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都华盛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七月末的平均气温可以达到3o摄氏度,但是远道而来的智利外交部长索莱达.阿尔韦亚尔女士却无法感到丝毫的温暖。圣地亚哥向来重视同美国的关系。美亦把智作为优先考虑展关系的拉美重点国家之一,美国一直是智最主要的经贸伙伴和投资国之一。而这次面对阿根廷的入侵,智利政府更是动用了自己在美国政坛可以动用的全部力量。除了获得时任美国总统的迈克.李的亲自接见之外,索莱达还受命与那些与智利有着休戚相关利益关系的华盛顿“院外游说”集团鼓动美国参、众两院制造声势,要求美国政府直接出兵援助战局不利的祖国。
智利曾经两度“帮助”了美国,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倾向的社会党人阿连德年大选获胜后,在卫生、教育和住房等公共领域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巨额资金。全国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大幅增加,穷人区第一次有了免费的公共幼儿园,工人的收入得到提高,大量土地分到贫苦农民手中,失业率一度下降到只有3%,储量占世界第一的智利铜矿资源被从美国企业手中强制收归国有。智利的左转不仅打破了美国在拉美地区对古巴的全面围堵,更有可能令整个拉美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在2o世纪7o年代,正深陷越南战争泥潭之中美国不愿看到在自己的后院在出现众多倾向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
为此中央情报局试图破坏阿连德政府的执政地位,采取了各种措施。不过真正有效的还是令同样和阿连德来自海港城市瓦尔帕莱索,比他小7岁的同乡―皮诺切特“挺身而出”。“告诉他,他必须无条件投降!无条件投降!”动军事政变的6军司令让部属通过电话通知仍然坚持留在总统府战斗的阿连德总统,“告诉他,他和他的家人可以得到一架飞机,离开这个国家。”这份1973年9月11日政变当天的录音记录显示,皮诺切特在布完上述命令之后,笑着对身边的其他政变将领说:“然后我会让那架飞机从天上掉下来。”
在飞机和坦克的轰炸中,阿连德选择了在成为火海的总统府中用卡斯特罗赠送的ak―47型自动步枪了结残生。忠于自己和华盛顿的皮诺切特顺利的帮助美国扑灭了南美洲大6之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随后皮诺切特更一手推动了阿根廷、巴西、智利、玻利维亚和乌拉圭南美洲独裁政权之间协商一致镇压反对派人士的“秃鹰计划”。用“白色恐怖”令南美洲大6在冷战正酣的2o世纪7o~8o年代进入了令美国放心的“稳定”之中。
而在21世纪正当南美洲国家正为建立一个不受美国主导的南美自由贸易区而谈判时,智利却在被称为“经济学中的莫扎特”之称的拉戈斯(注1)总统手中单独与美国签定了自由贸易协定,为美国极力倡导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在南美大6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但是这一切却不能成为拥有全世界最强大战争机器的美国在此时拔刀相助的理由。一方面正在全球推行“月兑身战略”的迈克.李总统不愿意在节外生枝,而另一方面出身于美国社会底层的迈克.李深知美国民众对智利以及南美洲国家的传统印象。皮诺切特时代的种种报道,令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美国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干预了别国的内政,而政变之后上台的军政府更是给美国民众留下了恶劣的形象。
无论如何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讲,拉美地区偏安一隅,在整个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并不十分突出。再加上经济相对落后,这里很少成为美国社会的舆论焦点。崛起的阿根廷虽然凶悍,但是一切却都还在华盛顿的掌控之中。“美国无意卷入两个甚至更多南美洲国家之间的战争。”迈克.李的回答令满怀希望的索莱达倍感失落。这位女士无法理解,竟然美国无意保护智利,为什么还要与智利海军共同进行一年一度代号为“美洲伙伴”的联合军事演习。
“国际社会的生存法则是从来只有锦上添花,没有雪中送炭。一个国家必须学会独自面对危机。”作为世界丛林中的强者,高居“国际食物链”顶端的美国从来都只注重利益。在华盛顿的眼中智利多年与美国的结盟,从来就圣地亚哥的自主选择。何况从美国的投资者手中智利人也获得了足够的回报,华盛顿没有义务为这个位于“世界尽头”的国家流血。当然迈克.李总统并没有让索莱达.阿尔韦亚尔女士空手而归。华盛顿承诺:“如有需要美国将在适当的时候向智利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与在华盛顿的冷遇相比,智利在南美洲国家之中寻求援助的行动更可以说是受尽了羞辱。生活在智利的拉美人对智利人印象普遍不佳,在互为胞亲的拉美大家庭中,智利一直比较没有人缘。但是智利却从来没有检讨过这一切的原因。智利在拉美地区的孤立状况与其在欧洲、美国和亚洲受到的欢迎程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智利人为此感到大惑不解,几家主要的日报去年也开辟出专门的版面,邀请专家学者对此表看法。《三点钟》报的一位著名评论员在分析了一番后认为,智利的经济成就遭到了其他拉美国家嫉妒。他说:“我们是智利人,我们是最优秀的,智利更像是个欧洲国家而不是拉美国家”。智利人这种想法与东亚渴求“月兑亚入欧”的日本人倒是有些相象。
