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赵
本书写作力求主线分明、故事紧凑、时间脉络清晰,为了让读者读得顺畅,本书作者坚决反对把连贯性的汉朝历史写成碎片。
(市面上的几本汉朝作品都把精彩的汉朝史弄成了惨不忍睹的杂碎,既无时间脉络,又无故事主线,只有几句轻浮的戏虐。)
要让读者读得顺畅,就一定要写得顺畅,所以,本作者的写作方针是:杜绝“卡带”,谨慎“倒带”。
但是当彭城大溃败后,楚汉战争进入了令人血脉喷张的拉锯状态,**迭出,精彩不断。
在这一拉锯战中,刘邦始终站在了最重要的第一战场,而且站在了战场的第一线(我反复研读汉史,不得不承认,我们在传统上可能过分高抬了韩信,而贬低了刘邦的军事才华)。
所以,在军事战场上,刘邦与项羽“面对面”的对决绝对是最为震撼的,即便是大叔的逃跑,也逃得那么精彩绝伦。
另一方面,韩信毕竟是刘邦麾下的第一战神,他独自领衔了另外一个战场。第二战场固然没有第一战场那么美仑美奂,但也绝对值得我们反复品读。
所以,本章要罕见地进行大角度的“画面切换”,甚至要让时间进行“倒流”。(看来,在画面切换中,“倒带”还是难免的)
让我们把时间在退回到汉三年(公元前2o5年)1o月。
那时,汉王刘邦在经历了彭城大溃败之后开始重拾山河。
他派遣韩信和张耳带兵东进,向北攻打赵国和代国。(《汉书-韩信传》则说是韩信同学活捉魏豹后主动请缨)
那时的赵王是赵歇,代王是陈余。
赵国远比代国要辽阔,但代王陈余远比赵王赵歇要犀利。我们小时候参加考试,老师总会谆谆教导我们,说先易后难,先把容易的摆平了,再去干那难的,就能考出更高分。
陈余在哪里驻防,哪里就更难啃。所以,陈余不在哪里,那就得先捶击哪里。
代王陈余正在赵国辅助赵王歇,代地的最高指挥官只是陈余的相国夏说。
没有陈余的代地就是鱼腩中的鱼腩,没得说,那就先打代地了。
没有陈余的代地果然不堪一击,韩信和张耳很快就活捉了代相夏说。
代地被收入了汉国的囊中。
这时的荥阳正被楚军围困,刘邦派人前来调走了韩信的精锐部队,开赴第一战场抗拒楚军。
尽管精锐部队被尽数征荥阳前线,但无所畏惧的韩信依然准备持续进攻。
下一个攻伐的目标当然就是陈余驻防的赵国。
陈余是一条很大的鱼。
但他绝不是鱼腩,而是鱼刺,弄不好就要扎破你的喉咙。
纵使是一根犀利的鱼刺,韩信也准备要咽下它,因为韩信的喉咙很深,深不可测。
韩信和张耳率领数万汉军,东进井泾关,准备在那里破击赵国。
陈余听说汉军即将来犯,就集结重兵扼守井泾口,号称二十万(那就肯定没有二十万)。
该怎样对付杀气腾腾的汉军呢?
陈余手下的一个牛人站了出来。
他就是广野君李左车。
李左车,赵国人,他的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赵国将领李牧。
虎爷无犬孙,所以,李广车先生也不是等闲之辈。
李广车同学站出来给陈余同学贡献奇谋,他说:
“我听说韩信刚刚渡过西河,俘获了魏豹,然后进攻代地,活捉了夏说,又以张耳为辅助,这是乘胜追击的军队,进攻的锋芒不可阻挡。然而他们也有致命的漏洞,远道而来,粮草拮据,士兵面有饥色,而且井泾关道路狭窄,不能通过并行的两辆战车,骑兵不能并排前行,大军绵延数百里,粮草必定落在后方。希望大将军您让我领精兵三万,从小路上去拦截他们的车马粮草,您只要深挖战壕、高筑营垒,拒不迎战,他们向前不能交战,向后不能退却,我率奇兵切断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野外抢不到任何粮食,不到十天,韩信和张尔的级必能送到您的帐前。”
这的确是一个奇谋,遗憾的是陈余并没有采纳。
陈余说:
“兵法上说,兵力过敌人十倍,就可以包围,兵力过敌人一倍,就可以交战。韩信军队号称几万,其实不过数千,远道而来精疲力尽,面对这样的敌人还要退避,以后遇到更强大的敌人,我们该怎样抗拒呢?诸侯们就会认为我们是谁都可以欺凌的鱼肉,随时前来进行攻击。”
他没有采纳李广车的奇谋。
不论是《史记》,还是《汉书》,都据此嘲笑陈余是个迂腐的儒生,不屑使用阴谋诡计。
我认为事实未必如此。
从最后的战果看,你可能会认为陈余很迂腐,可是从战前来看,陈余的话没有任何破绽。
一句话,李左车出的是奇谋,但陈余说的话也不是谬误。
那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呢?
不为别的,就为陈余遭遇到的不是别人,而是韩信。
当遭遇到韩信这样的战神的时候,一切常理都将产生变异。
陈余并非迂腐不肯使用诡计,而是他认为不使用诡计,就足以击败韩信。如果他能料到不采纳李左车的计谋就一定要完败,那他还会那样“固执”吗?
不是他的迂腐,而是他的自负。
致命的自负!
要知道这位仁兄从出道以来就一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陈胜举旗后,他帮助草头王武臣连续攻克了n多座的城池,最后收复了一个完整的赵国。项羽分封后,他又凭借一支临时拼凑的杂牌军攻克了幅员辽阔的常山国(现在的赵国),赶跑了常山王张耳。
张耳算是能打的,轻松赶跑了张耳的人,当能就更难打了。
此外,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忽略一个隐藏的事实,我现了它。当你了解到这点后,你不会对陈余拒绝李左车有任何的讶异。
因为汉军中有一个诱惑陈余主动出击的“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