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之帝国时代 正文 第四十章 借力打力 (十)密使 9

作者 : 哼哼大宝贝646

三天后,曾纪泽命几个闲散人留守驻俄使馆,自己带领随从人员乘船离开了圣彼得堡,坐在宽大的别列夫号船舱里悠闲的喝着光绪皇帝从万里之外送御赐的燕窝羹,满面红光地看着皇帝发来的密诏,思考着下一步的行动。作为曾文正公的儿子,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在他心中是在同一位置的。他并不想坐在父亲的功劳簿安享富贵荣华,努力的学习全部的儒家经典,还自学了英美德法等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知识。加上遗传曾国藩的智商,使得他诗词歌赋文武之道外国知识无所不通,更为优秀的是他完全继承了父亲性情,不急不躁稳重韬晦,湘军淮军的各位叔辈将领对这个温文儒雅酷似乃父的侄子多有好感。然而国人对外交人才的鄙视偏见和纷繁复杂的朝廷政局、大臣们钩心斗角让他力不从心,因而他一直请求出使外国的差事。所以,唐汉明不仅加其为礼部尚书衔并加为钦差大臣。

唐汉明的计划里,曾纪泽的作用显然比自己这个皇帝还要大。

不几日,曾纪泽便到了德国首都柏林,驻德公使吕祥早已接到了总理衙门发来的上谕,忙不迭的像恭迎亲娘老子似的把这位新任的礼部尚书衔钦命全权大臣接入使馆。刚到使馆门口,闪出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长须飘荡胸前。深深一躬道:“参见钦差大臣!”

吕祥正要责怪刚来柏林没几天的老者如此拿大,见了代表皇帝的曾纪泽为何不跪拜,却见曾纪泽大步上前双手握住老者的双臂道:“郭世叔!您、您怎么来了?!不是听说您一直在湖南老家赋闲吗?走,里面说!”

两人还没落座,老者从袖子里掏出一封明黄折本:“上谕:着郭嵩焘升任太常寺卿衔兼任驻德公使,原驻德公使吕祥着即刻回京,另有任用。钦此。”

“吕大人,您打点行装吧。”说着不再理会吕祥,径直坐了沙发。

曾纪泽也施礼起身坐了沙发,只剩吕祥惊恼不已的瞪着这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儿。吕祥作为同文馆的第一批毕业生和恭亲王奕-的亲信才能在不到三十五岁就做了三品公使,他这类黄口小儿当然不认得大清外交界的鼻祖人物——辅佐过曾国藩、李鸿章两位中兴名臣涉外事务并做过咸丰皇帝南书房御前行走的一等智谋之士,在唐汉明外交计划里他是仅次于曾纪泽的重要人才,只因国人蔑视外交之才,无论好坏一律斥之为“汉奸”,脾气甚大的郭老先生在七年前便弃官不做回乡享清福去了。曾纪泽万没想到十一岁的天子竟然能请他出山!

曾纪泽想不到的事还有很多。

吕祥怏怏退下,郭嵩焘亲自给曾纪泽倒了杯茶,详细询问了俄国情形,曾纪泽略有所思的说:“皇上此计绝妙,我以为朝中诸公万万想不到的,皇上神机妙算,剩下的事就需要世叔帮助了。”

“贤侄,你在柏林多歇息几日,我全力帮你!下一步……”

驻德使馆的三楼上,灯亮了整整一夜。

曾纪泽在使馆休息了一天,第二天便独自去拜访了德国首相俾斯麦,谁也不知道他们谈得什么,不过俾斯麦派自己的马车仪仗亲自送曾纪泽回使馆,大队人马在柏林街道上耀武扬威,一时间各国使臣均议论纷纷,谁也想不到德意志帝国的缔造者会对清国的使臣如此礼遇。

接着清国使馆接连两天召开盛大的宴会,招待德国皇室亲贵、政府大臣和各国驻德使臣。在繁华热闹的宴会结束后,曾纪泽又亲自和俾斯麦及德**火巨商合影留念。

之后,德国各家报纸上连篇累牍的全部是关于清国使臣在德国的活动,一些评论家热切的在中德合作上做起了文章,不知名的人士把修改过的清**火订购单交给了报社,各大报纸纷纷转载,容克地主和军火巨商们高兴地像过圣诞节似的,金融界和经济界的人士也大放喜音,这么多的订单能给德意志带来多么可观的利润,能为德国人提供多少个就业机会!