不过事实上智利是拉美地区贫富悬殊程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列第九。而总部设在智利都圣地亚哥的联合国拉丁美洲及加勒比经济委员会(拉美经委会)也在最近的报告中称智利社会1o%,最富裕家庭的收入是1o%最贫穷家庭收入的35倍,贫富悬殊程度在拉美地区仅次于在世界范围内同样排名第一的巴西。从这个角度讲,智利甚至比大多数拉美国家更像拉美国家。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所得税率偏低以及教育展的极度不平衡,智利社会的财富分配严重不公。当仅占人口很少一部分的富人过着豪宅、庄园和游艇的舒适生活时,大部分普通百姓还在为工作、医疗健康和子女教育等基本的生活要求而操劳。一位居住在智利的西班牙商人就感慨道,智利富人的生活比西班牙的富人一点不差,智利穷人却比西班牙的穷人要穷的多。
翻开南美洲的历史,世人不难现智利在19世纪的南美洲大6各国的扩张期中几乎得罪了周遍所有的邻国。自圣马丁和奥希金斯率领的义军在查卡布科大败西班牙殖民军之后,智利共和国便进入了高展的快车道,智利政府鼓励来自欧洲各国的移民,侵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开阿塔卡马和科金博铜矿,使智利成为世界重要的产铜国。随着矿产和粮食的出口增加,大量英美资本投入硝石、铜矿开采业以及铁路。羽翼渐丰的智利终于在1836~1839年间开始进行了对抗秘鲁―玻利维亚联邦的战争。
当时的秘鲁―玻利维亚联邦正处于南美洲独立战争英雄桑塔.克鲁斯的领导之下。桑塔.克鲁斯9年参加西班牙殖民军。年在秘鲁加入J.圣马丁统率的爱国武装,投身南美独立战争。1824年参加胡宁战役和阿亚库乔战役。1826~1827年任秘鲁总统。1828年8月,玻利维亚议会也推选他为玻利维亚总统,翌年就任。他整顿财政,鼓励外资,促进制造业和农牧业的展。1831年制定新宪法,废除总统终身制,确定“三权分立”;成立各种立法委员会,先后制订民法、刑法、诉讼法、贸易法、矿业法等法规;创办高等学院和公共图书馆。但是其要求玻利维亚与秘鲁结盟,并于1836年成立秘鲁-玻利维亚联邦,自任联邦的“保护者”却遭到了南美各国和邻国智利的恐慌。同年11月,智利向秘鲁―玻利维亚联邦宣战。两军鏖战三年,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挥,1839年1月2o日,秘鲁―玻利维亚联邦军在永盖被智利打败,联邦瓦解,桑塔.克鲁斯被迫出逃。最终病死在法国。
这次战争可以说是智利与秘鲁、玻利维亚两国仇恨的开端。就在桑塔.克鲁斯的联邦梦破灭之日的4o年后,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的军队再度联手对抗智利的兵锋,战争的起因是位于玻利维亚、智利和秘鲁的交界处的阿塔卡马荒漠,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这片土地从未明确划定归属。三国独立后,玻利维亚据有阿塔卡马荒漠中部安托法加斯塔地区,秘鲁占有荒漠北部塔拉帕卡地区,智利则取得荒漠南部地区。虽然三国都认为对荒漠地区拥有主权。但是对于这片不毛之地谁也不必大费周折
但是随着在阿塔卡马荒漠中部和北部现丰富的硝石矿藏,三国争执开始尖锐。1866年,智利与玻利维亚签订边界条约,规定以南纬24°线为两国边界,南纬23°线与25°线之间一切矿产品和输出产品的关税,由两国平分。同年,智利和英国合资经营的硝石公司同玻利维亚签订合同,取得在安托法加斯塔地区的开采权。1874年智利与玻利维亚两国签订新约,规定智利政府放弃南纬24°线以北地区的全部权利,玻利维亚同意在25年内对智利公司不提高现行税率。1878年,玻利维亚决定对智利公司增加税额。智利公司根据1874年条约拒绝交纳。玻利维亚决定没收其全部资产并公开拍卖。
1879年2月14日,智利在英国资本家的支持下,出兵占领玻利维亚领土安托法加斯塔,南美太平洋战争爆。秘鲁因曾与玻利维亚签订一项秘密同盟条约,不久也卷入冲突。同年4月5日智利正式向玻利维亚、秘鲁两国宣战。智利动员军队1.3万人,玻利维亚和秘鲁军队各为人。虽然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一片沙漠,但是这场战争与传统的沙漠战争完全不同:由于阿塔卡马地区的交通状况极其恶劣,对海洋的控制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而在经历了数届短命的政府之后,玻利维亚自身并未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它甚至没有一支像样的海军。玻利维亚的盟友秘鲁在这之前刚刚经历了一次经济危机,其6军和海军都缺乏必要的训练和维护。它拥有2艘铁甲舰、1艘巡防舰和1艘炮舰,但其中绝大多数都陈旧过时,无力进行正面海战,只有铁甲舰“胡阿斯卡”号()具有一定战斗力。与之相反的是,智利尽管也处于经济危机中,但拥有一支更为现代化、训练也更有素的海军,包括2艘铁甲舰、4艘巡防舰和2艘炮舰,准备显然更为充分。
