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克伦威尔——断头台之歌
伦敦城内的大清洗行动立时一个礼拜,以查理一世为首的国王军夺回伦敦后,立刻得到伦敦旧贵族们和强大封建主势力的支持,结果大清洗过后,伦敦城内的资产阶级分子遭到屠戮,英国资产阶级遭到残酷镇压。
查理一世很生气,不单单因为他的王宫被捣毁。而是他之前聚敛来的财物和土地都被长老派和新贵族们拍卖瓜分了。那些都是查理一世这些年来的心血,一项视财如命的查理一世不发疯才怪
然而,查理一世作为统治者,收复伦敦复辟后,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来恢复国家秩序。如果杀光了长老派和新贵族,那么查理一世的王国也毁于一旦。加上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在议会军残余的控制下,牵扯国王军主力,有苏格兰在一旁盯着英国虎视眈眈,英国很可能被苏格兰吞并。
这种情况下,查理一世不得不做出一些政治妥协,那就是容忍长老派,利用他们和苏格兰议会达成和解。同时只打击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
事实上,查理一世的决定也是基于来自中华帝国驻英大使馆的建议。中华帝国希望保留长老派打击资产阶级新贵族,这个政策和查理一世不谋而合。
在中华帝国驻英大使馆的撮合下,英国议会长老派和查理一世进行闭门谈判。长老派答应吐出所有侵吞皇室的财产,解散议会军,帮助查理一世镇压资产阶级分子,并将议会一部分资产阶级新贵族们交给查理一世处置。这些被处置的新贵族财产一半充作给皇室的赔偿,一半归长老派瓜分。
至始至终,长老派都没有什么损失。查理一世虽然有气,但是为了顾全大局,最终接受了长老派的妥协条件。
查理一世和长老派完成了秘密妥协,被出卖的资产阶级新贵族们则糟了殃。他们的全部身家都被瓜分,家庭成员或被绞死,或被流放。议会政府从内部土崩瓦解。
伦敦大清洗之后,英国顿时处于查理一世的白色恐怖政策之下。各地议会军本来准备增援伦敦的,但是多数处于观望状态,直到国王军获胜,查理一世重返伦敦执政后,他们接到各自负责的长老派成员的命令,停止增援。
长老派虽然妥协了,但是在军队解散问题上迟迟没有做出回应,他们害怕查理一世翻脸。
克伦威尔被闲置在家,他之前站在长老院一边,因此没有受到大清洗。然而,长老院的妥协令克伦威尔感到了愤怒。侥幸活下来的新贵族们不甘心被查理一世左右,因此秘密组织反英王的军队。克伦威尔不甘心失去他的军事地位,于是悄悄离开伦敦,加入军。
幸存的新贵族们不敢公开反对查理一世,或许是他们的意志不坚定的关系,他们只能躲在暗处,将克伦威尔推上台,作为他们的代言人。
克伦威尔利用他的威望和新贵族们的经济支持,很快在威尔士地区招募到了大批的农民和城市市民,组建了约六千人左右的民兵团。
克伦威尔深知民兵团的武器装备差,训练不足,无法对抗查理一世的中械师团。因此,克伦威尔选择臣服查理一世,作为查理一世布置在苏格兰边境上的一枚棋子。暗地里,克伦威尔利用新贵族的支持,从地下军火商手中购买军火,积极备战。
国王军四面出击,清剿残余议会军,使得伦敦防御空虚。克伦威尔于是秘密接触苏格兰高层,拉拢苏格兰长老派右翼分子。
由于苏格兰之前和英国议会政府有秘密约定,正当国王军分头平息叛乱之时,强大的苏格兰军队对英国构成巨大威胁。虽然查理一世是苏格兰血统,但是并不代表苏格兰会甘心臣服英国。苏格兰人在之前几年的内战中是英国议会军的盟友,和克伦威尔的交情匪浅,因此克伦威尔很容易联络上苏格兰长老派右翼阿尔泰第八伯爵等掌控军权的实权派人物。
阿尔泰第八伯爵等人的观念很明确,他们拒绝查理一世的统一政策,因此继续支持资产阶级新贵族们的。
六月底,苏格兰议会突然向查理一世和英国议会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停止屠杀党人,以及迫害英国新贵族人群,并放弃对苏格兰的主权要求等。
