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国军占领江西后的一个月里,民间和军队之间,突然流传出这样的谣言。
据说复国军大元帅,朱玉山是崇祯帝儿子,为了复国的目的,才湖南起事的。
又有人说,朱玉山本名朱慈焕。历经二十多年,就是为了向鞑子报这国仇家恨。
顿时江西地界,在复国军的势力范围内,这个消息经过有心的不断传播,影响越发深远。百姓们和军士,对此深信不疑,纷纷叹息,怪不得大元帅起兵以来,势如破竹,这都是大明列代皇帝的保佑啊!
南昌府内,寒冷的季节,让人都不愿再这冰冷的时间里外出活动。李光良和谢逸冒着寒风,与不断出城训练士兵的队伍擦肩而过,来到南昌元帅府。
只见烧着木炭的大堂里,朱玉山早已等候多时了。”
“两位军师,你们来看,我这个屠胡令写得怎么样。”朱玉山站起身来,递给他们一张白纸。
搓着手的谢逸和李光良,接过朱玉山递过来的张白纸。
只见上面写道:“天理昭彰,我汉家自明朝覆灭后,鞑子灭我族之心,昭然若揭,亡我华夏之阴谋越发明显。自鞑子入关后,屠我百姓,占我田地。改我华服,禁锢我思绪。
长此以往,我华夏焉存乎!文明覆倒,蛮夷当道。而我汉人,将不负存焉。而满人,将独霸华夏。孰不可忍,孰不可忍!我汉家儿郎为何,要遭受如此劫难!呜呼哀哉!如今,本大元帅乃是明朝血脉,皇家贵胄,父兄皆死于奴手。此等国仇家恨,焉能不报。
慈焕奉天顺命,为延续我华夏文明,百姓之活,捍卫文明之史,礼仪之邦!复兴我汉人昔日光辉,誓为我华夏驱除鞑虏,复我中华,慷慨赴死,不复身上炎黄血脉。
我朱慈焕在此,决揽天下之才,共御华夏之危。望天下有志之士共享盛举,救天下百姓于水火,名流清史,振我炎黄。………………………”然后下面还有一首诗句。
“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羞逐海鸥浮。”
“姹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好,好。一篇荡气回肠的锦绣文章,特别是最后这首诗,看老李光良一把老骨头,都不禁热血沸腾起来。主公,您说的真是太好了。”李光良略略扫过,不禁怕案叫绝。这样的文章发出去一定震耳欲聋,发人深省。
“军师过谦了。我也只不过想快点把鞑子赶出中原,报家仇国恨而已。只是,光凭我朱玉山一己之力。恐怕很难,所以我才颁布这个屠胡令,号召天下有志之士共襄义。”
朱玉山脸上叹息道。“国破山河落照红,江山如血缔人泪。有时候,我真希望鞑子能早些屠灭,让我华夏少流些血泪,能不用担心的生命突然被杀,活在温暖的阳光下。”
“哈哈哈!我复国军能有此明主,复国军幸甚,天下百姓幸甚!”旁边的谢逸也跟着手舞足蹈,脸上满是激动。
看到他们两人的模样,朱玉山心里暗自叹息了下,虽然汪精卫是个大汉奸,不过他的诗,却是用来表明心中热血的好诗。
想到这里,朱玉山脸上不禁充满了向往之色。如果问李光良和谢逸,为什么抛家弃业跟着朱玉山的话。他们报仇雪恨,是一个原因,最主要的是,朱玉山身上这种敢为天下的豪气和胸襟折服了他们。
李光良知道,谢逸也是抱着这种想法,才义无反顾的为朱玉山,出谋划策,奔走四方。因为朱玉山是他们心目中,是唯一能够拯救这天下英主,虽然,他现在看上去还很稚女敕,处理事情来还有些犹豫,但这并不妨碍朱玉山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主公莫叹,大仇早晚得报,鞑子折腾不了几天了。”李光良朝朱郑重玉山施礼说道。
“是啊!主公莫担心了。”谢逸也跟着劝慰道。
“好了,我没事。”朱玉山摆摆手笑道,“劳烦两位军师,把这些檄文抄录下,然后传阅四方,我要让鞑子不得片刻安宁。”
“是!属下这就去办。”李光良和谢逸若然答道。“主公,那你打算什么时候,举行祭奠仪式?”谢逸问道。
“崇祯五十一年十月十九日”朱玉山面上凝重道,这是崇祯死后三十四年。在他要在崇祯死去的这一天,进行正名仪式。
复国军光复江西的时候,大伙还没觉得,生活和鞑子在的时候,没什么两样。可是当那些无田的百姓,分到梦寐以求的土地的时候,以及降租令的颁布。让大家突然觉得生活有了盼头,自己活得像个人了。
而那些士绅,却看到朱玉山颁布的屠胡令,让大伙心里都不觉眼前一亮,而且听到元帅府正在筹备的正名仪式,纷纷大叹,汉家终于又出现一个英雄人物了。
不管他是不是崇祯皇帝的血脉。可只要朱玉山是个人物就行了。这么些年来,大伙都被鞑子欺压得不成样子了。
那日子过得是胆颤心惊的,生怕哪天得罪鞑子,全家被灭了满门,都不知道是因为什么。
杀伐决断,表示这朱玉山是个人物,对于时代的人来说,杀伐决断并不可怕,这表示他能成大事,为做别人所不到的事,有帝王之气。
可是何谓帝王之气,众人也说不明白,但是最主要的几个迹象,那些地方大族,士绅还是看得清楚的。
容人之量,他可以没有什么大才,可是他却能善于发掘人才,懂得用人。而如今的朱玉山在他们眼中,就是一个有着帝王之气的人,值得他们下注。
