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一项周密的行动计划往往是在一次至关重要的会议之上一锤定音的。因此很多历史学家都将直接听命于日本皇室的绝密组织“菊之社”在9年初在南美洲所动的一系列攻势的直接布署人归功于突然造访圣保罗的藤原贞敏子以及她在“笠户”料理店中与“菊之社”南美分部的主要干部的那一次关键性会餐。甚至在很多史学家的著作之中都会以“笠户阴谋”作为叙述“菊之社”和日本政府此后在南美洲一系列秘密行动的序章。
但事实上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此规模浩大、甚至直接牵连到旅居南美洲的数百万人日裔移民的行动是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便展开布署,更不是藤原贞敏子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事实上早在藤原贞敏子抵达巴西之前,“菊之社”南美分部早已秘密对代号为“早云”的南美诸国颠覆计划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筹划和准备了。
“早云?指的是战国时代的北条早云吗?”在日本,所谓“战国时代”的历史无疑是最引人津津乐道的。虽然从严格上来将,日本的战国时代并非是一个正式的历史名词,一般以室町幕府末期的应仁之乱(公元1467年)到德川幕府建立(公元3年)这一百三十余年为其标准。在这段时间之内,日本各地被封建领主所割据,为了利益而彼此征伐不休。在征战之中各地正统的“守护职“威信下滑,原本只是担任辅佐角色的“守护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纷纷崛起,进而称霸一方,开启等级制度森严的日本“下克上”传统的先河。
而出于战争的需要,在战国时代日本与欧洲达国家(当时的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之间的贸易交流也日益频繁,基督教和火枪的引进彻底改变当时日本封闭落后的社?和战争形态,以职业军人替代过往兵农合一的体制。集权独裁的军国政体埋丧了过去的豪族联合。
而在那个混乱的时代,扫平群雄,开创历时余年的幕府政权,最终以75岁高龄逝世的德川家康更以坚韧和等待塑造起了大和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堡垒。忍耐不是怯懦,更不是屈服,只有巨人才知道什么是忍耐,似勾践战败后,甘心当敌人的奴隶,韩信被流氓强迫从裤裆下爬过去,他默然接受,这种缩回拳头式的忍耐,一个人如果不够坚强,就绝对无法忍受。大仲马在他出神入化的巨著《基度山恩仇记》中,最后一句话就是:“等待!”与德川家康的“杜鹃不鸣、待之鸣”可以说有着一曲同功之妙。卑屈的懦夫用它遮羞,坚强的巨人把它作为跳板。日本战国时代,无数豪杰涌现,但即便包括“天下人”丰臣秀吉在内,也只有德川家康深深领悟到坚韧和等待的奥秘。
1867年德川幕府被西方世界英舰队的舰队和维新党人的枪炮所摧毁,不得不还政天皇,战国时代的智慧曾一度被日本人所抛弃,认为日本之所以受到屈辱,都由自战国时代那些大名闭关锁国争权夺利所造成。这种心理状态跟中国在辛亥革命时,人人厌恶清皇朝别无二致。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尊严扫地,过去所有累积下来的光荣和骄傲全为梦寐,日本人才现他们所处的时代,竟跟年前德川家康所处的战国时代―诡诈、斗争、生死间不容,简直没有分别,于是激起再度反省。重新检视起战国时代的智慧。
可以说自战后以来,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正日趋受到当年战国时代的文化背景的影响。而战国时代的许多传统仍在不经意间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因此虽然身为女流,但是藤原贞敏子对日本战国的故事同样耳熟能详。因此在第一次听到“早云”这个代号之前,便自然联想起了日本战国时代初期的一代枭雄―“北条早云”。
