢
她只是想,趁圣旨未下,多些手抄副本,免得弟弟俞子皓责怪。之所以选择元家、阮家、杜家,也是彼此沾亲带故,肥水不流外人田么
夏日炎炎,转眼过了六月、七月。
东楼里丫鬟们彼此熟悉了,何况几个小姐呢。交往久了,明白彼此性情,结成手帕交。忽一日,不知谁提起,“不如我们也结个社吧”得到大家的一致通过。
叫什么名字呢?因静书斋在一起,就取名为“静书社”好了。
彼时,大家都懵懵懂懂,结社纯属一时好玩,瞧别人结社,刚巧遇到性情相投、兴趣一致的闺蜜,自己也结一个。不久,柳家沾衣、染衣姐妹也加入进来,众人论了叙齿,以柳沾衣为长,元姗儿为幼,互以“姐妹”相称,嘻嘻闹闹,好不快活。
不过,一个小团体,肯定有小矛盾存在的。柳沾衣虽然居长,但家世不能服众,容貌人品也不能。反而俞清瑶,对人无所求,任是元家、柳家、阮家,都不能在侯府败落时帮助什么,是以她对大家都一般,接人待物上也学着前世杜芳华,手腕圆融,对人诚恳,不急不缓,深得人心。
加上她的静书斋才是“静书社”的中心,不知不觉,她成了一社之长。(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