《柏林日报》头版报道并配以曾纪泽的大幅照片:“……这位温文尔雅、真诚守信的清国使者在柏林的一系列行动让我们看到我们有了一位在亚洲可靠的朋友,清国这个远东的大国在历史上跟我国从未有过任何争端,清国的人民勤劳忠厚、文化悠久,对我国一直友好,不像某些欧洲国家那样一直压制日渐强大的德意志,在这批军火的后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友谊和更大的利益……”

《大德意志报》报道:有些欧洲老牌的所谓绅士国家一直污蔑别国半开化不发达,如德意志、清国,然而他们忘记了这些国家和民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国际事务中,这些国家起到的作用将会随着国力的增强越来越重要,清国——中华,作为世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他们的历史文化并不比我们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差,我们还在半开化时,清国——那时叫明国,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超过了我们。一个强大的清国出现在亚洲符合我们德意志帝国的国家利益,因为历史和现实中,我们从没有任何争端,只有长久的友谊……”

各类报纸和杂志的转载难免会出现错误,这也是19世纪末信息不发达造成的必然失误,克虏伯兵工厂收到的订单被无限夸大,57毫米山炮从300门一直上升到1500门,25毫米全钢速射炮从500门被夸大到2500门,毛瑟步枪甚至达到了惊人的200000枝……

曾纪泽及清国驻德使馆的一举一动都被源源不断的送回圣彼得堡,这正是唐汉明希望看到的。

这种密切的关系让德国各界对清国的使臣大开方便之门,曾纪泽再接再厉,一方面不断详细访查克虏伯和各家军火厂以及考察军事教育、轻重工业、科技项目,签订单、谈协议,召开记者招待会忙的不亦乐呼。德意志,这个二十年前才刚统一的中欧国家的发展速度和科技工业、国民素质都达到了让世界吃惊的水平,尤其是德国悠久的军事教育制度,曾纪泽深深忧虑和欣喜。忧虑的是大清整体仍然醉生梦死的走向衰亡,喜的是十一岁的皇帝敏锐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万里长空看到这些真实的境况,大清可能还有救。

有救没救那是至尊的事,现在的他还得按皇帝的密诏办一件机密的事。

郭嵩焘留在柏林继续指挥着有声有色的中德友好活动,曾纪泽则借考察教育之名,轻车简从得来到了萨克森州的莱比锡城。

莱比锡大学创立于1409年,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曾纪泽很不明白也很不理解的是,在莱比锡大学里还有什么重要人才让远在万里之外的皇帝陛下如此瞩目。

莱比锡大学的校长热情接待了几百年来第一位到本校访问的清国高官并随同游览,听说曾纪泽要找人,便派校务主任寻找,不过在几万人的学生中找一个学生无异于大海捞针。

足足等了一天半,曾纪泽等得不耐烦,留下随员继续考察教育工作,自己带了个随从在莱比锡城里逛街,想给皇帝买些有意义的西洋礼物。

旧制只有督抚一级的大臣才有资格给皇帝进贡礼物,然而自乾隆晚年开始好大喜功、骄奢婬逸,便有了个不成文的规矩:不论官爵大小,所有有职位官员进京陛见皇帝必须呈上礼物,慈禧垂帘听政后更加变本加厉。潜规则造成了大清官员上下齐手打着皇帝的旗号横征暴敛。这也是晚清政局**的一大原因。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曾纪泽也不能免俗,只是他用的是自己的俸禄而已。

挑选了些鎏金怀表和科技图画,曾纪泽带从人在莱比锡城里开始散步,深秋时节,街道两旁的干净清洁,连树上飘落的红枫叶为这座不大的城市增添了些许静谧的气息,老人们坐在随处可见的啤酒馆门口畅谈的往事,年轻的父母带着儿女在水池边嬉闹,好一片太平景象!

视线一转,路边的一幕吸引了他。一个留着大辫子的年轻矮小的中国人手拿份德文报纸,嘴里念念有词,路边几个德国年轻人指着那人哈哈大笑,满带着轻视。曾纪泽仔细观瞧,原来那人手里的报纸是颠倒的!

希望那些不喜欢本书的读者该骂什么骂什么,大大喜欢你们的直率,但请你们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暴露自己的家教。你们的谩骂就是我创作的源泉!我很尊敬本书所有读者,虽然里面有些很没牙的人。精彩继续!辜鸿铭出场!

再次重申:本书没有同性恋情,所有情节均为故事需要!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复兴之帝国时代最新章节 | 复兴之帝国时代全文阅读 | 复兴之帝国时代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