日本战国的名将豪杰众多,但其中崛起历程最为传奇的或许莫过于开启战国北条家族百年基业的战国大名―北条早云。经过了“应仁之乱”,日本全面进入了内战频仍的“战国时代”。这一时代的社会特征是“下克上”,即旧有秩序和旧的权威阶层的倾覆。各地百姓和国人(地方的地主)纷纷展开反抗领主,夺取统治权,在封建领主阶级内部,旧有的等级秩序破坏殆尽。大名不把将军放在眼里;家臣又背叛大名,攻杀主家;同族相残,子弑父,弟杀兄,到处是刀光剑影。在争夺领地的生死搏斗中,一些和中央幕府权力无关的地方领主和武士们,依靠实力逐渐成长起来,各自控制一方,取代了幕府任命的旧的守护大名。他们被称为“战国大名”。而北条早云是“战国大名”的先驱。
北条早云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浪人。关于他的出身与前半生的经历,由于缺乏可靠的史料,因此在日本历史学界有着众多种说法,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出身于京都伊势氏。因为他的姐姐是骏河(今静冈县东部)守护大名今川义忠的侧室。因此,他早年曾一度依附今川义忠为食客。
不过英雄不为出处,随着公元1476年北条早云45岁之时,他的姐夫今川义忠受幕府之命,向属于斯波氏的领地远江国扩展势力。在归途中,遭伏击而身亡。今川氏因此而由于继承权问题生内讧。今川氏的家臣们也都想乘机控制领国的统治权,于是纷纷介入今川氏同族之争。由于骏河是室盯幕府通向关东地区的要害之地。因此,今川氏的内讧迅也引起幕府中央的关注。当时关东将军足利政知派出上杉政宪,关东管领上杉定正相继出兵镇压今川氏内乱。在这危机时刻,北条早云通过谈判,巧妙地制止了外部干涉,并说服了今川氏的两派家臣,共同拥立他的外甥今川氏亲继任骏河守护。由于这一功劳,他成了兴国寺城的城主,领有富士下方十二乡。成为了他逐步扩张的起点。
随后北条早云又利用邻近伊豆半岛陷入内乱之际,向外甥今川氏亲借兵三百人,用五百人的兵力趁黑夜渡过黄濑川,急袭崛越。在不到三十天,完全控制了伊豆半岛。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城主,转瞬间成了大片领地的主人,这件事震惊了日本。而当时北条早云已是六十岁的老人。在随后的日子里,北条早云以“四公六民”(即农民只要将收获的四成交给领主,自己则可以留下六成。)的手法收买人心,剪除伊豆的反对势力。
在拥有了巩固的后方之后,北条早云又出兵关东征讨的其他诸侯。由于北条早云熟悉兵法,爱读六韬三略,善于寻找时机,运用灵活的战略和战术,使他最终从一个无名的小城主成长为最早雄踞关东的战国大名。而北条家更是延续着由所制定下的基调,稳步经营,最终先后五代雄踞关东。而“菊之社”南美分部以这个日本著名的历史人物作为在南美诸国颠覆行动的代号,自然是取其以小搏大,以浪人的身份成为一国之主之意。
移民从来都是世界各大国对外扩张最好的“第五纵队”,从历史上犹太人被流放到巴比伦开始,移民群体(主要指居住在国外但与祖国仍然保持联系的群体)就一直存在于世界各地。但近年来,他们不仅有所增加、聚居密度有所提高,其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也更加强大。而随着移民对其根源的兴趣正在日益增加,而且正在更有效地自我组织起来,而其祖国正在改变对移民的看法,并加大接触力度。
这一趋势无疑是五个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而它们都与全球化有关:全球移民的增长、交通与通信技术的变革(正在加快移民与其祖国的互动步伐)、对全球趋同文化的反应、冷战的结束(增加了种族显著性和民族主义,并为侨民创造了新的活动空间)以及各国政府在双重国籍等问题上的政策变化(使得人们可以跨国生活)。而这种趋势最显著的表现无疑就是欧洲地区的中东和非裔移民的躁动以及伊斯兰圣战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泛滥。
而日本移民更曾由于其在全世界空前团结的口碑和不为西方人所能理解的爱国热枕,而一度在二战中受尽迫害。1941年12月7日,随着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众多旅居美国的日本移民家庭被看成是“不忠诚的美国人”。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生后的第二天,时任加州州长卡伯特.奥尔森便宣布,对本州的日裔居民采取“限制措施”:开除所有担任公职的日裔美国人,取消日裔律师和医生的执业资格,日裔渔民被禁止出海。时任加州总检察长的厄尔.沃伦则更在向华盛顿汇报时称:“土生土长的美籍日本人,比日本侨民更加危险。”
