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骑军 第六章红色讨伐令

作者 : 风似刀

第六章红色讨伐令

汉元790年1月,新罗州柳定郡柳都。

柳都在汉帝国管辖时,本名为柳城。伪突忽联盟汗国成立后,这里被定为突忽汗国的临时都城,故改名为柳都。

现今的突忽没有自己的文字,没有自己的语言,甚至没有自己的历史。汉帝国自征服这里之后,就禁止当地人使用本地简单的符号文字,统一使用汉字。还逐步教导他们学习汉语。以前各族的文献资料,统统被清缴烧毁。

应该说汉帝国初期的奴化教育还是比较成功的,向当地人不断灌输他们也是汉人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在一百多年间逐渐被大家接受了。

当地人纷纷为自己取了汉名,要自己的子女学习汉文化。因为汉帝国规定,要进官府,要从军,都首先需要有汉名和会说汉语。

时光流逝,不觉间就过了一两百年。当地人已经逐渐的忘记早先的种族,忘记以前的语言,认为自己祖祖辈辈就是汉人。

但也有例外。一些受过良好教育,有文化、有知识的当地人,发现自己和正统的汉人还是有区别的。这从另一个方面说,书读多也不见得全是好事。

这些读书人,通过研究汉帝国历史,发现汉帝国以前其实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有正统的汉人,也有匈奴人、鲜卑人、高句丽人、山越人、番人等等众多的民族,其中大部分又是黄种人。而后来众多民族的土地都被汉人占据了,渐渐地又把那些民族给同化了。

而且他们又发现,生活在帝国老州内的人,可以得到轻徭薄税的优惠政策,生活得丰衣足食。而生活在帝国新州之人,赋税却是异常的高。还有一个区别,生活在这里的新州人,基本上都是高鼻白肤的色目人种,与帝国老州之人有着天壤之别。

汉帝国对新州移居老州,有着严格的规定。除了新州和外国人中的特殊人才,一律拒不接受入境。当然,生意人和去帝国内地读书的人可以进入帝国老州。只是汉帝国对生意人和读书人的数量做了限定,每年只有少之又少的人有资格进入汉帝国老州,他们几乎都是当地大家族的子弟。

相反,对于来新州定居的老州人,汉帝国却给了他们最大的优惠。只要是老州人愿意移民新州,他们可以享受一代人的免税政策,以后缴税也是比照老州政策缴纳。然而即便如此优惠的移民政策,自愿来新州的老州人也不多。

谁愿意放弃帝国老州的繁华之地,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蛮荒之地生活?!免税又如何?有钱也难买到东西,甚至很难将粮食、牛羊卖出去,只能以物易物,与当地人交换一些商品。没有锦衣、没有美食、没有黄种美女、甚至连黄种人都难得看见。除了发配之人,自愿移民到这里的老州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也有一些自愿搬迁到此地的老州人,无一例外都是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的姿态。他们强取豪夺强占当地的良田,霸占当地的优质牧场。当地人上告官府,做出的判决大多是偏向老州人。种种的不公平的现象,使得当地人逐渐对老州人产生了怨恨之心。

有思想读书人就在思考,难道就是因为肤色不同,因为生活的区域不同,同国人的待遇相差就该如此之大?

汉帝国不公平的待遇,在他们的传播下,更加剧了矛盾的激化。有时还会发生一些械斗事件。加之当地的守备队,不管双方谁有理,出手镇压的便是当地人。守备队的军官大多都是老州人,也有一些是混血。不过,守备队的成员基本是以本地人为主,虽然他们听命行事。但对不管有理无理一概镇压当地人做法,也是心怀不满。

久而久之,以上的种种矛盾愈演愈烈。再加上不时有灾年发生,汉帝国又不全力赈灾,只配发了少量的粮食。这些粮食本来就是杯水车薪,还要厚此薄彼,将其中的大部分,分配给本地的老州人,剩下的才分配到当地灾民手中。这些粮食还不够当地人塞牙缝的,饿死之人,横尸荒野,其状惨不忍睹。

俗话说的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新州人的最初反抗不是在西部,而是在帝国的南部。帝国南岛州,本来都是黄种人,但也分了等级。南岛州的本地人,也是下等人。

汉元690年,他们最先揭竿而起,起义者杀死所有移民在此地的汉人以及被彻底同化的本地人。打出了**的旗号,宣布成立自己的王国。

境内有人闹**,汉帝国能答应吗?唯一的答案就是出兵镇压。不到一年时间,新成立的王国便被剿灭。但是躲入密林之中的反抗人士,还是坚持反抗了数年之久。

这场叛乱虽小,但是对汉帝国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汉帝国自圣祖中兴之后,二百余年来,还是第一次在国内出现**事件。

