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礼部颁发了《钦定大中小学学生思想培养条列》,其中规定:“帝国无论何种学校必须加入自强、自信、尚武课程,以激励国民英锐威武团结向上百折不挠之精神……凡各大中小学之教科书国文、历史、地理等课程务必添加详述陆海军及战争事实,绘画军旗、炮台、军舰之图形,音乐一科增添帝国武功战事作为诗歌颂扬,英烈志士尤为写词谱曲以为纪念,体育一科更为重要,年幼者以之增强体质,年长者以陆军兵事教程以培养其纪律性、秩序性,成为完全人格之国民。”
而军机处的职能再也不是只有窝在那几间透风漏雨还不如太监们传旨的内奏事处广阔的承旨述旨传宣谕旨的秘书处。在唐汉明的思想里,现在还不是建立责任内阁的时候,权力的集中和威权主义更适宜现在中国的国情,所以为体现军机处的地位。唐汉明特旨裁撤南书房、上书房和内奏事处,并将几处的房屋与端凝殿打通,整个的乾清宫东侧一排全部划归军机处的办公区。还在养心殿外建立一个军机处值班室,随时传见军机大臣。
军机处可抖起来了,新军机处全部粉刷一新,换了西式家具及办公用具。会议室、休息室、餐厅、厕所、秘书室等等机构被新派的挂上小牌子标明,室内窗明几净温馨舒适,会议室正中还设了一把泥金蟠龙座椅和一扇六折屏风作为皇帝召开御前会议和机密会议之所。李鸿章感慨的看着眼前的一切,皇帝真是良苦用心。原来为体现皇权,军机处简陋的不能再简陋,皇帝根本不可能去军机处转转。军机大臣没有任何建议权,只有跪在地上记录皇帝旨意的份儿。这次军机处的改革不在表面上,像放权给六部一样,军机处有了不小的权力。
首先军机处有了参政权和议政权。中央各部、各省所有大小事务及国内外政务先送军机处,由军机大臣分门别类的综合信息。因为各部尚书都是军机大臣(除了内务部长毓贤、全庆),所以各类政务小事由军机处集体合议处理,以军机处名义发出政令立即办理不必请旨。而军国大事先由全体军机大臣详细议定写出处理办法然后上奏皇帝裁决。
原先军机处没有权力给各部和各省发令,现在军机处不仅可以下命令,还能监督指挥处理四品以下的官员奖罚、新政的解释、死刑以下的重审、国内经济、宣传、商务、农业政策、兵工生产、工业发展的调控、交通运输和国家财政的梳理、外交关系的预测与处理等等,真正仿照大明内阁的样子做起了国家行政中枢。
中国2000年的政治史其实就是皇权和相权不断争斗分化整合的历史,从秦朝、西汉年间蔚为大观的丞相权力使皇帝们感到宰相能危急皇权,就形成了这一怪圈。自汉武帝开始削弱相权,中国皇帝们用尽了种种奇思妙想分割相权。唐朝是多设宰相,宋朝是职权分离,分割宰相权力,将兵权、财政权授予它官,元朝是皇太子兼中书令,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废除宰相职位亲自处理国家政务,可一旦实行起来却发现宰相确实是一天都不能少的,莫说明天国家大事小情成千上万,就是军国重务一个人根本没精力处理完,因此才设立大学士却不给高品级,不称宰相。事与愿违,后来的大学士终于成了不是宰相的宰相,但却无力与皇权相比。
清代把大学士提高到正一品然而君主独裁真正达到了顶峰。以前各朝所有诏书谕旨必须由宰相副署才能发出,这是没有明文规定的习惯法。而清代皇权**,根本不容许大臣们染指任何命令权。
唐汉明这次改革虽然给了军机处相当大的职权。但有鉴于在没成立责任内阁之前,自己的权力受到损害,便明确颁布《钦定军机处章程》详细规定军机处的权限和责任。
在制度上严格规定:凡军机处公开给各部各省下发命令处理政务没有奉旨的绝对不得写“奉旨”“奉上谕”字样,文本称“军机处指令”由全体军机大臣署名后发出,缺一人署名也不算政令,全体军机大臣为此负责。并备案上奏皇帝。
凡各部各地上奏的军国政务统一由军机处办理,小事立即合议处理并由领班军机大臣李鸿章签署,负责主管该部门的尚书军机大臣副署并记录年月日备案以承担责任,大事由大臣合议处理方案后上奏皇帝亲裁。密折不在此例。
凡皇帝亲自裁决政务和谕旨、诏书,由军机处起草书写“奉上谕”或者“奉旨”字样,皇帝亲自修改裁决后加盖玉玺。所有军机大臣必须副署并承担全部责任。
皇帝为某事下发的朱谕和密诏、密旨不在此例。
皇帝通过军机处下发的军令和谕旨军机处不得副署。
凡军机处的集体会议必须誊写详细会议记录,所有大臣会议后署名认证存档以备皇帝查问。
凡皇帝亲自在军机处和其他地方举行的御前听政会议,也必须有会议记录并有大臣署名,以负责任。
这种独裁与分权相接后的行政程序当然不能称为民主或是宪政。而是皇帝有限度的给予大臣权力,唐汉明知道在百弊丛生、百废待兴的新政改革转型时期,权力的运作必须是看得见模得着同时又得满足各自所需,太独裁了影响自己与维新大臣的关系也调动不了大臣们的积极性。放权过多会造成今后自己计划的搁浅。而李鸿章、左宗棠深受封建思想熏陶的大臣们已经对皇帝佩服,这样分权正好让所有军机大臣感恩戴德的付出精力辅助自己谋划大事。