1942年2月19日,罗斯福签署了第9o66号行政命令,授权美国6军部长确定国内某些地区为“战区”,并可以对生活在“战区”内的人进行任何必要的限制,甚至可以把它们排斥在“战区”之外。根据这一行政命令,以及一个月后美国国会通过的一项法律,美国西海岸军区司令德维特将军借口日本军队入侵和“颠覆的威胁”,出了一系列命令,先是对西海岸各州所有日裔居民实施“宵禁”,继而把他们从这一地区驱逐出去,要求他们到政府指定的一些集合地集中,然后转迁到远离西海岸的“重新安置中心”。
1942年3月2o日,西海岸日裔居民的大迁徙开始了。一大早,各州的军警和联邦调查局特工就来到日裔居民的家门前,街道上回响着诸如“日本鬼,出来”的喊声,听起来就像纳粹德国士兵叫喊的“犹太人,滚出去”一样令人胆战心惊。每个成年人只允许携带磅(约为68公斤)重的行李,他们的其他资产被“全部充公”,并且没有上诉或者抗议的权利。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次大迁徙中,日裔美国人损失了价值万美元的耕地和设备,价值万美元的农产品,以及接近5亿美元的收入。储蓄,股票以及债券的损失,更是无法计算。
被迁徙的日裔居民近12万人,被集中安置在位于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阿肯色等州的11个拘留营内。这些拘留营位于各州最贫瘠、荒芜的土地上,四周围着铁丝网和望塔,从外观上看,与德国纳粹的集中营并无二致,就连罗斯福总统都把它们称为“集中营”。
在拘留营内,分配给一个6口或7口之家的住房只有3o平方米,房间里没有独立的煤气炉和自来水,数个家庭共用一个洗衣间、一个餐厅和一个厕所。露天的淋浴间也是数个家庭共用的,望塔上的哨兵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淋浴间里洗澡的人。联邦政府规定,拘留营内,每人每天的伙食费为5o美分。尽管糟糕的食物难以下咽,但在每次就餐时间到来之前,人们还是早早地去排队,因为食物经常短缺。
不过令拘留营的哨兵感到疑惑的是,这些被关押的“不忠诚的美国人”,竟然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他们从未试图制造任何混乱;他们每天早上集合,升起星条旗,行升旗礼;明知没有报酬,却热衷于从事为军队制作宣传画等工作;许多人认真地学习美国历史;参加教堂礼拜时经常唱“美丽的亚美利加”……1943年初,当美国6军部长史汀生宣布允许日裔美国人参军去欧洲战场作战,立即就有多人报名,并在拘留营中举行了效忠宣誓。到战争结束时,共有余名日裔美国人在美**队服役,其中不少人在战场上表现得相当出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由日本第二代移民组成的第442战斗团队,他们在意大利和法国作战。该团队功勋卓著,按其建制规模和服役时间来说,是美**事史上获勋最多的军事单位。
不过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过去,随着中国大6打开国门向全世界开始人才和劳务的输出。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带动资金和货物穿越国界自由流动,但冷战之后的全球移民仍在旧的国家框架内,人口流动仍不自由。达国家的一般民众并不愿接受很多移民,他们担心失去自己的工作,因此依附于国境线作为抵抗这种担忧的保证。但是雇主们则完全不理会这种担忧,他们雇用移民来降低成本,也希望移民的力量能减弱国家劳工运动和工作标准。因此尽管许多国家都为有胆量的移民准备了工作机会,中国移民背后的推动力是由于中国快增长的经济展引起的人口结构改变。大约2亿人离开农村到城市找工作。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动引了过度拥挤,社会不安定,给城市工资水平带来压力,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度保持在两位数,还是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给所有农村移民。因此这些人中有雄心的就把离开国门看作更有吸引力的选择。因此或许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移民的影响力那么显眼,自从年代改革开放后,有万中国人离开祖国流落他乡,比万生活在国外的中国人一半还多。