弱小但顽强的秘鲁海军从未打算屈服。在“胡阿斯卡”号舰长、杰出的海军司令米格尔.格劳()上校指挥下,秘鲁的两艘铁甲舰进行了一系列**行动,多次深入智利水域进行骚扰性的奇袭。该计划旨在打破智利的封锁行动,在完全不必与优势对手交战的情况下即迫使敌方舰队撤回南方。一旦这一计划得以实现,智利对玻利维亚和秘鲁的6上入侵将被延迟,联盟将得以自由地沿海岸线补给和加强6上军队,武器也可以从北方运进秘鲁。
但是在伊基克与格雷萨岬海战之中,秘鲁海军却遭遇了一次可悲的战术胜利。虽然成功解除了伊基克的海上封锁,迫使智利人离开了这一区域。但是,这次战斗在战略上代价重大:智利只损失了其最老的几艘木制战舰之一,而秘鲁海军由于搁浅丧失了最有威力的两艘舰艇之一:“独立”号。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胡阿斯卡”号被迫孤军奋战面对整个智利海军。
“胡阿斯卡”号成了秘鲁仅存的可以用来抵御侵略的战舰。整整六个月间,该舰都在海上游荡,有效地切断了智利的补给线。格劳海军上校以一人之力抵挡住了整个智利海军,夺回了几艘被俘的秘鲁舰船并严重损毁了供智利海军使用的几个港口。他对战舰的一系列运用令人印象深刻,这些行动以“í”(胡阿斯卡的劫掠)而广为人知。这艘孤单的战舰阻止了智利对玻利维亚和秘鲁领土的入侵,并成功地保持这一状态达5个多月之久。智利登66军的任何企图都不能奏效,因为“胡阿斯卡”号使整个智利海军对海洋的绝对控制成为不可能。而他在俘获智利运输船后先要求全体船员离船后才开火,这些举动为他从对手那里赢得了“”(西班牙语“海上骑士”)的称号。作为对他的赫赫战功、骑士风度与绅士做派的敬意,格劳被秘鲁政府提升为海军少将。
智利人尝试了数种手段试图俘虏或击沉“胡阿斯卡”号,但无一奏效。智利海军遂决定改用更为灵活的战术以对付飘忽不定的“胡阿斯卡”号。里韦罗斯精心设下了埋伏,整个智利舰队被分成两部分:一支小舰队奉令在玻利维亚沿岸搜索对手的踪迹,而智利的6艘主力舰则在港口待机,随时准备听候唯一的一道命令―击沉或俘获“胡阿斯卡”号。
9月2o日在安加莫斯海岬()附近,智利海军的机会终于来了。早已埋伏停当的6艘智利军舰成功的伏击了秘鲁海军的“胡阿斯卡”号和护卫舰“联合”号。面对强敌,镇定自若的格劳少将下令“联合”号向北全月兑离战场,寻找安全港口避难,他自己则率旗舰做好战斗准备。一场敌众我寡的战斗开始了。在压倒性优势的智利海军的炮火之中,年仅45岁的格劳少将英雄殉国。“胡阿斯卡”号中弹76,彻底失去战斗力,避免不了被俘的命运。
随着“胡阿斯卡”号的被俘,海上的战斗结束了。除了一些局部的小冲突以外,智利在战争的随后阶段完全控制了海洋。智利掌握制海权后,在此后的战争中广泛运用海军力量,通过一系列登6作战将大量6军部队运送上岸。11月,智利远征军1万人在皮萨瓜登6,经圣弗朗西斯科之战和塔拉帕卡之战占领秘鲁塔拉帕卡省。年3月,m.巴克达诺指挥智利军队1.2万人在阿里卡附近登6后向内地推进,击败由玻利维亚总统n.坎佩罗指挥的玻利维亚―秘鲁联军;5月在塔克纳之战中以损失人的代价歼敌近人,突破联军防线,6月7日攻占阿里卡。11月,巴克达诺率军2.65万人在皮斯科登6,沿海岸向秘都利马进逼。1881年1月13日和15日,智利6军连续突破秘鲁军队两道防线,17日攻占利马。此后,秘鲁军队转入游击战。
1883年,智利军连挫对手,最终迫使秘鲁议和。同年1o月,双方签订《安孔和约》,秘鲁将塔拉帕卡省割让给智利;塔克纳和阿里卡由智利管辖1o年,管辖期满后由当地居民投票决定其归属。1884年4月,玻利维亚与智利签订《瓦尔帕莱索和约》,将安托法加斯塔省划归智利,从而丧失了出海口,最终成为南美洲的一个内6国家。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同样被称为太平洋战争。虽然智利人用武力出色的完成了开疆扩土的使命。但是却永远的得罪了自己的北方邻国。1929年在美国的调停之下秘鲁与智利经过和平谈判,收回塔克纳省和亚利加地区的主权。但多年来,玻利维亚一直要求重新获得出海口的外交努力毫无成效,1978年两国因出海口问题谈判破裂而断交,迄今只保持领事关系,这也使玻利维亚一直耿耿于怀。在玻利维亚拉巴斯的一座保存“南美太平洋战争”的博物馆内,一枚作为展品的徽章上就写着:“玻利维亚不曾失去,也永远不会失去它在太平洋的权利。”
但是玻利维亚虽然矿产资源丰富。有锡、锑、钨、银、锌、铅、铜、,镍、铁等。已探明石油储量为1.28依桶、天然气1o79亿立方米。森林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1%。但是苦于没有出海口,大量的资源无法出口。加上独立后,国内政局长期不稳,长期的内乱外患使经济展十分缓慢,成为拉丁美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自年起,玻利维亚经济状况更是不断恶化。生产持续下降,财政赤字猛增,外债负担沉重,通货膨胀居高不下。
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穷国无强兵”已经成为了颠簸不破的真理,玻利维亚虽然拥有数万人的常设军力,但是武器装备极端落后,单纯依靠己国的力量要想压服南美三强之一的智利收回出海口显然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智利的皮诺切特政府时期,玻、智两国间边界领土纠纷谈判一度取得了进展。当时智方同意将出海口归还给玻利维亚,条件是玻以另外一块土地交换。本来双方已基本同意这一方案,但由于领土交换涉及到其他一些复杂的因素,故这一方案最终没能落实。进入上世纪9o年代,随着一系列经济协议的签订,两国关系有所改善,但双方在出海口问题上依然针锋相对。对于玻方希望得到出海口的要求,智利方面除答应愿意提供给玻方免税区外,在涉及领土主权问题上从不松口,并一再强调智利与玻利维亚间没有悬而未决的领土问题。