当然,军机大臣的集体署名制和副署制度就是为了让大臣们对政务负责,而自己则可以避免行政失误导致国民对皇帝的不满。于私是月兑离责任,于公也是为内阁制打基础。
军事命令权必须要收揽在自己手里。这样,唐汉明就可以。高居九重之上指导群臣而不会陷入密集的小事务,拿出一大部分精力思考下一步重大政策的改变和自己私人的体育锻炼和学习。
这种行政体系大部分仿照了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权力运作方式却还带有中国特色。
其实清王朝的统治者为严格防止军机处权力过大不仅没有废除前明时期的内阁,反而在中央设立了多个机构并列存在以预防大臣权力危机皇权和保证皇帝拥有所有的帝国最高权力,不使之下移。像康熙时期的南书房专门记录誊写密旨,雍正时期才正式设立了军机处作为皇帝总揽政务的秘书处,而一向标新立异的乾隆皇帝把早就名存实亡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废除。
但同时,各代皇帝保留了内阁这一发布普通政令的机构,为的就是监视、牵制军机处。在真正的历史中,中法战争因前线溃败,恭亲王奕-作为领班军机大臣难辞其咎。于是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绕过军机处,直接让内阁用明发上谕的程序一举将所有军机大臣罢免。彻底清除了奕-在中枢的势力。
这就是东方君主制权力运作的事实——唐汉明当然明白,所以他也保留了内阁这个现在只主管修书的机构以防万一。
万一,在他自信的字典里是不会有的。
就像他现在每天开始的锻炼身体。在21世纪的正史记载,光绪皇帝虽然是被慈禧太后毒杀。但从小他体弱多病的健康状况也使得他在壮年时期就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这才给了慈禧太后可乘之机。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唐汉明也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健身计划。
现在中枢机构与各部各省的行政程序完全理顺,他有了很多时间,什么日理万机都成为了历史。他可不想自己还没看到新政成果和中国强大之日先行“壮烈牺牲”。
所以,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在瑞恩、伤愈之后的荣浩、崔玉贵、世续等人陪同下围着紫禁城慢跑一圈,而后稍事休息,跟着御前侍卫司的大内侍卫们一起进行晨练,养心殿的庭院里也摆上了李鸿章进贡的各种体育器材,由瑞恩几人陪同练习,给慈安太后请过早安,8点正用膳,饭后先去内务部库房巡查,再去军机处或是在养心殿进行御前议政会议。
午膳后休息两小时,下午三点学习马术和剑术、枪法,这自然是崔玉贵和荣浩的强项,然后四点钟再次召见军机和各部院大臣。
晚膳后七点钟再监督御前侍卫苦练直到八点半,沐浴后进行两小时的文化学习和批阅奏折。
十点半正式休息。
这种严格的生活规律养成了他做事严谨,增强了他的体质和毅力。
连忙着巡视督察咸安宫女校的慈安太后都有些担心日渐成长的皇帝。然而见唐汉明健康一天天好起来也就罢了。
宫内的改革依然继续。宫里不招新太监了,原先的御膳和内务府的花费早就被废除,除了太后、太妃宫里的用度不减,皇帝每顿饭只有8个菜品,特旨召大臣们陪着吃饭才加四个菜。原来宫中遍布御膳房,几乎每个宫里都有,唐汉明一声令下,全部裁撤。只保留太后和养心殿的,以后太妃们去太后那里吃,也显得热闹一些。那些虚报账目、偷鸡模狗、以次充好的苏拉太监和管事人员全部抄家被赶出了皇宫。嗣**中每年也先行做了预算,买卖物品按照市价购入。
毓贤不愧是刚正不阿的内治能手,经过清查,宫中原有的上百处机构,像什么鹰狗处,钟表处,古董房等地查出一大堆贪污蛀虫和赃物。唐汉明便都下旨裁撤同时命令阎敬铭、毓贤、全庆每年户部只能拨给内务部20万两银子作为大内开支,其余国库存银全部用于新政。
阎敬铭是高兴了,宫中用度不足之处怎么办?难道唐汉明要过苦日子?绝不可能,宫中剩下的事就靠毓贤、全庆两位了。
梳理皇室财产成了现在毓贤、全庆加半个世续的主要任务。首先皇室财产直接关系到日后帝国宪法设立后唐汉明直接生活水平的高低,其次,作为帝国最高统治者和最富有甚至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皇帝,他当然得知道自己有多少财产并且如何运用到帝国新政之中。
毕竟帝国新政的开展用钱的地方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