在这样的洪水猛兽面前,数量有限的日本移民显然不再成为了聚光灯下的焦点。当美国政府中许多保守派把中国作为美国主要威胁,时不时就要谴责美籍华人扮演了中国“第五纵队”角色,要求调查美国总统选举时的华裔捐款问题,怀疑华裔在帮助中国政府来左右美国政治之时,已经很少人还记得当年美国政府曾经令西方世界忧心憧憧的日本移民。
诚然当整个欧洲都在忙于处置国内不安分的中东和非洲裔移民之时,日本在世界各地的侨民显得顺从多了。以日本最大的海外移民国家巴西为例,日本移民的犯罪率可以说是世界各国移民之中最少的,日本勤劳、团结的品质更令当地占据主流社会的拉丁裔白人交口称赞。但是很少有人会想到就是这些表面上顺从如羊的日本移民,事实上却包藏着豺狼之心。
成交给“菊之社”东京总部的“早云”计划将日本移民在南美洲的“建国之路”分为三个步骤进行实施:在第一阶段被称之为“蕴藏”,即由“菊之社”全力扶持日本在南美洲的移民社团,扩张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力,并最终在局部地区形成以日本移民为主导的“影子根据地”。而第二阶段则被称为“张网”则是利用“菊之社”的力量,在各“影子根据地”之间建立地下情报、人员和武器资源的交通网络,同时在南美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领域建立秘密的网络,以各种方式网络或扶植忠于“菊之社”的拉丁裔,组建起可以为“菊之社”所用的网络。而第三阶段才是一切的关键,它的名字叫:“有变”。
“这场竞赛已经表明,是资源而不是智慧在主宰了当今世界。”
7年8月,夏日炎炎。但是人类如火一般的**却同样地球上最冷的地区之一的北极同样难以逃月兑成为对峙火线的命运。莫斯科时间8月2日9时28分,停泊在北冰洋洋面的俄罗斯“费奥多罗夫院士”号科考船将“和平-1”号深海潜水器释放入水,潜水器里乘坐的正是俄罗斯著名北极问题专家、国家杜马副主席奇林加罗夫及国家杜马议员格鲁兹杰夫等人,他们从北极点开始下潜。两个小时4o分钟之后,“和平-1”号抵达4261米深的北冰洋洋底。接着,科考队员操纵潜水器将一面高约1米的钛合金制俄罗斯国旗插在了北冰洋洋底。
这无疑是俄罗斯海洋学家和极地工作者次在多米深的北极海底从事科考工作。在随后的莫斯科大张媒体报道之中,世人知道这次科考活动的任务之一就是搜集证据,以证明罗蒙诺索夫海岭等从地质角度上讲是西伯利亚大6架的延伸。虽然此举被俄罗斯政府只是简单称许为一项“十分有趣、可靠而重要的举动”。但是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奇林加罗夫先生自己却明确的宣称:“北极是我们的领土,我们必须表明自己的存在。”
而与此同时,作为美国五大武装力量之一,隶属于美国国土安全部,而非美国国防部的美国海岸警卫队,在7年8月再次出动了驻扎于西雅图的第13海岸巡逻队前往北极海域。随着美军对应急能力需要的与日俱增,美国海岸警卫队的作用更加突显,任务覆盖海军、边防、海监、海事、渔政、海关、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而第13海岸巡逻队正是美国政府所购置的“赫利”号、“北极星”号和“北极海”号3艘重型破冰船的列装单位。而其中于年列装的“赫利”号无疑是美国目前装备最为先进、能量最为强大的破冰船,也是全球技术含量最高、性能最好的极地探索平台。6年8月,“赫利”号便曾远航北极,对美国主张的北冰洋大6架领土进行水下地形测绘。而此次这艘艨艟巨舰再次泛舟冰海,却更多的是为了搭乘着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在内的一众美利坚高官在日益消融的北冰洋上宣示主权。
7年对于北极而言无疑是一个转折性的年份,这一年从奥斯6到北极之门特罗姆瑟,再经斯瓦尔巴德群岛的朗伊尔城,最终会聚于靠近北极点的各国科学站,所有关心这片土地的人们都真切地感受到北极这片冰封之地已经成为各国科学家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热土,同时这里也正迅成为大国利益而彼此争夺的角力场。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度已经达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多种监测结果显示,7年夏天气温最高的几周里,北冰洋冰盖覆盖降至万平方公里,成为历史最低点。这一数字在年前平均为平方公里。这表明从年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度加剧,势头日趋严峻。通过两张图一张摄于8年2月28日,另一张则拍摄于2o年前的同一天的照片明显显示,2o年间北冰洋的冰盖面积缩小了一半以上。而如果这一情况没有得到缓解的话,在数年之内北极的冰盖将可能全部融化。