没有出海口,玻利维亚的经济展受到很大限制;而智利政府的强硬立场,又引玻民众心中根深蒂固的反智情绪,两国间的外交摩擦因此一直不断。3年9月底,因为玻利维亚政府批准了通过智利向北美洲出口天然气的计划,引起玻民众的持续大规模示威。军警的镇压造成7o余人死亡,最后甚至导致玻利维亚总统桑切斯被迫辞职并出逃,原副总统梅萨就任总统。但是梅萨对于这一问题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能希望将这一问题多边化、国际化,借此向智利方面施压。但事实上玻利维亚和智利两国的出海口之争在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3年玻利维亚经历了“1o月危机”之后,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表示支持玻利维亚新政府,并愿出面调停,但调停迟迟没有实现。
阿根廷军政府上台之后,胡安.卡洛斯曾通过秘密活跃于秘鲁和玻利维亚政坛的“切.格瓦拉”旅的力量,与两国新一任领导人玻利维亚的埃沃.莫拉莱斯及秘鲁总统阿兰.加西亚秘密会晤,并订立了后来被西方称为“布宜诺斯艾利斯轴心”的《三国秘约》。根据《秘约》的约定,当阿根廷与智利生战争之时,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应在最长不过1个月内出兵参战。而如果智利出兵攻击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阿根廷则应立即派兵参战。但是条约虽然签定了,但是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却迟迟没有动作。除了对智利政府的求助报以冷漠之外,两国的军队甚至没有动员和集结的现象。
而来自阿根廷北部邻国的声音最终令胡安.卡洛斯明白,在南美洲大6之上阿根廷要想真正的崛起,除了智利之外还要面对一个更为难缠的对手。
21世纪的世界格局早已令人淡忘了哪个在带给西方世界辉煌大航海时代之中,最新挺立在风口浪尖之上的弄潮儿―葡萄牙,但是却无法忽视里斯本强大“直系的子嗣”―巴西。
托尔德西拉斯,距今天西班牙的都马德里西北公里的一个小镇。今天的小镇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殊,但是它在世界历史上却是大名鼎鼎。1494年6月7日,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这里签署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托尔德西拉斯条约》。这是一个在今天毫无道理的奇怪条约。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根据在佛得角以西2o56公里或者西经48度到49度之间,从南极到北极划出一条分界线。在分界线以西的地区,专有权归西班牙,葡萄牙的远征考察活动只能在分界线以东进行。两国都不得占领已经归属基督教统治者所有的任何领土。虽然奇怪,但在世界历史上,这毕竟是第一个由两个国家共同瓜分世界的条约。而那条分界线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教皇子午线”。
12、13世纪时,基督徒和穆斯林血战数百年的伊比利亚半岛上不断涌现出新兴的天主教国家。卡斯蒂利亚、莱昂阿拉贡以及葡萄牙王国等都在竞都相争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统治权。人口不足百万葡萄牙在这场残酷的地面战中显然没有胜算。但是这个面向大海的国家却有着自己的优势―航海业。迪尼兹国王颁布法律鼓励本国在海外的商贸展,并且鼓励热那亚的海员来葡萄牙为王国的航海事业效力。费迪南一世继承王位后,沿袭了他的政策,大力扶植造船业和海外贸易。14世纪晚期,里斯本已成为一个国际性港口,同时加那利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已经被现了。
由威尼斯和热那亚人垄断的香料贸易所产生的巨额财富令葡萄牙人放弃了在6地上争夺,将目光投向了一衣带水之外的非洲,以及在马克.波罗笔下美仑美奂的东方。经过了大约半个世纪的试探,葡萄牙航海家获得了关于大西洋水域的丰富知识。大西洋的海流、风向、季节和水域变化,已不再神秘莫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欲想绕过非洲,不必谨慎地沿着它的西海岸航行,一段段地上岸汲取淡水和食物。而应当向西、向西再向西,深入到亚尔群岛以西海里的马尾藻海中,顺风、顺流南下,在风向航和时间上都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而葡萄牙的幸运更在于,就在他集中精力进行近1个世纪的海洋探索之时,邻国西班牙光复国土的战争还在继续。当西班牙人最终攻克格拉纳达,结束了长达年的光复运动之时,早已垄断了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乃至东南亚的航线。而就在此时一个被葡萄牙人认为不是疯子就是骗子的航海家出现在了西班牙皇室的宫廷之中,兜售他一个大胆的西航计划。根据这位名叫哥伦布的热那亚人的计算从加那利群岛向西航行到日本只有海里的距离。
