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印度,兄弟们往往以阿三相称呼,看不起之极,。(神座)不过最近西方经济学家却对印度颇为看好,参考消息已经转载了不少认为印度完全有可能超过中国的文章。其观点不外以下两个:中国的软环境不如印度,目前的增长已经到了极限,而印度才刚刚发力;印度要做的是世界办公室,向全世界提供增值服务,而中国不过是世界工厂。
一时间,印度好象马上要超过中国创造又一个经济奇迹了。有趣的是,西方却并不担心出现印度威胁论,反而带着欣喜和期盼来对待印度的崛起
以西方为中心吗?这是本质区别
我们多少都通过文字和图片,对印度的情况有所了解,。这个国家虽然在现代化方面殚精竭虑,但是作为武器爱好者的我们都知道,一个大国不可能靠购买来建立真正有战斗力的军队,一个国家的经济也是一样。去年,张召中教授曾经访问印度,并对印度海军多有评价。烽火虽然并不苟同张教授在很多国际问题上的看法甚至学术水平,但是对他的印度纪行还是颇为推崇,毕竟这是张教授用亲身经历写出来的,而且张教授本人文笔颇好。
印度海军的来访更坚定了我们对印度军队的不害怕,它海军的舰艇素质和水兵素质都太有限了。[我搜小说网]看看它粗制滥造、东拼西凑搞起来的主力舰,实在让人不忍心去批评它对海军现代化的努力付出。在一个狭窄的前甲板上装了发重型反舰导弹,恐怕在打沉对手之前,自己就已经被尾焰吹散了架。相比之下,经过几十年的呕心沥血,中国海军舰队的锋芒已经开始乍现,所缺的是一场尝试霜刃的战争。海军只是一个影子,我们所关心的是整个国家的强大。这是中国和印度都在追求的目标。对于强大,可能不同文化会给出不同的定义。中国虽然一再强调和平崛起,不称霸。但是烽火从小所受到的教育给了我这样的信念:强大就是坚船利炮!说再多都没有用,当别人的大炮架到海岸上,无论怎么论证都不能证明自己的国家是强大的,即使你占了全世界百分之几十的产值。换句话讲,强大就是能迫使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而且能压制住别人任何方式和范畴的反抗。
我的论述可能太绕弯子了,简单一点讲,中国的崛起,无论以战争方式还是以和平方式,都是自己走自己的路,自己开自己的车。而印度的发展,一直都基于搭某人的车,不是苏联就是西方。这就是中国的发展会导致威胁论的根本原因,而印度却不会。
在中国,中苏蜜月时期,中国引进的几乎全是制造业。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中,制造业是优先被引进的,而服务业几经波折才开了个小口。金融和保险业更是小心翼翼。这反映了中国执政党的信念。邓公有言,发展是硬道理,其实这后面还应该有一句,造东西是硬道理。只有把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真实地制造出来,攥在手里,我们才有实力可言。否则,没有粮食吃,没有汽车开,没有钢铁和水泥用,没有坦克大炮和弹药去抵抗,开着满大街的银行有什么用?这是旧上海的情景,恐怕也是毛、周等老一代领袖深恶痛绝的,。我们欣喜地看到,这种信念至今未变。而这个信念的核心,就是建立中国自己的、不依赖任何人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这是一个西方不能奈何的体系,是威胁。
有人会说,印度早期对民族产业的保护比中国还厉害,k,这个问题我们下一章谈。不过我们所看到的,是印度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工业体系,连某个完整的现代产业都没有。实际上,印度对西方一直抱有一种很厚重的感情,他对奴役过自己的英国没有怨恨,没有愤怒,只有一种深深的惆怅,好象自己是一个被始乱终弃却又余情未了的情妇。这样的印度,在苏联消失后,必然把对未来的期望寄托在西方身上。维护西方还来不及,当然不会威胁西方。这就是印度的增长率赶上中国后,不少西方人欢呼的原因所在。
没有力量的文明
印度的文明,是没有力量的。伊朗前国王巴列维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民族。他们可能讲不同的方言,但他们的书面语言是通用的。不管他们住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着一种共同的社会感。这把他们紧密地联合在一起了。在政治问题上,他们相互之间可能也有尖锐的歧见,但是归根结底,他们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并为他们的中国传统而感到骄傲。印度却是一个种族、宗教和语言的大杂烩,没有一种基本的印度语言。印度人在议会中唯一能够相通的语言是英语。印度次大陆的人民信奉六大宗教,讲十五种使用范围较广的语言和数千种次要的语言和方言;印度的历史又是如此错综复杂,以致无法计算它有多少种族和少数民族。他说,在英国人把印度捏合在一起,使它置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以前,印度一直不是一个国家。印度是一个人口太多、资源太少的国家;相比之下,中国尽管人口众多,但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为本身提供吃穿的潜力。伊朗国王的论点是:印度几乎无法管理自己。
我们总是听到宣传,在解放之前,中国人一盘散沙。在现任执政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力量集中起来了。不过现任执政党能够做到这一点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中国人民的力量能够被集中到一起,这是中国的文明所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