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二字同样有着双重的含义,日月光华,是为明也,复旦即复明。曾纪泽猜测当初那位创办复旦大学的长者,为这所学校取这样一个校名,多半是有反清复明的意思吧。
倘若放在康雍乾时期,曾纪泽取这么一个名字,那是犯了文字狱的大忌,非遭人诽谤不可。但现在已是今非夕比,清廷对言论的控制虽远比西方国家严格,但比康乾时期已经宽松了不少,何况曾纪泽手握兵权,是清廷赖以剿匪的栋梁,清廷又怎敢在这个时候,靠抠字眼来定他的罪呢。
曾纪泽倒是希望复旦公学的学生们,在将来的学习之中,开启智慧,能够领悟到他们的校名中所含的深意。为了洗却学生们身上的奴性,唤醒他们心中被压抑的汉民族意识,曾纪泽特地在教学课目地安排了中国史一科。
而在该科所用的历史教材的编写工作中,曾纪泽可谓用心良苦,他亲自参与到了冯桂芬的编写组中,并以监督者的身份,引导了教材的编向倾向。更确切的说,他是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真实的历史。
在教材中,不遗余力的盛赞了汉唐宋明的辉煌与荣耀,以引发学生们对祖先的自豪感。而在明朝的灭亡原因中,格外强调了李自成的叛乱,以及小冰河期的自然灾祸等内部因素对明朝政府的严重打击,并强调了吴三桂倒戈对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性作用。间接性的指出,满清得天下,并非什么上苍天所佑,人心所向,完全是一个历史的偶然。
为了加深学生们对满清的厌恶与仇恨意识,教材中从古往今来,中外世界两个方面做了细致的比较,阐述了汉唐宋明时期,汉人的开化、进取,文化、经济、科学、军事等各个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讽刺了满清入关之后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落后与世界发展的脚步,从而导致了如今外夷入侵,国耻难书。
同时,教材中还记录了满清入关后,对汉人的大肆屠杀,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灭绝人性的屠杀事件。
当然,曾纪泽现下仍属大清的官吏,尽管他掌握着淮军,以及江苏一省的军政大权,但北京朝廷的实力依然不容小觑,对他仍然有很强的控制力,他当然不可明目张胆的宣扬这种“大逆不道”的言论。
因此,教材在许多史实方面的叙述都比较隐晦,既能让学生们从中学到真实的历史,又不至于授人把柄。这样掖着藏着的方式是很很让人烦心,好在冯桂芬等人文学知识同样渊博,在多番的斟酌和修改之下,总算编出了让曾纪泽满意,让朝廷满意的历史教材。
冯桂芬等人都是智慧之士,他们不可能从曾纪泽的种种举动中看不出些许端倪,曾纪泽相信他们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会选择站在自己这边。但人心这种东西是最不可靠的,一旦有利益的驱使,再坚强的信仰也可能为之破灭。
为了把冯桂芬等人跟自己拴在同一条船上,在所有有“大逆不道”倾向的书中,曾纪泽都将冯桂芬、李善兰等人的名字写入了著者的一栏中。甚至他还在没有征得李鸿章的同意之下,自作主张将李鸿章的名字也列入了《中国史》的著作人中。
当然,曾纪泽这么做也并非没有理由,在编写书的过程中,他刻意让李鸿章作为编书组的顾问,参与了某些史实的编写,但那些都是没有任何争议性的内容。所以,将李鸿章列入著作人之一,也算合情合理。而《中国史》一书目前只限于复旦公学的教学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李鸿章只怕都没有机会看到此书,而当他看到时,也许一切已成定局。
“大人,这本《中国史》你真的决定用它来当教材吗?”冯桂芬显然还有几分担忧。
曾纪泽泰然自若,反问:“怎么,书中的内容你认为不是史实吗?”
冯桂芬道:“史实倒是史实,只是有些时候,真相是会得罪一些人的啊。”
曾纪泽不屑道:“你应该相信自己的文采,那些人不至于抓到什么把柄。他们可以欺骗一时,却不能欺骗一世,真相早晚是要大白于天下的,到那个时候,你可就是名垂青史的人物,你难道不想吗?”
曾纪泽是在暗示些什么,冯桂芬的目光中闪现着些许兴奋,他低声道:“那么,大人以为真相何时会大白于天下?”
曾纪泽笑了笑:“太平天国覆亡在即,东南半壁大好河山……嘿嘿,你说会是什么时候呢。”
曾纪泽的话点到为止,冯桂芬顿会其意,眉宇间颇显激动之色,很显然,他选择站在曾纪泽这边。至少,从他的表情上看是如此。
统治者为什么要搞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治理天下?那只是原因之一,另一个不可告人的原因却是,统治者要把天下的读书人笼络在他的掌中。
读书人读圣贤书,知古今事,掌握了这两样东西,稍加思考,便是掌握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更直白一点,就是掌握了改朝换代的一套流程。
于是乎,每每王朝之末,民不聊生之时,某某野心家振臂一乎,反了。这时,他的身边就会出现一大堆的读书人,给他出主意,制方略,什么广积粮啦,缓称王啦,挟天子以令诸侯啦……
虽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身边没有一大把的秀才,想造反那是绝对成功不了的。所以人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在统治者眼中看来,他们却比那些赳赳武夫还要可怕。
所以统治者要愚民,都成明白人了那还得了!愚不了的就让他们考试,给他们一个荣华富贵的盼头,让他们老老实实的,别去打歪主意。
读史观今,显然同样是一副末世之态,冯桂芬读书人中的战斗机,自然比更多人看得清楚。名垂青史,谁人不想,刘伯温、萧何谁不想当,关键是要根对人,逢对时机。
在冯桂芬看来,曾纪泽就是那个人,现在,就是那个时机。至少,过往的历史告诉他是这样的。
“但愿我的选择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