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大帝 正文 第二十三章 亲政 新的开始

作者 : 大石浪

第二十三章亲政新的开始

这场党人与宦员之间的恶斗同窦家父女争夺主导权之争是同事进行的,最终演变成宦官与窦家的拼死一搏,两败俱伤。牛弘在最后轻松地赢得了胜利,不仅是力量上的胜利,而且是道义上的胜利。

作为一个皇帝,用皇权战胜对方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是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如果不能取胜则是无能的表现。而现在,宦官与窦家的困兽犹斗留下了太多的把柄,自然成了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牛弘取得了完美的胜利,既使是最挑剔的史学家都无可指责。

当然两股力量同时被消灭留下了权力真空,由谁来填补,如何平衡都是应该考虑的问题。要不然,单从帝国权力架构的角度,扫除宦官和外戚是没有意义的。

建宁元年八月九日,牛弘掌控帝国后的第一个朝会。这一天,牛弘才满十三岁。

朝会一开始,窦妙下旨还政于天子。说完后就回长乐宫去了。她尽管没有从昨天的打击中完全恢复过来,但人还是显得很轻松。因为牛弘给了她这样一个体面的权力交接。

接着议定了一些初步的帝国管理架构的变动和人事变动。

太傅陈蕃奏请任张奂为太尉,众大臣没有异议。

牛弘果断地拿掉了两位天王巨星级的党人杜密和尹勋,贬为庶民。

原太尉刘矩改任杜密的太仆之职。

朝臣对处置杜密、尹勋议论较大。有人还把他们说成是与宦官作斗争的英雄。

太傅以官吏行事先得守法驳之。

杜密与尹勋表现的很霍达。他们表示,天子能铲除宦官势力,完成了他们的心愿。既使砍他们的脑袋也没有怨言。

不过牛弘对党人也不纯粹压制。提议由李膺任御史中丞。这项提议不仅令各级官吏头疼,连太傅也皱眉。让这位主担任帝国最有实权的检察官,以后做官得格外小心了。

太傅奏请段颍接任司隶校尉一职也获得通过。

对窦武一家的处理议论较长。抓住窦武私自调兵要求严办的人还较多。牛弘力保,但难以服人。还是太傅拿了个折衷的方案,削职不削爵,算是勉强通过。由此取消了大将军府的编制。

来事情弄得差不多了,牛弘准备散朝。那个大汉政坛的不倒翁,司徒胡广以母以子贵为由,奏请立董氏为太后。

这是个顺水人情。牛弘本来想把这事缓一缓,但有人提出来了也不好反驳,怕伤了董氏的心。这一提议也获得通过。这一下大汉帝国有两位皇太后了。

散朝后,牛弘留太傅和太尉宫中议事。

帝国的职位变动只是有了个初步框架。清算宦官势力和此次冲突违法官员的事情由廷尉负责。肯定还会清理掉大批官吏。杜密尹勋本来可以不处理,牛弘是故意给党人一个警告。不要以为把宦官斗倒了就是他们的天下了。

在牛弘的书房里,陈蕃和张奂向牛弘行过礼后就坐下议事。太傅跟牛弘比较随意,张奂有点紧张。这次机缘巧合让这位凉州名将进入了帝国的权力中心让他有点受宠若惊。

“张太尉,这次给朕捉了多少蝗虫?”牛弘先得把这事处理了。

“大致有二十二万石,陛下”。张奂可能已经把这笔钱怎么使用都计划好了,所以连零头都不想抹掉。

牛弘让张奂把蝗虫送去皇家劝农庄,凭庄主周赢收条到少府领钱。

城外驻扎的大军,太傅建议先回原来的军营。阵亡将士的抚恤和军功将士的奖励可先安排,功军突出者的升迁等过一段时间大批职位空出来后再安排。

牛弘让张奂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制定一个安定边疆的中长期方案。从西域护都府到幽州玄菟乐浪,帝国在十年内尽量避免大的战争。