在哥伦布的藏书中,有一幅当时非常流行的《托勒密地理指南》。这幅地图描绘了古罗马时代的世界,地球表面七分之六是6地,只有七分之一是海洋。欧洲和亚洲跨海就可以相通,根本没有美洲大6的存在。根据这个错误的常识,哥伦布少算了3/4的距离。(加那利群岛到日本的空中直线距离是海里)。这样错的离谱的计算结果显然骗不了长于航海的葡萄牙人。但是苦于寻找通往东方航线的西班牙皇室却决定冒险一试。
当时的西班牙正处于“帝国事业的上升期”,其制造业、运输业、进出口贸易也非常繁荣。纺织、呢绒、丝绸、皮革、武器制造、造船都相当达。集市如林、帆樯如云,吸引了全欧洲羡慕的眼光;上帝又通过哥伦布之手把美洲献给了西班牙国王。
科尔特斯和皮萨罗交替使用奸诈和暴力将墨西哥、秘鲁、智利相继强占,使王室得到了比本土大几十倍的海外领地。印第安人世世代代积累的金银和矿藏,通过船队运往欧6,一个世纪竟达1.34万吨。在当时,财富就意味着舰队。西班牙人勇敢、坚韧、耐力好、守纪律,是一流的步兵队伍;在流行接舷战的年代,舰队加步兵等于制海权。很快从墨西哥到合恩角,大半个南美洲大6全部都纳入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因此也有了“教皇子午线”的最终瓜分。
但是葡萄牙人在南美洲大6之上也并非全无据点。哥伦布虽然从1492年到4前后共四次远航美洲,但却从未到过那块后来被称为巴西的土地。而葡萄牙航海家卡布罗(1)却鬼使神差一般的意外的抵达了南美洲。年,他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出往南,沿着非洲海岸计划前往印度,却不知威吓偏离了航道,?有饶过好望角,而是向西越过了大西洋,在今天的上岸,并?这里命名为圣十字架岛(),后来才现这根本不是一个?,而是美洲大6的一部份。
伺候葡萄牙人相继?到此地,但比起他们的西班牙邻居来,巴西并没有丰富的金银。当地印地安人原始的工艺技巧,在当时根本无法吸引16世界初欧洲人的兴趣。唯一有些价值的是一种名为“1”的珍贵?木,除了是上等木材原料之外,其木质中中还可以提炼?色染料,而当时的欧洲正好风行?色服?。“1”被大量出口到葡萄牙,大家也因此渐渐地称这片殖民地为1。
巴西成为了葡萄牙人在“教皇子午线”以西的领地,同样西班牙在葡萄牙人控制的东方航线上也控制了菲律宾群岛。16世纪3o年代之前,葡萄牙政府派出了一些小股部队保卫巴西海岸。现这里以后,这里不时受到法国人的骚扰,葡萄牙人在这里还截获了1艘法国的船只,上面除了巴西木和奴隶以外,居然还有张豹子皮和公斤棉花。但是在很多年里,这里只是葡萄牙派往印度的船只和军队的停靠站。
年,马丁.阿丰索.德.索乌扎率领船队到达巴西。在这一年,圣维森特城成立。从此葡萄牙人开始有系统地开拓这块殖民地。他们在这个城市的沼泽地上种植了甘蔗,并且安装了第一台轧糖机。一位名叫拉马里奥的葡萄牙人在距离海岸大约几里格的月复地建立了一个村庄,名叫皮拉迪宁卡村。后来它展成为今天巴西的圣保罗市。这个名字来源于1548年随同第一任巴西总督托麦.德.索乌扎率领的第一批耶稣会的一位牧师,他名叫诺布列卡,他在皮拉迪宁卡村建立了圣保罗修道院。后来这所修道院的名字就成了城市的名字。
与葡萄牙如日中天的东方贸易相比,巴西的开不声不响,但却实实在在。它避免了其他欧洲大国的觊觎。为了促进经济展与拓殖活动,葡萄牙皇家建立“赠与制度”。1533年起,允许领主或地主将土地沿着海岸延伸也被称为领公里,以及向内地无限延长。赠与制度一直延续到十八世纪,直到王室收回那些尚未归还的土地为止。在这个政策的刺激下,在巴西南部的圣维森特和北部的伯南布格很快繁荣起来。到1548年的时候,葡萄牙人在巴西沿海已经建立了16个葡萄牙人定居的村镇。这些居民大多都和葡萄牙本国进行贸易,除了木材以外,还有糖、棉花和烟草。经济地位的上升使国王决定在这里设立总督府,索乌扎率领的名移民来到这里。他将总督府设在北部的圣萨尔瓦多,它很快展成一座繁荣的城市。
当时巴西企业家中最多的是糖厂老板,这里气候湿热,适宜于甘蔗的生长,糖厂老板同非洲的几内亚海岸建立了联系,从非洲购买了大量的黑奴去巴西,让他们种植甘蔗或者从事轧糖业。糖厂不仅是家庭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中心,而且是使葡萄牙移民在这里扎下了根的纽带。1583年,在巴西定居的白种人达人。在当时许多葡萄牙人的眼中,去印度是只为了挣一笔钱回来的务工,但是去巴西却是定居之旅,他们已经开始将巴西当作第二故乡。
当然葡萄牙对巴西的殖民也并非一帆风顺。十六世纪前半期,法国试图与巴西东北部通商,但葡萄牙人立刻加强防御;先在赠与制度下设立殖民地,接着将这些殖民地交由巴夷亚的中央殖民地政府接管。法国人在东北部被驱逐后,又于十六世纪后半叶将注意力转向东南部,并于1555年在里约湾建立殖民地。其移民在5年后被葡萄牙人驱逐。为了进一步阻止法国人入侵这个地区,葡萄牙人于1567年建立里约城。不过,这巴西未来的都在此后的二百年里成长缓慢。
随后更强的敌人接踵而来,西班牙人与荷兰人同时入侵,西班牙人无意征服巴西。只是西班牙军队在-年间占领并统治葡萄牙本土,令巴西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荷兰人于1624-1654年间控制了巴西的东北方部分地区;他们带来了艺术家、科学家及新教喀尔文教派的领袖。除了刺激思想上的改革之外,他们也允许犹太人居住在荷兰人所控制的巴西地区。不过荷兰人来没有来得及在巴西建立起完整的殖民体系。年,葡萄牙人反抗西班牙对里斯本的占领,便刺激了巴西人于1641年起而反抗荷兰人。1654年,荷兰军队不得不由巴西完全撤出。