查理一世自然不会同意,有中华帝国背后撑腰的查理一世野心很大,他要统一大不列颠岛。因此直接拒绝了苏格兰议会的要求。
苏格兰人企图乘国王军被牵制在南威尔士和英格兰东部之机,挥师南下,直奔伦敦,把查理一世重新赶下王位。
查理一世并不害怕,他命令屯扎在苏格兰边境的克伦威尔民兵团阻击苏格兰军队。结果,克伦威尔已经背叛了英国长老派,直接放过了苏格兰军队,并一起进逼伦敦。
查理一世得知后暴跳如雷,差点儿再次对长老派开战。
由于克伦威尔的背叛,导致伦敦防御体系洞开。国王军主力无法及时赶回伦敦,而伦敦城的重建工作还未恢复,根本挡不住叛军的攻击。
局势危急,查理一世立刻向中华帝国求助。
此时,中华帝国正在英国怀特岛上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怀特岛已经成为中华帝国钉在英国首都旁的一颗战略钉子,因此中华帝国从苏伊士住屯军调集了一个团的兵力驻扎怀特岛维持治安。
查理一世虽然对于中华帝国在怀特岛驻军表示不满,不过他从中华帝国借了大笔的外债,无法偿还债务之前,怀特岛就是中华帝国的,因此查理一世也只能干瞪眼。
如今在伦敦附近的军队都不足以抵挡苏格兰军队和克伦威尔叛军,因此查理一世只好央求中华帝国在怀特岛上的驻军帮忙了。
此时,中华帝国驻英的战地观摩团还没有离开,因此中华帝国住英大使馆同意了英王的请求出兵帮忙。
七月二日,中华帝国战地观摩团指挥李自成就任中华帝国皇家陆军英国干涉军指挥官,指挥怀特岛的皇家陆军358团。
中华帝国英国干涉军的成立,顿时成为了欧洲各国争议的话题。曾几何时,欧洲人的内政会让东方人来插手?英国人先给中华帝国提供了一个在欧洲的立足点——怀特岛,如今又请中华帝队帮助打内战,这一切无疑给中华帝国干涉欧洲事务敞开了大门。欧洲各国的政治家们敏锐的察觉到了来自中华帝国的威胁,但是大多数欧洲人还是没有意识到这点。除了西班牙人之外,欧洲人似乎还对中华帝国充满了幻想色彩。
两天后,358团搭乘英国运输舰沿着泰晤士河直抵伦敦。
与此同时,苏格兰方面,汉密尔顿指挥的苏格兰军主力,多为新征入伍的士兵,训练差,装备缺,加之门罗指挥的另一支苏格兰军未能及时与之会合,因此,苏格兰军队推进速度十分缓慢。这导致克伦威尔的民兵团也不敢孤军冒进,速度减慢,给中华帝国皇家陆军358团及时赶到伦敦布防对付苏格兰军队赢得了时间。
抵达358团抵达伦敦后,李自成得知叛军依然步履蹒跚的前进,决定主动出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由于中华帝国出兵的消息还未传到苏格兰军队指挥官的耳朵里,他们还认为伦敦防御空虚,因此行军途中估计会大意。李自成指挥的358团全部都是战马代步,机动性极强,而叛军此时还未汇合,成三路分别推进态势,考虑到敌众我寡的态势,李自成决定集中力量各个击破他们。
首先就是距离最近的苏格兰门罗指挥的军队,这支军队战力最弱,他们的战术战备能力对于中华帝国的战地观摩团军官们来说,了如指掌一般。
七月六日,李自成指挥358团奔袭了七十公里,在卢顿附近布满矿坑的荒原上袭击了门罗所部。
当时,门罗所部正在行军,两千余人队伍被358团骑兵瞬间冲垮。突如其来的袭击顿时吓蒙了苏格兰士兵们,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对方竟然是中华帝国的军队,处于准备不足和对中华帝队的不了解,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惧怕,导致门罗指挥失灵,全军被分割成七八段,各自为战,不到半个小时便被击溃。
当然,迅速击溃敌军主要还是基于中华帝国皇家陆军将士们的勇猛和果断。