而在这一年的夏天北冰洋冰盖覆盖面积最小的那几周里,由于冰盖大面积缩小,甚至出现了一条从白令海峡到奥斯6的新航线,较之原有线路缩短了三分之一以上的里程。此后6个月时间里,美国、英国等一些达国家的航运公司迅着手研究利用这短短几周时间开辟新航线,以减少航运成本的可行性。显然一旦航线开通,必然会有公司承揽油运任务,而那些深入北冰洋月复地的大型油轮万一出现事故造成原油泄漏,将给北极地区生态安全造成不可挽回的灾难。即使不出现类似灾难,人类活动过度侵入北极地区也会给那里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预知的恶劣影响。
但是便如“如果海平面上升一米,将使全球地区近8o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1亿人口受到直接影响,而给世界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达到亿美元”的警告一样。环保人士和科研学家的种种未雨绸缪的预测在世人眼中都不过是老生常谈。虽然谁都知道对于大自然的予取予求最终只能是祸及自身。但是一旦谈到实质性的问题之时,一切的解决之道最终只能在**果的利益面前显得举步为艰。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之下,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唯一出路便是就是达国家要率先承担责任,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充分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渐过渡到只把煤、石油当作化工原料而非能源的无碳时代。
一边是子孙后代的千年福祉,一边却是自己目前所适应和享受着的工业时代的便捷生活和煤、石油能源时代的全面繁荣。如何取舍似乎总是一个难题。以至于仅仅是要求限制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注1),最终也成了一纸空文。既然改善的道路是那么痛苦和昂贵,那么何妨堕落下去,“我死之后那管洪水滔天”(注2)竟然是子孙后代的问题那么不如让子孙后代自己去面对。
北极的冰雪融化第一时间令身处北极圈内的那些“穿着冰刀出生的民族”惶恐不已。但是在大国眼中所见唯有利益。北极地区是指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广阔地区,即北纬;以北地区,包括极区北冰洋、边缘6地及岛屿、北极苔原带和泰加林带,总面积为万平方千米,但其中6地只万平方千米。人口多万。
在漫长的岁月里北极在人们的影响之中有厚厚的冰原、漂浮的冰山、刺骨的寒风和连续几个月的黑暗。而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破冰技术和卫星技术的出现,前往北极的难度正在逐渐减小,北极归属争夺日趋激烈。各国政府更关注的不是那些融化的冰山对海洋和气候的影响,而是整个北冰洋自史前时代以来将第一次成为公海,蕴藏在其底层的大量石油和天然气储备也将被开。虽然目前人们仍难以掘北冰洋中隐藏的财富,但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攀升以及供给量的持续下降,主要石油开采商的目光已瞄准北极地区。
北极海域资源丰富。北极地区油气资源的蕴藏量大约占全世界尚未开的油气资源的25%……保守估计,该地区潜在的可采石油储量达亿至亿桶,天然气在5o万亿至8o万亿立方米之间。除了油气资源外,北极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估计占世界煤炭资源总量的9%。此外,北极拥有大量的铜、镍、钚复合矿和金、锡、锰、金刚石、铀以及白金等矿藏,还有丰富的渔业和动植物资源。加拿大已经开始在北极圈内的岛屿上开采钻石,产量将达到世界天然钻石产量的1o%至15%,从而使加拿大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大钻石生产国。