独立后的葡萄牙王国在布拉干沙王朝()统治下复兴。荷兰人十多年间也为巴西的成长与扩张作了铺路的工作。巴西在葡萄牙的管辖下,将注意力转向北方的亚马孙河及南方的阿根廷附近,葡萄牙人从6路沿着辽阔的平原南下,迅建立起同往南部的基地。更为振奋人心的是17世纪9o年代葡萄牙人终于在现在的敏纳斯现黄金,随后更现了钻石矿藏。到18世纪末,巴西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之一,它的面积及农、矿产业的富庶,足以使得葡萄牙一度遗忘他们在亚洲和非洲的大帝国。因此7年法**队在拿破伦的指挥之下入侵葡萄牙时,葡萄牙摄政王约翰选择带领皇室逃亡巴西;同时将其朝廷、内阁携往巴西。虽然1821年他以葡萄牙国王约翰六世的身分回到里斯本,但是在巴西的岁月里他已经为这片土地建立了稳固的君权,一直持续到1889年。
不知道是否是贪恋巴西的富饶,当1821年约翰六世将自己的儿子王储―佩德罗()留在巴西担任摄政王之后。1822年当葡萄牙议会召唤佩德罗回里斯本与其父会合之时却遭到了拒绝。1822年9月7日,佩德罗戏剧性地表巴西独立宣言。当他抵达伊比伦加河岸时,一位使者通知他,他的权力已经被削减,佩德罗拔出佩剑喊道:“不独立,便成仁!”12月1日,这位摄政王加冕为巴西皇帝,为佩德罗一世。当地的葡萄牙官吏经过一番反抗后,不得不次年被赶出巴西。
这场“儿子造老子反”的闹剧究竟背后有什么隐情,或许将永远是个谜。但是它却形象的昭示了巴西和葡萄牙之间的关系。葡萄牙人抚育了巴西,但是随着巴西作为一个国家最终成长起来之时,割裂便在所难免。佩德罗一世制订巴西第一部中央集权的宪法,一直沿用到1891年。他与东北及南方的叛党进行交涉,颇具成效,保持了国家的统一。同时他也率领巴西与阿根廷展开了第一次乌拉圭战争。虽然结果是两败俱伤。但是真正促使他失去民心的却是他那总令人怀疑具有亲葡的同情心,毕竟他是在葡萄牙出生的王子。加上傲慢、挥霍无度及公然背叛妻子。1831年,佩德罗一世被迫退位并离开了巴西。
他的儿子佩德罗二世于1841年加冕,一直统治到1889年。这段期间中,这位给人印象是高大挺拔,具有国王的气派的孩子,最终成为了聪慧文雅、坚强而有能力的统治者。1824年的宪法规划一个有限度的君主政体,但授予国君较大权力,使佩德罗二世统治巴西时,可以作实质上的独裁者。但是他治理国家宁愿像一位在议会制度下,在敌对团体间有力的仲裁者。他在国内也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政治家及知识分子,因此促进巴西艺术及科学的展。第二帝国在他在位期间,国内长治久安,经济繁荣,文化璀璨。引领巴西在利用高的外交手段在第二次乌拉圭击退了阿根廷独裁者J罗萨斯染指乌拉圭的企图,随后又联手阿根廷、玻利维亚等国一举摧毁了如日中天的巴拉圭军事强人―弗朗西斯柯.洛佩斯(;这两场战争的胜利不仅迎来了巴西国内黄金时代的曙光,更奠定了这个新兴国家在南美洲大6之上独执牛耳的权威。不过佩德罗二世的帝国却同样已近黄昏,共和党(以年出现在里约的《共和党报》作为标记)日益成长,奴隶制度逐渐废除(在皇帝的支持下,于1871-88年间实施)。废除奴隶制度的代价是得罪了许多支持君主政体的地主、反对共和政体的人士及破产的农场主人。他们都加入野心军官的阵营。军队与共和党领袖联手,最终强迫佩德罗二世于1889年退位并离开巴西。
岁月匆匆,一百年之后的巴西已经成为了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南美洲经济最达的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过传统的农业和矿业产业部门。钢铁、汽车、飞机造船等工业都居南美洲位。其农业同样达,咖啡、蔗糖、可可、大豆的生产居世界重要地位。其中咖啡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占世界位,以东南部为主要产地。而且巴西可垦地还很多,农业生产潜力依旧巨大。与那些由西班牙的殖民地相继独立的南美洲邻国动荡不安的历史和现状相比,葡萄牙人似乎笑到了最后。现在这头南美洲最为庞大的巨兽似乎终于觉醒,并走出孤立在全世界范围内初试啼声了。
一向被誉为“未来之国”()的巴西,是一个上帝偏爱的国度。她国土辽阔,总面积多万平方公里,在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之后,名列世界第5位。她的可耕地面积达2.5亿公顷,且土地肥沃,被誉为“21世纪的世界粮仓”。巴西的得天独厚,还不止于此。她似乎拥有无尽的自然资源:从号称全球之肺的亚马孙河热带雨林到丰富的石油和铁矿,铝、镁、锡、金等金属矿藏几乎样样俱全,伊瓜苏瀑布的水力电几乎能供应全国所需之电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巴西经济实现了两次比较大的飞跃,积累了实现现代化的丰富经验,曾一度跻身世界第八大经济体。目前,巴西工业体系完整,工业门类齐全,技术水平比较先进,部分产品在国际具有相当强大的竞争力。巴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已经取得的经济成就,为巴西经济的进一步展和国家的崛起奠定了雄厚基础。