作为第一次同英国人交战,李自成深知其中的各种影响。就战争本身,“首战必胜”的思想是中华帝国陆军的核心思想,任何战争中的第一场战斗必须要获胜,否则将会影响全军士气。而抛开战争本身,在英国的第一战涉及到中华帝国的国际影响力。李自成必须要胜利,否则不管他多么有能力,都会被帝国政府严厉责罚,甚至以后的军人生涯就此结束都有可能。
因此,李自成在战前做了相当大的思想工作,全团使尽全力的气势压倒了敌军的抵抗意志。
战斗结束后,门罗等一千三百余人被俘,死伤两百余人,其余落荒而逃,战后统计失踪三百多人。而358团仅仅只有一人阵亡,不到十人受伤,大获全胜。
作为中英军队之间的第一场战斗,卢顿之战竟然如此简单,令古今军事家们无从理解。偏偏还有戏剧化的一幕,指挥官门罗竟然命令身边的士兵缴了附近抵抗中的苏格兰士兵的武器,并要求他们直接向中华帝队投降。
事后门罗在苏格兰的军事法庭上的辩解竟然是苏格兰没有向中华帝国正式宣战,不希望苏格兰和中华帝国交恶,偏偏苏格兰军事法庭认可了门罗的解释,无罪开释。
卢顿之战过后,汉密尔顿将军指挥的苏格兰四千余人的军队顿时停止了前进。不知道内情的他,以为能够全歼门罗的两千士兵绝非少量的中华帝队。和门罗的思想几乎差不多,汉密尔顿将军对于中华帝国的军事干预表示不满,但是在没有得到苏格兰议会批准之前,他不敢和中华帝队开战,防止战事扩大。
汉密尔顿的军队停止了前进,就地寻找了易守地势,组织防御。
克伦威尔攻占了纽波利之后,才得知苏格兰军队不可能到底会师地点了。中华帝国的军事干预,使得克伦威尔感到了巨大的危机。
此时,克伦威尔的军队已经属于孤军深入。他的部队大多数都是新兵,显然无法跟精锐的中华帝国皇家陆军相比,权衡利弊。克伦威尔立即率五千人的部队挥师北上,试图避开中华帝国的军队,安全退回苏格兰,或者跟汉密尔顿的军队汇合。
这是一次漫长而艰苦的行军。克伦威尔在行军途中,大雨滂沱,士兵衣衫不整,靴袜磨破,但他们却毫无怨言。他们深知,他们是为正义事业而战,为反对王权而战。
但是知道内情的军官们却是明白,中华帝国直接军事干预了,第二次内战的前景悲观。这点从克伦威尔听到中华帝队的那一刻就清楚了,因为他们的精神领袖克伦威尔还没有敢和中华帝队正面交战的胆量。
他们冒雨前进,从广漠荒凉的威尔士草原来到满布矿坑的北部山区。在克伦威尔逃窜的同时,李自成并未选择出击,而是令主力休整隐藏目标,派出侦察骑兵盯着克伦威尔的动态,准备在他最疲惫的时候给予致命一击。
7月27日,英国国王军四处平叛成功,陆续返回。查理一世立刻命令国王军继续北伐苏格兰,配合中华帝国干涉军包围叛军,并一举占领苏格兰。
8月5日,克伦威尔抵达诺丁汉。与此同时,苏格兰议会的命令也下达了,命令汉密尔顿立即将军队带回苏格兰,放弃进攻英格兰的计划。
军事被政治如此摆布,令汉密尔顿十分恼火,但是却不得不服从命令。
汉密尔顿率军后撤,令克伦威尔明白这次战争失败了。于是剩下的时间里,克伦威尔只考虑如何逃出国王军的包围圈。
8日,克伦威尔率军进入约克郡的道恩凯斯特,三天后在里兹和约克城之间与另一支议会军残余兰伯特所部会师,两军会合后,军总人数达到六千余人。
与此同时,李自成率领358团由北部地区突袭苏格兰境内。由于苏格兰议会的优柔寡断和摇摆不定,导致苏格兰军队不知道如何面对中华帝国的军队,只好放弃城池,连连后撤。
各地苏格兰军队则沿西部大道,经坎伯兰、威斯特摩兰和兰开夏向南后撤,并同汉密尔顿的军队不断汇合。由于部队行动迟缓,最后超过2万多人的兵力散布在里布尔河谷,南北伸展约十五六英里。
克伦威尔眼瞅着中华帝国的军队追击而至,一旦被纠缠住,后面的国王军将会彻底打垮他们。于是,克伦威尔提议发动反攻,赶走李自成所部。但汉密尔顿公爵却固执地执行苏格兰议会的不抵抗政策,直接把大本营迁到里布尔河以北的普雷斯顿。
8月17日,李自成率领358团起猛攻。克伦威尔率部依托有利地形进行顽抗,同时请求汉密尔顿增援。但汉密尔顿的援军迟迟未到。
经过4个小时的激战,克伦威尔的军队终于在中华帝国的炮火下低头,六千余人的阵型,愣是被中华帝国的一个炮兵营给打垮了。接着,李自成亲率骑兵联对发起冲锋,将克伦威尔军队击溃。