既然能源储备是重要的战略储备。那么即便目前开和利用条件尚未成熟,也不如把北极资源作为自己的“战略储备”。只要能争取到北极的主权,把这里的资源便是自己战略储备,有利于保持未来的战略优势。
北极的“西北航道”早在哥伦布时代便吸引这一代又一代的航海家和探险者。而随着全球变暖导致这些水域的冰盖融化,最终北极雪原将会出现一条穿越北极群岛的有吸引力的重要航线。与通常的巴拿马运河航线相比,走“西北航道”能使北美东海岸与亚洲之间的航程缩短千米。商业运输成本大大降低,是商业利益非常可观的“黄金水道”。届时,巴拿马和苏伊士运河将无用武之地,世界贸易平衡也可能被打破。
北极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现代化的战略核潜艇的下潜时间都在数十天以上,其携带的战略导弹射程可达到千米以上,因此,从北冰洋海域射的导弹可以击中北半球的任何战略目标。极轨卫星的电磁波可以穿透1o米厚的海洋,很容易追踪监视在各大洋中游弋的潜艇。但北冰洋厚达3米的浮冰层可以有效地阻止电磁波的穿透,从而保护潜艇不被卫星现。北冰洋海面的浮冰经常性破裂会产生巨大的噪音,使得船基和6基反潜声纳探测系统的灵敏度大大降低。北极地区电离层的频繁扰动,使得探测核潜艇的远程后向散射雷达的效率也大大降低。上述原因使得北冰洋海域成为核动力潜艇的理想藏身体地。核潜艇可以在这里潜伏、巡逻以及必要时动战略核打击。同时,由于海面的浮冰.在北冰洋海域,核动力攻击型潜艇也必须取代水面舰队执行反潜任务。因此,北冰洋海域早在冷战时代便是美苏两强的必争之地。
早1946年,美国开始在北极地区进行大规模考察;而后随着北约组织的成立,美国更是在从阿拉斯加到冰岛的漫长北极线上建起了弹道导弹预警系统,部署了相当规模的远程相控阵雷达、战略核潜艇、弹道导弹和截击机,并联合加拿大成立了“北美空间防御司令部”。通过一系列实质性的行动,美国在北极周边部署了强大的联合军事力量,为其政治意图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苏联时代无论是红海军的核子海狼还是苏联空军的远程战略轰炸机,都集中于北极地区,一旦战争爆便直捣北美。双方均认定“谁拥有北极,谁就掌握了战略主动”。美**方研究人员甚至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北极扼制”战略,要以绝对的优势“打消”各国对北极和北冰洋的念头,具体包括:加大对北冰洋的战略巡逻力度;加强北冰洋水下力量存在;加强整个美国东海岸“后院”的反潜与防空建设,以防“背后偷袭”;强化与北极有着密切地缘关系的挪威、丹麦、加拿大等国的关系,希望能结成新的“北极利益同盟”,共同防范“新威胁”。
巨大的利益令一向以温和著称的加拿大、挪威及丹麦等国家也相继宣称对邻近的北极地区拥有主权,也在摩拳擦掌随时准备出击。虽然表面这几个国家一致反对俄罗斯对罗蒙诺索夫海岭相关地区的领土主张,它们内部也是斗争激烈。加拿大和丹麦早就曾因一个叫作汉斯的北冰洋小岛生过纠葛。北冰洋的被称为“挪威走廊”的航线,而它的起点正是汉斯岛。而且,该岛还有丰富的金刚石资源。加拿大和丹麦这两个北约国家围绕汉斯岛的主权归属产生的争端已经持续了2o多年。3年6月,丹麦军舰突然造访了汉斯岛,并且在该岛插上了丹麦国旗,单方面宣布汉斯岛属于本国。而加拿大苦于没有破冰船,只能提出口头抗议而坐视该小岛落入他人囊中。争执还曾引诸如插国旗、搞军事演习等主权宣示行动。尽管两国目前并没有交火的危险,全球变暖使汉斯岛附近海域成为新的海上交通要道,无疑更坚定了两国要争夺该岛的决心。
丹麦一直以来是争夺北极的“先知先觉者”之一。丹麦政府希望能够证明,北极地区是格陵兰岛的自然延伸,由此推出北极下方及周围海床都属于丹麦。5年丹麦海军派出“瓦迪伦”号护卫舰驶进加拿大和格陵兰岛海上边界有争议的海峡。此外,丹麦还派出精锐的“天狼星”巡逻队,对格陵兰岛东北海岸完成了一次冒险巡逻。同年,科研大臣桑德宣称有了一项最新的地理现:北极与丹麦所属的格陵兰岛是由一条绵延公里长的水下山脉――莱蒙索夫海岭连接着的。而早在4年1o月初,桑德就已宣布,只要科学家能证明北极点所在的海底山脉是丹属格陵兰岛的自然延展海脊,丹麦将“拥有开那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权利”。因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海国家可以将其海岸线外海里(约公里)的范围划为大6架,并在此范围内行使主权。桑德兴奋地表示:“这是一个机会,可以让北极为丹麦所有,这能让我们得到石油和天然气。”