对于鞑子这面来说,他们已经给鞑子杀怕了,不管什么原因,生死大权全凭那些八旗老爷们的喜好,这种胆颤心惊的日子,他们受够了。
对于降租令他们是无所谓的态度,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新势力收买人心的计策。对那些蝇头小利,看不上眼,最主要的是带头反抗降租令的那几地方大族,在一夜之间化为了乌有,顿时让他们心寒。
***********************************************************************************************************************************************************************************
冬风呼啸的快要到冬末的时候,一纸薄薄的屠胡令,传遍中华大地,温暖着许多热血读书人的心,特别是这屠胡令上的那首诗,让这寒冷的冬季冰冷的气温,不知不觉中上调了好几度。清廷的文字0狱,让整个天下,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气氛中,谁也不敢说真话,说实话。
要不然,项上人头,就成了鞑子功勋薄上的一笔。这的样生活,压得这些读书人,心头十分沉闷,许多的人,都不知道未来生活的希望在哪里。
可是从江西传来的一纸文书,让那些埋头在书本里的士子,纷纷看到未来的希望。,看到了华夏新的希望。
读书人并不是没有抱负的,只是在这白色恐怖的时代,他们缺少一个让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
而今天朱玉山的出现,让他们有了实现心中理想的机会。
在黑暗的油灯下,无数的热血青年照着昏暗的灯火,拿着偷藏起来的屠胡令小声的议论着。每当看到上面那些激动人心的话语,心里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屠胡令一出,整个天下顿时哗然一片。大家都说这个朱玉山颇不知道好歹,竟然敢挑动鞑子的神经,而朱玉山胆大妄为,竟然冒充前明崇祯的后裔,真是活得不耐烦了。就是吴三桂也很是为朱玉山捏了把汗,天下人都以为,迟早鞑子的大军一定要把他们碾得的粉碎。
可是等了好几个月,鞑子方面却没有传出什么消息来,只是勒令各地官吏严防治下,不要出现什么谣言,出现乱匪就行了。
这时,天下人才想起,鞑子年中的那场大败,整个江西都被复国军攻下,鞑子的军队却连是一路败逃。九江城下那些血淋淋的人头,表示鞑子再也不浮当年之勇。
姜宸英,浙江慈溪人。姜宸英从小受到其祖辈父辈的影响,以才思敏捷、博闻强记而闻名地方。四十多岁的他,穿着补丁的衣衫,靠在床头,点起了平日里舍不得用的油灯,微微颤颤的从怀里拿出一张薄薄的纸片,神情时而激动时而严肃的,慢慢在油灯里看了起来。
读起上面的话语,让他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特别是那句青史留名,在他的心里久久得不能散去。青史留名,流芳百世,是华夏读书人,追求了千年的终极梦想,年少时,无论是谁,他的心里都追寻着这样一个梦想。
这是千年儒家文化的熏陶,治国安邦,栋梁之材。可能以后经过世事的变迁,他们中有些变成了奸臣,阴谋家,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心目中那个曾经很神圣的梦想。
而眼前姜宸英,虽然身着打着补丁的衣衫,家徒四壁。可他的心,此刻却是热血沸腾的。天下战乱久已,鞑子不仁,不能以百姓为子女的爱护,不能给百姓们安定的生活。
那么必定有人揭竿而起,取而代之。朱玉山,这个乱世中的诸侯,起于乱世之中,皇家血脉,比那些嘴里高唱着仁义道德,可实际上屠杀百姓,肃杀读书人的鞑子来说,简直一个天上地下之别。
回想起来,在路上听说来的消息,他对这个朱玉山有了大概了解。
朱玉山对鞑子杀伐决断,对部下恩威并施。处理事情来,善于听取属下的意见,虽然有时候做事犹豫不决,可是只要认定的事。他就会全力为之。现在还占据江西一省之地,这样的主公,真是上天待我姜宸英不薄啊!
这年的冬天,原本历史上,将成为康熙口中的江南三布衣的姜宸英,下了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决定,他将到江西投奔复国军。
天下无数的汉人精英子弟,纷纷朝着他的梦醒之地江西出发,汉族胜利的天平,慢慢的被这些怀着圣神梦想的汉家士子们,把朝着固定走动命运**,一点一点的拉了回来。向复国军倾斜了起来。
PS:晕死了,下班回来,累得半死。还要码字,呜呼哀哉!头好昏,眼睛好红。今天的章节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