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二十多天的赶班加点,四眼井的炼钢平炉建设已经接近尾声。
这些日子以来,陈规和李立功不时来工地查看工程进展,然后赶回兵器监秘密制造已经定型的燧火枪。燧火枪的制造依然处于秘密进行当中,由于涉密人员严格限定在那么十几个人范围之内,造枪的进度不是很快,但是,也生产出了那么二百多条了。张越先望着这些崭新的划时代兵器,心中充满了激动之情。陈规和李立功当然是更加的高兴,但是,他们依然期盼着炼钢平炉的早日建造完成,以便生产出优质精钢,制造出威力更大的火炮出来!
靖康元年六月二十七日(壬戌),有史以来第一座炼钢平炉在大宋境内杭州府余杭县四眼井村建成并点火。自此,钢铁生产进入了工业化规模试验生产阶段,大宋王朝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钢铁工业雏形。
同一日,大宋河北、河东两路宣抚使李刚兵京师,开始了大宋王朝第二次援救太原的军事行动。
已经被罢免河东宣抚使官职的种师道前去送行。望着迤俪而去的大宋禁军,种师道仰天长叹:兵可忧矣!!!
种师道为什么会断言李刚此去必败呢?当然有很多理由支持种帅的预言了。
而李刚在之前接到任命敕书时,在大殿之上对宋皇钦宗所说的一句话,恰好道出了其对战事的预测:“臣书生,实不知兵,在围城中,不得已为陛下料理兵事。今使为大帅,恐误国事。”
早在斡离不围困京师兵退以后,身为朝廷重要臣辅的李刚(尚书右丞、知枢密院事)自知责任重大,经过仔细的反思,向朝廷上表,奏备边御敌之事,大致内容如下:
其一,唐之藩镇,所以拱卫京师,虽累有变故,卒赖其力而。且及其弊也,有尾大不掉之患,祖宗鉴之,销藩镇之权、罢世袭之制,施於承平边备封锁。事则可在今日则手足不足以捍头目为今日之计,莫若太原、真定、中山、河间建为藩镇,择帅付之,许之世袭,收租赋以养其将士,习战陈相为辱啮以捍金人,可无深入之患。
其二,河北保甲凡五十馀万,河东保甲凡二十馀万,比年以来不复阅习,又经燕山、云中之役,调科率、逃亡流移,散为盗贼。今所存者仅及一半,宜遣使团结训练,各令置器甲,官为收掌,用印给之,蠲免租赋,以偿其直。
其三,自祖宗以来,养马於监牧,择陕西、河东、河北美水草高敞之地处之,凡三十六所比年废罢殆尽,更为给地牧马,民间杂养以充数,官吏具文以塞责,而马无有善者。又驱之燕山,悉为敌人所得。今诸军缺马者大半,宜复祖宗监牧之制,权时之宜,括天下马量给其直,则不旬月间数万之马可具也。
其四,河北溏泺东抵海,西抵广信安肃,深不可涉,浅不可行舟,所以限隔骑,恃为险固。而比年以来,淤淀乾涸不复,开官司利於稻田,往往泄去积水提防弛坏,又自安肃广信以抵西,山地形下低处可益增广,其高仰处即开乾濠及陷马坑之类,宜专遣使以督治之。
其五,河北河东州县城池类为颓圯湮塞,宜遍修治。而近京四辅诸郡畿邑皆须筑城,创置楼橹之属,使官吏兵民有所恃而安。
其六,河北河东州县为敌马残破蹂践去处,宜优免租税以赈恤之。往年方(方腊)贼扰浙东犹免三年,今三镇之民为朝廷固守,安可不议,所以大慰其心者。
其七,河北河东诸州最以储峙籴买粮草为急务,宜复祖宗加抬粮草钞法,一切以见缗走商贾而实,塞下使缘边诸郡积蓄丰衍,则敌不敢动矣。
其八,陕西解盐无煮煎之劳,而给边费足民食其利不赀,自行东南盐法而解盐地分益,狭西边益贫,愿复祖宗旧制以慰关陕民心。
第一条话说的很明确,就是要给前线主帅以自由调度便宜行事的权力,以便前线作战的主帅能够根据战场形势作出正确判断,适时出击,而不是听从后方的遥控指挥,捆手捆脚,无所适从。但是,李刚忘记了一点,那就是,恢复藩镇是朝廷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而他在奏事表中公然建议朝廷把太原、真定、中山、河间建为藩镇,允许主帅职位世袭,并有囊括一州的财权,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朝廷里,尤其是宋皇钦宗,已经被外敌金军的强猛势力吓破了胆,如果在太原、真定、中山、河间建立藩镇,就等同于在大宋内部又扶植起了几处内患,内外患交加,还要不要皇帝活命啊!!!
因此,当宋皇钦宗看了李刚的奏事表中第一条目的时候,立刻惊出一身冷汗,把纸卷抛到地上,半天没有说话。如果在平时,钦宗早就降旨罢免李刚了,但在那时,朝廷实在选不出主管枢密院的人选了,因此,宋皇钦宗强压怒火,没有作,但李刚的备边御敌八事表章,也就不可能被朝廷所采纳了。
李刚在此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他不应该把建立藩镇的事情放在奏表的第一条款上,如果他把这一条放在后面,其他一些对于关系大宋王朝安危的几条就有可能为钦宗所采纳,但是,天不保佑大宋,宋皇钦宗对此置之不理,于是,那些急需在几个月内完成的事情,终于没有去做,才有了后来亡国的奇耻大辱。
其实,如果李刚在四月份局势稍稍稳定的时候,坚持自己的饬武备、修边防策略,积极向宋皇钦宗解释说明执行此策略的迫切性与必要性,更联络吴敏、许翰、徐处仁等主战大臣,共同向皇帝进言,陈说其中的厉害,凭钦宗的见识,不会不采纳其建议的。可惜。自从钦宗把他的备边八事奏章留中不用以后,李刚再也没有坚持自己的主张,而是任凭那些随声附和皇帝的权臣们专心清除老皇帝在朝中的势力,大肆进行“秋后算帐”,不懂得先安定人心,整军备战,而是把徽宗皇帝的旧臣如蔡京、童贯、赵良嗣、蔡攸、侏湎等人,追遥罪责,徐徐罢官,甚至诛杀。
而李刚面对朝中的混乱局面,不思对策,甚至纵容放任,并乐中于担当少皇帝与老皇帝中间的矛盾调停人,向新皇帝邀功买好,简直糊涂之极,因此遭到朝中另伙主和派如耿南仲、唐恪之流的极端嫉妒与仇视,导致后来领兵援救太原期间处处遭到掣肘,举步唯艰,终于败绩。
身为同知枢密院事的许翰在私下里偷偷对李刚说出了宋皇钦宗之所以要派遣他去指挥解围太原军事行动的原由:“公知所以遣行之意乎?此非为边事,欲缘此以去公,则都人无辞耳。公不起,上怒且不测,奈何?”
言外之意就是朝廷里主张议和的那些人不喜欢看到李刚坚持对金强硬,想要趁此机会让他离开朝廷,那么,其他人等没了李刚做主战派的领,就不敢在朝廷坚持对金采取强硬政策了。话里话外,皇帝依然对金采取议和的策略的,那些人,如耿南仲、唐恪之辈,只不过是秉承了皇帝的意思才坚持主张让李刚为救援太原军的主帅的。至于他能不能打赢这个仗,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事情已经那么明了了,李刚前去,还能够打赢这个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