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六一 第一卷 安庆之战 第八十二章 同文

作者 : 玉葬沉烟

程学启没有辜负曾纪泽对他的信任,他凭借着先进的枪炮优势,以及顽强的战斗力,先后击败了无锡太平军的三次猛攻,程学启守住了宝带桥,并协助胡雪参部攻下了五龙桥等苏州外围多数要塞.neΤ

与此同时,吴长庆团也成功的击退了由忠王李秀成亲自指挥的数次成功,进占虎丘、浒墅关,完全切断了苏州与无锡之间的联系,至此,淮军彻底完成了对苏州城的战略包围。

与此同时,左宗棠的楚军也在浙江战场节节胜利,迫使侍王李世贤不得不率军撤回浙江。

浙江是李世贤的封地,金华作为太平军占领地的首府,是左宗棠进取的最终目标。从1861年初楚军建立之初,左宗棠即选择以严州为进攻金华的突破口,与太平军在此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但在李世贤出色的指挥下,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楚军都无所作为。

今年初,湘军对天京的围攻,迫使李世贤不得率大军与李秀成一同回援天京,这就给了左宗棠绝佳的机会。而左宗棠对火器的作用也相当的重视,其部楚军虽较淮军、湘军为少,但装备的洋枪洋炮颇多,仅次于曾纪泽的淮军。

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左宗棠重新发起了对严州,及金华外围汤溪、兰溪、龙游三城的进攻,至5月末,攻陷四城,如此,则金华外围的防线完全崩溃。

而就在左宗棠集结大军,准备向金华这座李世贤苦心经营的要塞发起进攻时,守将刘政运动场却因感到势孤力单,竟是弃城而去,左宗左不战而得金华重镇,这多少令人感到出乎意料。

左宗棠在浙江战场上进展之神速,甚至超出了曾纪泽的意料。大约是因为淮军在苏州一线的攻势太过凌厉,本就超前于历史的进程,故而促使李秀成要求李世贤不顾浙江战场的形势,在离开天京之后,随调大军同归保苏。也正是因此,使得金华等地的太平军守军数量更为减少,从而为左宗棠的进兵减轻了难度。

曾纪泽意识到,他的穿越而来对历史的大走向之影响,已经是越来的越明显,也许再过不久,整个历史的发展也许就要完全的摆月兑原先的版本,到了那个时候,他还会有那么敏锐而准确的判断力吗?

所以,他必须要尽可能的加强淮军的实力,当他的实力强大到足以左右大局的走向之时,即使没有那所谓的“先知先觉”,亦可以随心所欲的按照自我的意愿主宰形势的发展。

为了最大限度的扼制楚军的发展,曾纪泽在苏州战场忙得不可开交之时,向南下的淮军九、十、十一团发去命令,命陈庆国、郑爽杰和许冠容三人立即对嘉兴展开进攻。

而这三位被曾纪泽亲手提拔的黄浦系将官也并没有辜负他的信任,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三个团就分别肃清了嘉兴外围的太平军防御要塞,从北、西、东三面对嘉兴完成了包围。

淮军的南下攻势立即引起了左宗棠的不满,虽然嘉兴仍为太平军占领之下,但作为浙江省的巡抚,左宗棠当然不能容忍淮军进入他的地盘。

他这人一向自恃才高,名义上虽属曾国藩属下,但对待淮军入浙这件事上,却并没有事先向曾国藩提出意见,而是直接一道折子送到了北京,参奏曾纪泽的淮军越境争功。

目下剿灭太平天国的战事已经到了收关阶段,曾、左的淮军楚军都是清廷依靠的地方武装,此件事涉及到两军之间的矛盾,清廷自然不好在这个时候责难任何一方。

不久之后,朝廷分下了两道书,分别对曾、左二人大为嘉奖一番,并强调两军要同心协力,凡事务必要以剿灭发匪为纲,不可妄逞私人意气。

清廷是以调和者,而非评判者的身份处理他二人的纷争,明面上并没有偏袒,但其实却是默认了淮军的入浙是以“剿灭发匪为纲”。这也难怪,他曾氏父子掌握湘、淮二军,是为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主力,而浙江毕竟不是主战场,西太后在与恭亲王商议之后,从大局着想,也只有委屈左宗棠的份了。

在调兵入浙的同时,苏州战场的淮军攻势反而暂时停止。淮军在连续数月的作战中,士兵颇有伤亡,需要一段时间的休整,以养精蓄锐进行下一步对苏州的总攻。更重要的是,全部进口枪炮武装的淮军,弹药消耗极大,每月从美国而来的军火运输船只有十艘之多,尽管这样,弹药的库存依然在不断的减少,这也是曾纪泽下令暂时停止进攻的最主要原因。

从常胜军到淮军,弹药一直是制约军队作战的重要因素,尽管不久前成立的上海武器制造局,已经开始国淮军生产弹药,但由于制造局的规模,人员数量并不宽裕,所以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每月生产的弹药,甚至还不够两个团一场战斗的消耗。

曾纪泽最终的目标是能使弹药全国国产化,但在容闳从美国购买回下批的生产机器之前,除了督促技工们日夜轮班赶制弹药之外,丁日昌的武器制造局并无其他提高生产能力的有效手段。淮军的弹药供给,百分之七十到八十依然需要依赖进口来满足。

巡抚府。

前线战事渐止,曾纪泽抽空回到了上海,等待他的是堆积如山的批文,这些批文都涉及到了军政要事,周馥等人无权替曾纪泽批复,故而只攒到他回来。

令曾纪泽稍感欣慰的是,除了令他头痛的批文之外,等待他的还有几名他欣赏已久的人才。其中之一就是广东人伍廷芳,这是曾纪泽开幕之初选定的精通英语的留英法学博士,早在年初曾纪泽就派人前往香港寻访,并邀请他加入幕府,一直未有音询。曾纪泽原以为他是不愿意,而今秋末之时突然抵达上海,无疑是一个惊喜。

几乎与伍廷芳同时抵达上海的还有另外三名曾纪泽迫切需要的人才,他们分别是李善兰、徐寿、华蘅芳,此三人俱是当世杰出的西学人才,不但通晓英语,所学还涉及几何、力学、矿产、医学、天文等多个学科。

如果说冯桂芬可以为曾纪泽的变革大业提供理论支持的话,那这三人便能将理论化为实际,以所学的科学知识操办实业。他三人原在曾国藩的安庆军械局下工作,是在曾纪泽再三的请求之下,曾国藩才放他二人来沪助曾纪泽操办洋务。

曾纪泽设宴为他四人接风洗尘,以前曾纪泽与那些保守的清国官吏们谈话时,总有一种在和原始人说话,对牛弹琴的感觉。而这四人虽不如曾纪泽这般眼界开阔,但思想却远较那些迂腐保守的官吏们开化,所以把酒攀谈之间,分外的投机。

“曾大人,我等从安庆来之前,听说北京在恭亲王的主持之下,开办了一所‘同文馆’,专门培养精通欧美语言的翻译之才。所以我想请大人奏请朝廷,在上海也开办一家同文馆。”李善兰迫不及待的向曾纪泽进言。

徐寿附合道:“西学学科极广,而我国目前所有的西学书籍却少得可怜。大人一力主张‘师夷长技’,而师夷的根本就是要培养精通西学的人才,而培养西学人才,就如我们读四书五经一样,必须要有大量的西学书籍。竟芳的建议,也正是我的想法,还请大人能够准允。”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一八六一最新章节 | 一八六一全文阅读 | 一八六一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