此后汉帝国各新州的起义、**浪潮不断。西岛州、南天竺、南北波斯州、西海州、西沙州,甚至挨近帝国内地的扶南州和骠州也先后发生了叛乱。

只是这些叛乱,都没有严密的组织。参加的人也是以平民为主,武器装备缺乏,起义部队散乱。汉帝国一般出动一个师或数千人,就能剿灭平息叛乱。

真正对汉帝国威胁最大的,还是二十年前的突忽**。那次**,为首之人刘度整整花费了二十余年的时间准备。他先是联络五州内的一些大族人士,而后又在帝**队里,以同乡会的名义发展同党,又不断利用一些本地官员调配所需物资。他们组织缜密、行动谨慎,就连帝国监察院也被他们瞒过。

当刘度认为时机成熟的时候,振臂一呼,五州一齐反叛,成立伪突忽汗国。在两个月内,伪突忽汗国编成正规军五十万,且兵种齐全。当地的汉人全部被他们拘禁起来,用于威胁汉帝国。

刘度的最初想法是想让汉帝国承认突忽是属国,除行政权归突忽掌控外,其余皆不作更改,甚至提出可以让汉军进驻突忽的一部分地区,用于保护大汉商队的安全。汉帝国对此的回答还是出兵镇压,于是被突忽拘禁的汉人全都遭到杀害。

一开战,汉帝国就派遣了五个甲等军团开入西部地区。但五个军团中的当地籍士卒和军官大部分临阵倒戈,致使汉军大乱,败退而回。

随后,汉帝国的主力军团清除了所有新州籍的士卒以及军官,也做出规定,今后不再允许新州人进入帝国正规军团服役。两年的清理结束后,汉军再次开入西部战区,两方作战互有损伤。

当时的突忽军中,有许多受过汉帝国专业训练的军官。他们了解汉军的作战方式,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汉军的作战方法。而汉军又因多年没有经历过大规模作战,适应了数年,才勉强能击败了突忽军。

击败了突忽正规军,汉军的前锋已经深入到突忽的新罗和度信两州内,眼看着讨伐战就快结束。但随之而来的是突忽人的游击战。大月、大宛、乌孙三州的反抗人士,藏身于平民之中,瞅准时机,在后方打击汉军的运粮队和辎重队。

一次,汉军的一只大型运粮队被突忽人袭击,烧毁了所有的粮草。这些粮草本是运给前方一个军团的给养,被烧毁后,那支深入敌境的汉军团失去了后勤供应,陷入断粮的境地。慌忙中后撤,一路上又遭遇突忽人的阻拦、袭击。五万大军,能活着回到大月州的人已不足一万人。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时任飞骑军指挥官的张熙向内阁建议,允许前线军团使用对待外族人的作战方式。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打赢这场战争。

这个提议,在汉帝国朝堂上争论不休,反对声远远大于支持声。什么是对外族作战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烧杀抢掠。军队有权斩杀任何对汉军怀有敌意之人,抢掠的财物可以分配给将士或是充当军资。

这个作战方式是圣祖当年提出的。在征讨外族时,那时的汉军可以随意行事,不用担心背上屠杀的罪名,甚至鼓励军队去屠杀。在圣祖北伐、西征时,汉军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对敢于抵抗汉帝国大军的人都是以屠杀为主,对于主动投靠的外族人则以安抚为主。

帝国的血腥政策,使得许多外族人,在汉军还没有到达时,就打出了投降的旗号。这样的作战,使汉帝国掠夺了大量的财物,将士们也能到实惠,军队的战斗力也越打越强。最后在与罗马帝国交战时,也多次击败号称“天下无敌”的罗马军团。

这种作战方式,在圣祖之后被禁止使用。最先反对的是国内一些学者,到后来逐渐影响到朝廷大员。加之四海已定,汉帝国需要安养生息,怀柔政策是当时汉帝国的第一选择。

由于这种作战方式没有纳入圣祖制定的祖法范围内,所以汉帝国内阁下令这种作战方式不能在帝国境内使用。而后国内出现暴乱时,奉命前去镇压的汉军也只是以击杀主犯为主,屠杀、扰民、抢劫、等暴力行为则被明令禁止。

这种比较平和的镇压方式,在突忽战场上遇到了极大的障碍。当地看似和善的平民,转眼就会拿起武器来对抗汉军。而当汉军回转过身来,他们又会放下武器,装成一副手无寸铁的模样。

突忽五州在汉帝国国境内,属于禁止使用外族作战方式的范围。汉军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些所谓的“平民”为所欲为,而没有一点办法。正是这样的原因,才使得汉军在后方遭受的损失,远远大于比与突忽正规军作战时的伤亡。