而此举令加拿大极为恼火。上世纪5o年代后期,加拿大就先宣布对北极地区拥有主权。然而国际法庭判称,如果其他国家在年内不对此提出异议,北极才能成为加拿大的领土。因此,加科学家正在积极准备相关材料以反击丹麦对北极的主权要求。为了强化本国在北极圈地区的军事存在,加拿大军队还在北极圈内展开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海、6、空联合军事演习。今年7月9日,加拿大总理哈珀宣布,为维护该国“西北通道”的“主权”,将向该水域派遣6-8艘巡逻艇,不仅要强化在北极的军事存在,还要在那里修建一座深水港。加拿大甚至打算修建一条通向北冰洋的永久性道路。
当这种对抗愈演愈烈之际,期盼和平人们将目光投向了法律。毕竟曾经的南极争端也为此刻北极的纷扰提供了法律范本。从8年英国宣布对包括南极半岛在内的扇形地块及其水域拥有主权开始,其后,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智利、阿根廷、挪威先后对南极提出领土主权要求,这些国家所要求的主权大多存在重合,以至于国家间矛盾重重。在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有12个国家先后派出了上万名科学家,踏上南极洲,开展了空前规模的南极考察。以此为契机,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出面倡议,于1958年1o月召开12国南极会议,着手缔结一项《南极条约》。1959年1o月,12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了有关南极问题的正式会议。12月1日,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挪威、比利时、日本、阿根廷、智利和南非等12个国家签署了《南极条约》。经各国政府批准后,该条约于1961年6月23日起正式生效。该条约的规定适用于南纬6o度以南地区,其主旨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南极应永远只用于和平目的,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保证科学的考察自由和为此进行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采取一切军事性质的措施,冻结各国对南极的领土要求。
但国际资源争夺的舞台之上法律最终再一次让位给了枪炮。在一片唇枪舌剑背后最后还是**果的军事对比,7年4月15日,俄罗斯制造的第一艘“北风之神”级核潜艇下水并在靠近北极地区部署。同年6月,俄罗斯地质学家宣布,经过考察,包括北极点在内的万平方公里的北冰洋地区也属于俄罗斯的大6架。紧接着,俄罗斯宣布恢复中断15年的远程战略轰炸机例行战斗值班飞行,飞行区域包括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黑海海域及北极地区。8月14日包括图-95型远程战略轰炸机、图―22型音战略轰炸机及空中加油机等约3o架俄军战机参加了在北极地区的军事演习。
俄罗斯的军演拉开北极争夺战序幕。多年来美国不甘落后,一直在为争夺北极权益积极准备。由于美国至今未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不可能对北极提出任何主权要求,为此,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7年1o月31日举行会议,并以17票赞成、四票反对的表决通过一项议案,建议参议院同意美国加入“海洋宪法”。同年11月1日,美国海岸警卫队一架c-气象观测机从阿拉斯加州的最北端起飞,前往北极点,沿途进行考察。据报道,海岸警卫队所展开的地形勘探工作,是在为北极军事基地的建设做准备。
一年之后的8年5月底,美国在阿拉斯加举行的代号为“北方边陲-8”的诸兵种大规模联合演习。各兵种及海岸警卫队和国民警卫队的近名军人、多架飞机(包括最新型F-战斗机、B-52战略轰炸机、空中加油机和侦察机)、战舰和辅助舰参加了为期12天的演习。
而那些善良的人们所并不知道的是就在他们引经据典的搬出《南极条约》来之时,已经有人将这纸文书撕成了破布。7年1o月16日,英国外交部宣布,英国准备向联合国提交对南极地区部分海床拥有主权的动议,这可能会使英国拥有南极南大洋沿岸英里(约公里)海域内海床所有权,并享有在这一区域开采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权利。
