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星楼出事了!”
随着远处的一声惊呼,这河边的护卫忙放下眼前的事,奔了过去。
见他们都走了,柳如冰松口气,迅泅到桥底下,将头冒出来深深地透口气。她知道,她已经绝对回不去了,眼下只能继续潜游。
她小心翼翼地游到两河相连处,钻过一条黑暗狭长的通道,就现那金水河的两岸都是光溜溜的青石壁。她游到对岸,瞅着一队巡逻的护卫走远了些,忙从怀里掏出一只缠着线的飞爪,使劲一扔,便抛到河岸的栏杆上,试了试,还算结实,她毫不犹豫,便利索地攀了上去。
上岸后,往河中回望一眼,河很宽,岸很高,她不由得庆幸自己前世热爱运动,不仅是游泳健将,还练过攀岩。她乘着夜色迅掩进一团黑暗中……
但愿从此天高任鸟飞。
*---*---*---*---*---*---*---*---*---*---*---*
柳府中,柳夫人坐在床头看着昏迷过去的柳如玉,叹口气,将床帏放下。
“那个小孩在哪里?带他来见我。”
……
第二日清晨,柳夫人整理好桌头的文案,便让瑞香去准备车驾。
“夫人,听说您一宿没睡,还要去吗?”石竹看夫人两眼通红,不免关切一番。
“我看起来很憔悴吗?”柳夫人抚着自己的脸问。
“是。”
柳夫人笑道,“那就好。”便在瑞香的扶持下款步登上了牛车。
石竹不解地盯着她看,直到确认她的精神是正常的,他才轻扬皮鞭,缓缓而去。
到了水月庵,进入院中,白石甬路,两边皆是苍松翠柏,月台上设着古铜鼎彝等器,香火正盛。走过两进才是正殿,前面悬一块青石匾额,写道,“镜花水月”。两边一副对联,写道是:俯仰沧桑大地风云天外起,依稀城郭故乡烟雨梦中来。里边灯烛辉煌,香烟缭绕,锦幛绣幕,一尊塑着金身的卧佛,法相端庄。
她来得早,进来的香客寥寥,只有几个小尼姑拿着扫帚清扫石阶。侧殿中传来吟诵经文的声音,是十几个姑子做早课。
瑞香上前找到一个姑子问询,“小师傅,我家夫人想见见逸尘师太,不知如何能见?”
那姑子道:“施主,逸尘师叔只见有缘人。你若是有缘人,她自然主动出来见您。若不是,施主不必强求。阿弥陀佛。”
柳夫人见她要走,忙喊住她,从袖笼中取出一串念珠来,“小师傅,您看一看这个,这是逸尘师太她昨夜里送我的,还说这是有缘物,既然是有缘物,所持的人自然是有缘人。麻烦您给通报一下。”说着她将那串珠子塞进她手里。
那姑子见了那串珠子,也不再说什么,双手合十,便转身朝里间走了。
等了好一会儿,那姑子才回来,将珠子还给她,“这位女施主,逸尘师叔今日有客,不便接纳。”
“那,我明日再来。”
那姑子才又道,“不必,师叔说了,有缘人相见自然是在有缘日。不可强求。”
“小师傅,我家夫人确有急事,她一夜未睡,一清早便赶来,还望小师傅给求个情。”
那姑子却只是微笑着摇摇头。
“罢了,我们便在这里等着师太。总能等到的。”柳夫人不甘示弱地笑着,一盘腿便在蒲团上坐下,闭目养神起来。
*---*---*---*---*---*---*---*---*---*---*---*
在正殿不远处的禅房里,一男一女正在激烈地讨论着。
“老太婆,你也太狠心了,自己女儿在外面,你也不出去见一面。”国师对着逸尘师太说道。
“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许叫我老太婆!”逸尘忿忿道。
“说多少遍,你也是老太婆!”国师眯着眼笑道,“穿越前二十岁,穿越过来又活了将近五十年,虽然外貌看起来三十多岁,但是内里却是不折不扣的七十岁!不是老太婆是什么?!”
“你还敢说我!你外表十五岁,你穿越前到底多少岁?!”逸尘针锋相对,她想其实这只是个无关紧要的问题,自己纵然活了再大,面对今日的窘境,还是忍不住想要逃避。
国师眨着媚眼,“如果告诉你,那我不白活了?这就和上网聊天一样,在电脑屏幕前,你看到的永远是个虚幻的影子。我们的过去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现在。”
“一堆废话!”逸尘道。
“老太婆,你今天叫我来不是为了教训我的吧?我们只是合作关系!”国师沉脸道,“我现在心情不好,我的实验室被个小混蛋给弄坏了!别惹我火!”
“有这种事?!”逸尘看他的样子,便知道是真的了,“好,长话短说。此次宫变我们侥幸胜利了,但是很多事情还是没有根本的变化。而且我总觉得丽妃她靠不住。”
“废话!一个人到了那个位置,谁还会愿意任人摆布?”国师道,“我们不是早就预见到了吗?”
“不是,她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靠不住。”逸尘叹口气,“才将她扶上那位子没几天,她就开始想算计我。所以,你我必须时刻小心提防着些,麻木不得。”
“老太婆,放心吧,我留的后手比你多。”国师一本正经地笑着。
这时,忽然一阵阴风吹来,桌上的笔架、砚台都随着桌子抖动了几下,窗子出“吱吱”的响声,几缕细沙从屋顶落下。
逸尘习惯性地往桌子下面钻进去。
国师忙拍拍她,让她起来道,“老太婆,我早就预测过了,你这破庙还是震不倒的。”
*---*---*---*---*---*---*---*---*---*---*---*
后世《乐民国文帝本纪》载
文治元年八月初,京城、郡国十二皆地震,南郡尤甚,地坼裂,涌水,井溢,坏败城郭?民室屋,伤害人物。秭归山高四百丈,崩填溪,杀百余人。北县地表八十余洞,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顿,县易处,更筑城郭。
佛家言:民安土者也,将大动,行大震。
京都易传曰:天崩地裂者,帝暴毙,新帝立,女权兴,臣下分离,不肯相从也。
果然,是年,西屏郡举兵谋反,从者甚重,国之大难也。
**纪念5.12国殇日。默哀……
特意查了古代关于地震的文献,有人员伤亡的并不多。史官更喜欢将地震和朝政联系在一起评论,将地震视为上天的示警。今日这一节一半是为了纪念,一半也确是情节所需。谢谢诸位亲亲多多支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