汉帝国内阁对张熙的提议,争论了一两年。眼看着国库一天天的空虚,最后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勉强通过了这项提议,并取名为“红色讨伐令”。

此令一下达,早已心怀愤怒的汉军便大开杀戒。此前被怀疑成叛匪的人,统统被斩杀,家眷被拍卖。杀红眼的军队,即便面对一个未满月的婴儿,只要怀疑他有威胁,就可以将他杀死。这样的屠杀越演越烈,到后来汉军遇到村庄就屠杀,看见人就斩首。

不过,屠杀的成效也立刻显现出来,除了逃入山里的突忽人外,大月等三州的平民,基本上被洗劫过一遍,所有有怀疑的人都已不存在。后勤道路,也因此畅通起来。汉帝国又尽全力调集了七个甲等军团,三个驻扎后方,四个进入新罗、度信两州。

突忽人溃败了,正规军被彻底消灭。汉军又接着在这两州内实行屠杀。不到两年时间,这场旷日持久的讨伐战便结束。五州人口也从叛乱前的两千万,到结束时只剩下了不足一千万。

在这场规模巨大的叛乱中,汉帝国也损失惨重。十个甲等军团,都先后上过战场。各军团到战役结束时死伤减员大半,战后重组又耗费了巨资。此后,汉帝国国库的亏空便一直没能填补上。

红色讨伐令虽然残忍,但是很有成效。如果不下达红色讨伐令,这场叛乱还要持续多长时间?没有人知道。可是战后,首先提出这个建议的张熙,却遭遇了一场灾难。

叛乱结束后没有多久,国内一些人,就开始叫嚷帝国的仁义到哪儿去了?难道象我们这样的文明人,只会去屠杀无辜的平民吗?难道我们的军队只能杀害婴儿吗?他们有什么罪?无辜屠杀平民,我们和野蛮民族有什么区别?

汉国应该以仁义治国,以宽怀为本。对待有罪之人,应该善意的去教化他们,而不是赶尽杀绝。张熙是嗜杀成性的刽子手,是双手沾满鲜血的杀人犯,是披着人皮的恶魔。

反对之声、叫骂之语,在朝野、在院校、在民间学者界,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张熙背负上了屠夫的恶名。面对纷至沓来的上书、上表甚至血书,内阁沉默了,皇帝也沉默了。面对罢免张熙职务的要求,更换胡公家族家主的要求,甚至赐死张熙的要求。一边是功不可没的平叛功臣,一边是激愤难平的各阶层人士,帝国高层陷入了两难的处境。

在一片谴责声中张熙自愿辞任,申请离职回家修养,内阁及皇帝也顺势批准了他请求。张熙回家后不久,便郁郁而终。临死之时,口中还喃喃自语:“我问心无愧!”

对于张熙的死,朝廷只追授了他上将的军衔,连个封号也没有赐予,就匆匆了结。汉帝国编修司在记载张熙平生传记时,也是了了数行字而已。

张熙之死及其遭遇,在反对屠杀的人中引起了欢庆。纷纷传语,这就是残暴者的下场,自古从白起始,搞屠杀的,就没有一人会得善终。张熙还算幸运,他是胡公世家的家主,又是皇帝的姐夫。所以没有被赐死,不然白起就是他的下场,说不定满门都会因此获罪。

在言论的影响下,汉帝国内阁又制定出红色讨伐令的细节规定。新的红色讨伐令规定:战时只能斩杀确认为叛匪之人及其亲属或者亲匪之人。战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保留下来用于拍卖。

平民在没有证据指认他和叛匪有联系的情况下,不能随意屠杀。只能收缴那些通匪人家的财物,一般平民家的财物则不允许抢夺等等。

在本次的平叛突忽及高句丽战役时,汉军都是比较文明地执行红色讨伐令,军法处也是严格监督。这样的规定在辽东四郡效果还不错,可是在西部五州却是寸步难行。

大月、大宛、乌孙三州的突忽叛匪们,靠着后方的支援,靠着当地平民做为耳目,他们一直牢牢的拖住汉军的前进步伐。让后方新罗和度信两州的突忽正规军得到了充分的整备时间。

五年中,突忽正规军已经达到了五十万,里面包括了新组建的骑兵部队。虽然他们的武器装备还不能与汉军甲等军团相媲美,但数年的训练,也使得军队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突忽又新罗、度信两州实行平民轮训制度,农闲时候,全体青壮年都要集中训练。

此时,伪突忽汗国一声令下,便可在农闲时集中一百万人步军、二万骑兵,后勤人员则可达到三百万人。突忽人已经不甘心蜷伏于后方,他们准备发起一场冬季战役。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大汉骑军最新章节 | 大汉骑军全文阅读 | 大汉骑军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