克伦威尔被打败,李自成乘胜直扑苏格兰军,当时苏格兰军正在匆匆抢渡里布尔河,多数人已经过河,只有汉密尔顿率两团步兵、几营骑兵在河右岸掩护。李自成立即率兵跟在克伦威尔溃兵之后,借机会靠近苏格兰军队,顿时将河右岸的敌军击溃,随后李自成继续渡河追击。
次日早晨,国王军陆续抵达,李自成没有后顾之忧,为了展示中华帝国皇家陆军的军事战斗力,李自成率军继续追击苏格兰军。
下午,在距普雷斯顿15英里处的威根追上苏格兰军。已成惊弓之鸟的苏格兰军队见到中华帝国的骑兵追来,顿时手忙脚乱。李自成抓住战机,立即率部插入敌阵,将其后卫部队切成数段,分而歼之。
358团连战皆捷,士气大振。高机动性的中华帝队在这一刻发挥的淋漓尽致,李自成于19日又继续穷追敌军。苏格兰军虽人数居多,但苏格兰议会一会儿主战,一会儿避战,一会儿消极抗战,苏格兰军队这种懦弱的影响,连战皆败,军心混乱,无心恋战。
汉密尔顿率部退至沃林顿附近时,企图依托一条地形有利的山隘,突然杀个回马枪,争取多一些时间撤退。于是李自成同汉密尔顿双方进行了中华帝国干涉英国内战以来最激烈的战斗。
结果,中华帝队夺取了山隘,随后又夺占了沃林顿附近默西河上一座桥梁。苏格兰军因退路被断,陷入一片混乱,超过九千苏格兰军人投降。汉密尔顿率少数残余退往斯特拉福德郡。
8月25日,汉密尔顿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向李自成投降。至此,苏格兰军和克伦威尔叛军主力被全歼。
三天后,李自成率军直捣苏格兰首都爱丁堡,苏格兰议会宣布投降。拥有八千人防御的爱丁堡竟然向李自成不足一个营的四百多人的军队投降,成为英史上的难堪一笔。
九月四日,李自成押解克伦威尔返回伦敦,受到查理一世的隆重欢迎。李自成等一百多位军官被授予英格兰王国一等国王勋章,所有参战士兵被授予英格兰勇士勋章,所有阵亡的一百三十七名中华帝国士兵被授予皇室勋章,并在伦敦王宫外修建一座中华帝国将士纪念碑,这一百三十七名将士的名字被刻在纪念碑上。
随后,李自成率领358团返回怀特岛驻地。而英王查理一世则同英格兰议会、苏格兰议会,以及全英国剩下的新贵族们进行谈判。由于内战严重消耗了英国国力,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加上查理一世背负着中华帝国连本带息高达三亿银元的贷款无法偿还,使得查理一世不得不放弃屠杀残余资产阶级新贵族势力。
最终新贵族们选择了屈服,除了他们的军事斗争太弱小之外,政治上的软弱性和摇摆不定,使得他们接受了英王的统治。
作为代价,新贵族们除了向查理一世提供三百万英镑(合龙币1200万银元)的赔偿之外,还将所有罪责统统加到了克伦威尔的头上。
这样,克伦威尔便成了替罪羊。
在长老派这边,查理一世同样不买账。由于中华帝国政府公开对查理一世的支持,使得查理一世在政治上拥有极大的话语权。同时,中华帝国成为英国最大的债主,在经济上开始严重影响英国的经济走向,英国贵族阶层的利益需要组建一个亲华的集团,这样就不得不支持查理一世。
查理一世于是控制了内阁和议会,成为了至高无上的国王,君权神授彻底实现。
九月十日,查理一世获得议会批准,确定了王权的绝对统治地位,议会成为了只对国王负责的工具。
三天后,议会以叛国罪将克伦威尔送上断头台。于是,克伦威尔成为英国资产阶级的替罪羊。立时六年余的英国内战结束,英国资产阶级宣告失败,从此英国走上了长达两百年的封建时代。
而中华帝国在英国内战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实力,使得英国国内涌现出大批崇尚中华帝国的政客和国民,这一切渐渐的影响着英国上下,进而影响整个欧洲,中华帝国成功的在欧洲人心中烙上了一个深深的痕迹,为将来干涉欧洲事务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