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圣上明断,拘拿燕王。”兵部尚书齐泰奏道。
朱允文眉头紧锁,眼望丹陛下班列的朝臣,道:“众位卿家,如何看待此事?”
左都御史出列奏道:“此信真伪令人怀疑,以此为证,恐招致冤情,还请皇上明查。”
“此信笔迹已经鉴定,确是临川侯所书。”太常卿黄子澄出列奏道。
“纵是陈宣礼所书,信中王爷也不能断定就是燕王。”
齐泰道:“陈远山当年在燕王帐下听令,陈家历来跟燕王有往来。据杭州锦衣卫都指挥使报告,多次现燕王府僧人道珩出入听月山庄,这些都证明陈宣礼暗中与燕王有勾结。”
黄子澄道:“挖掘黑宫宝藏,历时数年,前后劳力近千人,如此浩大工程,没有燕王暗中指使,以陈宣礼区区一个侯爷身份,能俏无声息地办到吗?”
“但单凭一封书信就拘拿顾命亲王,恐难服天下。”
齐泰怒道:“若有真凭实据,一个‘反’可定夺身家性命,何况白纸黑字!燕王叵测之心,昭然若揭,如何不能拘拿?”
左都御使不敢再争,缄口退回朝列。
黄子澄奏道:“下臣肯齐尚书所言,燕王多行不法情事,其顾命郡内,朝令不行,为官为民只知有燕王而不知朝廷天威,今有此明证,请皇上下令拘拿燕王,交宗人府处置,以肃朝纲。”
朱允文叹口气,道:“李卿家,有否进言?”
曹国公李景隆面上犹豫一下,出列道:“滋事体大,燕王拥兵百万,坐镇北疆,遽然拘拿,恐天下大乱,以微臣之见,可以着锦衣卫先行拘拿陈宣礼,查证此事,然后定夺。”
朱允文默然半晌,道:“朕本欣赏临川侯才干,统领民众抗御倭寇,替朝廷分忧,没想为此大逆之事。就以李卿家所言,缉拿陈宣礼,交大理寺查办。”
黄子澄奏道:“皇上,陈宣礼罗织麾下的山林草莽,多为帮派徒众,历来目无法纪,好勇斗狠,今行此大逆反事,正合一并肃清。”
文渊阁学士方孝儒出列奏道:“现今江浙百姓街谈巷议,传诵的俱是这般草莽英雄抗倭的事迹。以兹案的体大,陈宣礼行此大逆反事,怎敢容手下人知悉。以卑臣所见,此案尚未明了,钩连牵缠,搅的天下汹汹,与朝政有碍。所以待大理寺查清此案,再行定夺不迟。”
朱允文点头道:“方师傅所言合朕意。江湖中人虽卤莽,很多人还是有血性的,不能一概而论。”
黄子澄欲言又止,齐泰大声道:“皇上,为作乱的燕王应该马上拘拿。”
朱允文眼望着丹陛下喃喃道:“我看还是不要拘拿吧……方师傅,你看如何处置?”他这句话问向方孝儒。
方孝儒沉吟道:“陛下若是一时难定,以卑臣之见不若暂罢黜燕王兵权,使其无能为乱,待此案查明,再行处置。”
朱允文点点头,长舒口气,半晌道:“燕王……劳碌征战多年,伤病困扰,不宜担当军务,诏削其兵权,以北平布政使张丙,都指挥使谢贵、张信分掌。诸位卿家,如此可否?”
齐泰尚要进言,黄子澄拉了拉他朝服,使个眼色。
齐泰见朱允文以手支额,面上颇有疲倦神色,只好忍下。
“皇上,臣有本启奏。”
户部侍郎出列道:“太祖开国以来,海疆驻兵防倭,江浙赋独重,支撑军国大事,今匆匆三十余载,亩田纳租已过两斗,民不堪其重,臣恐常此以往,尽毁江浙膏腴良田,驱民外逃,坏我海疆,请圣上定夺减赋事宜。”
“亩田全国均数几何?”
“回皇上,鱼鳞图册所载,田分五等,然者全国均数,亩田纳租不愈一斗。”
“那就……诏悉与减免,亩毋愈一斗。众位卿家,尚有无本奏?”
满殿文武默然,一声“散朝!”众大臣高呼“万岁”中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