张奂对边疆事务熟悉,由他制定方案才不会纸上谈兵。

张奂告退后,牛弘与太傅继续议事。

“太傅,眼下帝国最紧要的事有那些?”牛弘问太傅。

“眼下急事莫过于三件,整顿吏治、展农业,安定边疆。”太傅胸有成竹地答道。

牛弘知道,整顿吏治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最难。徇私舞弊,贪脏枉法的事几乎是与权力伴生的。只有把人全部赶回大山里去做猴子,才能基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但那是一种社会的倒退。当然,不能因为是不可避免的,就听之任之。作为一个帝国的决策和管理者,应该把由此附加的社会成本尽量降低,控制在一个不危害社会,不阻碍社会展的程度。

牛弘跟太傅讨论起精兵简政的问题。如果能够精简掉一成官员,对帝国的展意义巨大。一个三百石官员的食秩就相当于二千多亩田一年的税收。大汉帝国目前还处于农业文明阶段,田亩税是国库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帝国的财政还基本上是个吃饭财政,付了官员的食秩后,就所剩无几了。想搞大型工程建设或对外战争,还得额外开辟税源,加重百姓的负担。

一算帐后,太傅也觉得精简机构,减少官员编制对帝国的意义更大。先按减少一成的目标,对帝国的机构设置和官员编制列出一个规划,力争在两年内逐步实施。这次借铲除宦官的大清洗中空中来的岗位不急马上全部填补,宁缺勿滥。

至于贪腐问题,把那个嫉恶如仇的李膺放在帝国总检察官的位置上作用巨大,各级官吏肯定会收敛一些。不过那家伙有点太吓人了,眼里容不得半颗沙子。要是他跑到一个地方,那些太守县令全跑了就糟了。因为新任官员还是会贪。要是变成饱狗子跑了,饿狗子来了,社会成本更大了。看来牛弘得找时间与李膺谈一谈,让他掌握一个尺度,一视同仁。才能安大多数官员的心,对贪心不足的沉重打击。

对于农业的展问题,太傅认为主要有水利、农具和耕作、肥料三个方面。大汉帝国历代都重视水利,按目前的技术水平已经做的很不错了。农具方面,钢制优质农具价格太贵,还没有普及。这个也只能提高帝国钢铁冶炼技术,降低成本,等帝国财政好转后,还可以通过优质农具免税的办法,让农具的价格降下来。肥料目前只能通过在帝国各大庄园推广大型牧场的办法来解决。

牛弘还增加二条,良种培育和地域均衡问题。特别是地域不均的问题。南方开迟缓和边境地区的空心化。这不仅对解决帝国粮食问题意义重大,而且边境地区屯田还利于边境将士就地补给,增加帝国在边境的实力。张奂将军的安定边疆方案应该从军事和农业两方面综合考虑。

牛弘和太傅之间交谈很随意,又谈到召集天下儒家学派开会的议题上去了。太傅说,他已和郑玄、荀爽等有影响力的儒学者写过信,也和在京的刘淑谈过,这些儒学者对开会这种形式的交流很感兴趣,已经把这提到创儒学盛举的高度了。牛弘让太傅再跟这些儒学者连络一下,年底开这个会。另外,还要让冶铁工匠,炼丹方士也来帝都,开个会进行交流。

听牛弘说要把方士也请来,太傅开玩笑说:“陛下,你想让方士炼长生不老丹?”

牛弘说:“方士们整天拿水银炼来炼去,炼出来的丹人吃了短寿,自己也因中毒而短寿。朕要为他们指点迷津。”

太傅知道牛弘总有些匪夷所思的观点,倒也相信。

太傅走后,牛弘还在想吏治的事。联想到自己,牛弘笑了起来。在大汉帝国,皇帝是最**的人。皇宫里光是宦者一项,就有千把人,那都是帝国税收供养人员。这次宦者与窦武对决,最后有一百多人被抓,逃走的有近两百人。还有近七百人,牛弘是不准备增加了。后宫弄那么多人,气派是气派了,那些人整天无聊勾心斗角常常让帝王头疼。清官难断家务事,皇帝也不例外。

牛弘得把思路理一理。后宫的事不是小事,帝王的家事也是国事。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汉灵大帝最新章节 | 汉灵大帝全文阅读 | 汉灵大帝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