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英国方面给巴夏礼的任务并不是开启采矿业的合作,对于他而言,这可以算得上是一桩意外的收获。巴夏礼认为如果这桩生意谈成,大英帝国将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帝国政府没有理由不同意,所以他当场就合胡林翼达成了简要的口头协议,随后向英国政府报告此事。
此时此刻,正是通讯业发生巨变的前夜,发报机将在不久之后在全世界得到推广,但在这此时候,巴夏礼想要与万里之外的英国本土取得联系,还是不得不依靠航运的通信,来往两国的船只最起码要经过数月才能完成一个来回。
曾纪泽这里却等不了这么久,陈玉成集结完毕的大军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再次攻打他防守的黄州,他需要英国方面尽快采取干涉行动。
巴夏礼在经过了一番踌躇之后,终于决定了妥协,他与那位高傲的英国皇家海军司令何伯一同前往了陈玉成的大营。在那里,他们向这位太平天国后期最优秀的将领之一奉上了大英帝国的照会,以半恐吓,半游说的方式,奉劝陈玉成不要再命令他的军队向武汉挺进,不然,当他们确认英国的利益受到实质性威胁时,英军将不得不采取非常措施,保卫英国在武汉之利益。
陈玉成很清楚这两个英国人所指的“非常措施”是什么,停靠在长河中的英国舰队的舰炮已经架好,他们以演习的名义向江滩试的数炮,那精确而猛烈的轰击给了包括陈玉成在内的太平军将士很大的震撼。
这位年轻英勇,富于谋略的将军胆怯了,他认为,如果英军真的采取武装干涉行动,他们先进的枪炮将轻易的击溃自己英勇的部队,黄州城的那次失利之战,清军火力上的优势给了陈玉成深刻的印象,而当时的对手尚且是他眼中“守旧落后”的清军,他不敢想象,如果对手换成是英军,当时自己是否有命逃月兑还是一个未知数。
陈玉成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太平天国失败命运的选择――离鄂回皖,不久之后,当这位英王兵败被擒、“英勇就义”之时,不知他是否会感慨于今天的决定。
话虽如此,但陈玉成的主动撤退,除了英国人的干涉外,很大程度还是因为南路李秀成部迟迟未能入鄂,致使他孤军深入湖北,兵力上虽然占优,但却处处受了清军牵制。如果他决心不惜代价强攻武汉,由于清军方面有了曾纪泽的常胜军,防守上将更加有优势,胜败之数,尚未可知也。
无论如何,太平军退兵了,武汉转危为安,整个湖北省的形势随之好转,曾纪泽率领着他的常胜军与其他清军配合,尾随着太平军,一路收复了不少被太平军占领的城镇,而陈玉成一心想回皖,仓促撤退之下,竟是被曾纪泽的五百人追着打,遭受了数次打击,这才狼狈的退出了湖北。
湖北之围的解除,使湘军在战略上从重掌握了绝对的主动,在解除了大后方的危机之后,曾国藩遂得以调动能够投入的所有力量围攻安庆。而对曾纪泽而言,这短短的数月间,他不但掌握了一支可以算得上了大清国最精锐的军队,而且为自己打出了名气,他十分清楚,在这样一个以武上位的时代,有了军队与威名这两样法宝意味着什么。
曾国藩从没有想到过,自己这个自幼习文的长子竟会是一个带兵的天才,继他的九弟曾国荃之后,他们曾家又出了一位能打的儒将,曾国藩可谓是大喜过望。不过,他保持了他一惯的低调,并没有急着写奏章,向朝廷为曾纪泽表功。旁人不知,胡林翼却最知曾国藩之心,主动上表朝廷,大书特书曾纪泽在武汉保卫战中的出色表现。
当此之时,正是到了围剿太平天国这股反叛之贼最关键的时候,清廷自己和八旗兵和绿营兵都被打得溃不成军,只有依靠异军突起的湘军,而对于湘军的领袖,他们更是要想方设法的笼络。于是,承德方面的旨意很快下来,破例将身无一官半职的曾纪泽直接升为道员。
更值得鼓舞的是,曾国藩批准了曾纪泽扩军的计划。在胡林翼的财政支持下,他的常胜军由五百人迅速扩充至了一千七百人,曾纪泽把他们按原有的编制编成了三个营,另专设了一个炮营,配备了二十四门阿姆斯特朗前装炮。曾纪泽的编制改革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炮营的设立,使得炮兵作为一个主力兵种,首次出现在中国的历史的舞台上,单就军事思想而言,曾纪泽领导下的常胜军绝对不落后于西方列军。
与此同时,英国方面就合资开矿做出了回应,他们很愿意与大清方面合作,并推荐了一家老牌的采矿企业德比君矿业公司来华与中方洽谈合事宜。
曾纪泽所倡导的是中英合资,各得其利,并非一味的出让中国的矿权,故在谈判过程中,中方坚持大清方面必需控股63%以上,并规定所采之矿石,必须给予大清优先购买权,购卖之价格应当低于国际矿石的市场价一成左右。除此之外,曾纪泽还要求中方必须掌握合资企业的领导以及运营权,而英方的权力主要限制于技术的支持与生产实施。
可以说,这是一个十分苛刻的条件,但对于英国人而言,这依然是一桩可以获利的生意。中国的内战在继续并越来越激烈,矿石的需求量将十分巨大,即使要低于市场价,但这其中依然有着十分可观的利润。
另一方面,英国的投资将主要以技术股的形势参入,这就意味着他们只需要从本土调一批工程技术人员来华而已,甚至采矿所需要的机器也将从公司成立之后的共同支出中划出,对于这样低投入,高产出的生意,德比郡矿业公司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意识到中方不可能让他们再获得更大的利益之后,决定签订这份具有历史意义的合同。
5月中旬,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近代化采矿企业在大冶正式成立,曾纪泽有幸将它命名为“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又称之为大冶矿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