因此,在巴西,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上帝是巴西人,生在……”出生地则是随当地人所说,里约人就说上帝生在里约,都巴西利亚的人就说上帝生在巴西利亚。地大物博、潜力巨大,使巴西成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新兴国家代表之一。
巴西的大国意识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6o年代,“巴西最终将成为大国”的观念就已深深地植入巴西精英阶层的心坎里,并成为巴西外交政策孜孜以求的目标。这种大国意识在经济蓬勃展、综合国力迅增强之时,往往被强烈地唤醒。巴西的强国之梦可以说是几经起落。19世纪早期,如何成为世界强国就已经成为巴西精英阶层反复探讨的问题。二战期间,巴西前外长阿兰纳指出:“巴西必将成为世界上经济、政治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联合国创建时,巴西就曾试图获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二战后,巴西迎来了第一次经济飞跃,库比契克总统因此提出了“5年内实现5o年进步”的雄伟誓言,表达了巴西人对国家展潜力的坚强信念。
上世纪6o年代末至7o年代中期,巴西经济再次腾飞,连续7年高增长,创造了“巴西经济奇迹”,由此跻身“新兴工业国”的行列。经济实力的大幅增长提升了巴西人的民族自信心,1975年,卡洛斯将军公开宣称,“巴西拥有在世界强国之列中谋取一席之地的所有条件”。但是到8o年代,巴西一度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其国际地位受到很大的削弱。“强国梦”因此受挫,巴西被戏称为“永远的潜力大国”。
但巴西人一直没有放弃努力。进入21世纪,巴西通过推进国内改革、积极参与全球化、开展多元外交等途径逐步实现着自己的“强国之梦”,而申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更是其实现“强国之梦”最鲜明的例证。
巴西的大国抱负不是体现在一种自命不凡的大国意识之中,而是包含于其基于国家利益的务实的对外政策之中。多年来,巴西一直作为地区的力量中心在拉美的国际事务中挥着领导作用。随着卢拉总统的上台,巴西渴望在美洲乃至全世界挥重要作用的大国战略正式付诸实施。
卢拉,这位蓄着粗短的胡须,说话声音低沉,而且略微有点口齿不清的劳工党领袖,充分显示了一个大国的领袖风范。上任伊始,卢拉就表示希望建立“一个新南美”,并公开宣称巴西应该领导整个南美大6。在他眼里,“19世纪属于欧洲,2o世纪属于美国,21世纪则属于巴西。”与深陷困境的邻国相比,巴西在卢拉政府的领导下,克服了经济的脆弱性,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大大改善,增势强劲,出口增长迅猛。
被人夸张地形容为“在国外的时间比在国内还多”的卢拉总统,在全球穿梭访问,竭力跟世界众多国家建立起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卢拉的经济顾问团认为,在未来几十年里,巴西将和中国、俄罗斯及印度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巴西要当第三世界领袖,明确表示“在国际舞台上,巴西要当主角而不是配角”。在由展中国家组成的2o国集团中,巴西是新兴国家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代言人。3年9月坎昆会议失败后,巴西与中国、印度等国一道向富国施加压力,要求进一步削减农业补贴,终于在次年8月的多边贸易谈判中取得胜利。这被世界舆论认为是展中国家的重大胜利。
5年5月,南美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的3o多位国家元或政府脑齐聚巴西利亚,参加届南美-阿拉伯国家峰会。卢拉在大会上表示,南美-阿拉伯联盟的目标是改变“穷国更穷,富国更富”的世界秩序,保证穷国能够在全球化中受益。
卢拉4年相继访问中、印、俄等大国,并在自己国土上接待中、俄等国元,不但表明巴西有意追求大国地位,而且有把自己定位为非西方大国的倾向。巴西在多边外交领域的“抢眼出镜”表明,巴西已经站在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正逐步施展其独特的大国抱负。
但是巴西是一个历史较短的年轻国家,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缺少像中国、印度等国的历史积淀,在走向世界强国的道路上,还面临着不少障碍和巨大挑战。经济对外依赖性强、外贸在国际贸易中的低份额,使巴西远不具备作为一个重要的进出口国家所拥有的世界性影响力。贫富差距大,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落后也给巴西带来了严峻挑战,而展战略和政策的失误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训。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未来之国”对巴西而言,依然只是将来时。