英国跟南极有着“不解之缘”,早在1772年,英国的探险家库克驾船环南极航行,拉开了南极探险的序幕。而该国对于南极主权的争夺更是一直没有中断过。虽然《南极条约》的订立终止了英国及其他国家独霸南极的计划。但是该条约只是规定“冻结各国对南极地区的领土要求和禁止提出新的领土要求”。
于是精明的英国人立即抓住了这一条约的漏洞―这一“冻结”原则,是指既不承认、也不否定现有的主权要求。而有关不准对南极洲提出新的领土主权要求的原则显然有利于1959年之前已提出主权要求的“既得利益”国家。此外,《南极条约》只是暂时冻结了各国的领土主权要求,附属于领土的诸如大6架等方面的权利则没有界定。”
南极大6面积巨大,但是由于冰盖厚达数千米、自然环境恶劣,导致到目前为止人类对南极到底蕴含多少资源知之甚少。但就目前科考人员已掌握的资料,在南极蕴含着铜、铁、铅、锌、金、银、锡等数十种矿产、矿床近千余处、大规模油气田数百处。一些地质学家声称,南极蕴藏世界最大的铁矿,其储量初步估算可供全世界开利用年。此外,南极还有着世界最大的煤田。估计储量过亿吨。
随着地球资源的日益缺乏,地球上最后的净土―寒冷的南北两极渐渐成为很多国家争夺的焦点。面对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的威胁,两极地区冰层融化,竟令人类最终开和瓜分两极自然资源的想法已经变为可能。对于未来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而对于现在惆怅已毫无意义。在你挣我夺的“圈地运动”之中,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有的只是权谋和实力。
那个世界上人口最多,资源需求最为迫切的国度……你准备好了吗?
―――――――――――――――――――――――――――――――――
注1:《京都议定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1997年12月条约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间开放签字,条约于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5年9月,一共有156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占全球排放量的61%)[3],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没有签署该条约。而美国政府的态度也是基于大多数公众的观点。
许多美国人一向对全球变暖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表示质疑,他们认为京都议定书是一个险恶的计划,它或者会延缓世界的工业化民主进程,或者会把财富以“全球社会主义”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
注2:我死之后那管洪水滔天―此语一般认为出自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但最近偶然翻书现,这句话背后大有玄机。这句话的法文原文是“è,é”(英文:),但它的意思是“我死之后,将会洪水滔天”,与众所周知的“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有很大的不同。同时我还查到另一个法文原文版本──“è,é”(英文:),它的意思是“我们死后,将会洪水滔天”。这个版本也很流行,甚至也很权威,但其中也有蹊跷,“我们”是谁?
再查,现这句话其实也不是路易十五所说,而是他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对他说的。阅读了关于他们两个人的种种史传,觉得这句话更像是一个长篇故事的开头,是两个关系亲密的人之间的私语,整个故事的氛围,惶恐而哀惋。而第一个能昂“我们死后,将会洪水滔天”偷换为“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人,一定是一个社会运动的策划天才和鼓动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