此外,巴西雄心勃勃的大国外交战略引起了周边邻国的戒心。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巴西和拉美其他国家就存在分歧。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反对增加常任理事国,他们担心,如果巴西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会改变拉美地区的力量平衡,不利于该地区的稳定。拉美国家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的立场分歧,是这个地区历史与现实力量变化的反映,同时也说明,巴西要真正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必须获得周边国家的支持。巴西要走向世界,必先整合拉美。
而要整合拉美,巴西不免要面对同为“南美三强”的阿根廷和智利的挑战。因此在加强与南美诸国经济和外交领域合作的同时,巴西也从未放松过军事领域的强化。巴西不仅拥有着南美洲最为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更是南美洲国家之中唯一的准核武器拥有国。巴西铀矿资源储量居于世界第六位,早在1932年,巴西圣保罗大学的科学家就进行了核裂变试验,此后巴西又相继现储量丰富的铀矿,为巴西核技术的展提供了资源保证。上世纪4o年代,正秘密研制原子弹的美国急需大量这种关键性原料,因此和巴西签署了以核技术换原料的“互助协议”,巴西的核技术水平因此得到迅提高。1957年,艾森豪威尔总统颁布和平利用核能计划,作为当时美国西半球盟友的巴西抓住机遇,在圣保罗建设了巴西第一个核反应堆。1968年,巴西开启核能电计划。三年后,在美国西屋电力公司的指导下,巴西第一个核电站(安格拉一号)在里约热内卢州沿海开工建设。
正当巴西一步步踏入“核俱乐部”门槛时,美国突然改变核政策,单方面中断对巴西的核技术援助和浓缩铀出口。当时,巴西的核技术依赖美国,核反应堆所需的浓缩铀也全由美国提供。作为拉美第一大国,巴西一直认为欲捍卫大国地位,扩展国际威望,必须拥有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实力,核工业和核武器正是迅提高影响力的捷径。于是,巴西军政府决定摆月兑美国的控制,在自主开核计划的同时将目光投向欧洲。1975年,巴西和西德签署合作协议,购买八个反应堆、一个商业用途的铀浓缩设施包括核浓缩技术和一个钚回收工厂。借助于这些设施和技术,在西德专家的帮助下,巴西相继建成了曾中断了的安格拉一号核电站和安格拉二号核电站。由于两国的核技术交易是瞒着国际原子能机构秘密进行的,结果招致美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怀疑,导致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巴西核浓缩机构的核查风波。
上世纪7o~8o年代,在巴西大力展核工业的同时,军政府1975年秘密启动了代号为“索里米埃斯”的核武器展计划(后改名为“平行线计划”)。巴西展核武器的主要动力来自既是邻国又是老对手的阿根廷。巴西、阿根廷同属拉丁美洲,实力相当,又都有争当拉美领袖的勃勃雄心,二战后两国都开始了自己的核计划。到上世纪7o年代时,巴西军方认为阿根廷的核技术展更快,遂决心通过展核武器越邻国。
巴西军政府为此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员。1987年,巴西成功提取纯度为2o%的浓缩铀。空军也已在北部亚马逊热带雨林地区建立了一个核试验基地,核试验紧锣密鼓地加紧进行。恰在此关键时刻,1988年巴西文人政府上台,新政府制定新宪法,禁止将民用核计划转为军用,而且规定所有的核活动都要由国会监督。这一举措增加了和平展核计划的合法性,也得到联合国核计划监督官员的认可。但当时巴西民主体制尚未稳固,军人势力依然强大,军方不顾政府的反对,仍试图秘密进行核武试爆。巴西国家核能委员会用了七个月的时间才找到军方部分核设施。在强大的国内外压力下,军方才不得不暂停展核武器计划。6年8月,曾有巴西一著名核科学家披露,巴西军方曾违抗总统命令,差点制造出原子弹。
而除了核武器之外,建造攻击型核潜艇也是巴西海军1979年开始实行的一项计划的一部分。受预算和军事政策等方面的限制,计划进展并不顺利,但历届巴西政府一致认为,这项计划对于国家安全来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因此从未将计划正式撤消过。
对于阿根廷军政府的上台之初,并没有引起巴西政府的重视。毕竟同属南美洲国家,巴西也曾经有过军事独裁的岁月。对于巴西政府的观察家们甚至预言,一个在军人统治之下的阿根廷只会日渐走向孤立和衰弱。对巴西的霸权更不构成威胁。但是在胡安.卡洛斯的领导之下,阿根廷却经历了月兑胎换骨的革新。而对智利压倒性的军事优势,更令巴西感到事情已经无法在自己坐壁上观的地步了。于是巴西一系列的外交和军事措施开始秘密的展开了……。
注1:拉戈斯―1938年3月2日出生于圣地亚哥,16岁入读大学,24岁就拿到了博士学位,曾任智利大学教授、美国北加利福尼亚大学客座教授、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就业计划高级经济顾问。年-6年担任智利总统期间,在坚持政治民主化的同时,继续推进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