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董事长三十八年消极怠工,每天歌舞升平,花天酒地,不干一点正事。然而,大明帝国不是一条小船,由于惯**的作用,在很长的时间里朝廷这个国家机器并没有停止下来,也没有瘫痪。然而随着时间的流失,大明朝渐渐露出败像,像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一天不如一天了。
其实,万历皇帝并不是没有雄心壮志,他也想做秦皇汉武,更想做成吉思汗,在青春年少时,曾以朱元璋老爷爷为榜样,要把祖宗留下的基业扬光大。他的怠工,实在报复,默默的向那些
可恶的文官们战斗,他要以这种形式表达他极度的不满,你们这些文官不是爱管闲事吗?你们不是劳动模范吗?你们不是群起而攻之吗?我不上朝,让你们见不到我,看你们怎么办?
万历想三王并立,你们不同意,迫于压力,只好打消让常洵代替常洛,无奈的将常洵配到河南做他的福王去了,让他唯一喜欢的女人郁郁寡欢。身心上受到极大的打击,再也没有工作的**,他誓以后决不让官员找到他了。
虽然国家机器照常运行,高官们还在辛勤的工作,慢慢的朝廷的中层官员,那些部长、副部长们要想升官就很难了,吏部(组织部)报上去的任命名单,皇帝根本就不说行不行。官员们渐渐的无法执行皇帝的旨意,实在无法忍受了,已辞职来要挟,万历皇帝也置之不理,既不批准,又不说挽留,让大臣们哭笑不得,无所适从。吏部不能容忍这种情况的生,启奏皇帝捉拿逃走的官员,收押问罪,万历也置之不理,不做任何表达。你们看着办!
有官员质问,我们的万历皇帝直气壮,说他是在遵守道家的无为而治,何罪之有。
一场闹剧开始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官员的自然减员不可避免。吏部在派遣或提拔干部,不是按工作的好坏,干得再好也没有用,因为决定升迁是以抽签来决定,所以只能等待命运的垂青,天上掉馅饼。最后吏部报到皇帝哪里,皇帝也不管,最多有小太监用朱笔胡乱批一下就算定下了。
时间长了,文官们心里的怨气越来越重。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得到的回报是做出成绩没人表扬,出现错误也不会受到表扬,最可恨的多少年得不到升迁。他们也心灰意冷,再也不提忠心二字了。
也许是上行下效吧?反正大臣们失去了信心,像一场瘟疫,席卷了整个朝廷。没有人在傻乎乎的卖命,在那样做就是傻蛋,因为无论如何也不会得到回报的。
正像老人们说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瘟疫流行的时节竟然还有一些官员,立志要改变这一现状,一定要力挽狂澜,有点舍我其谁的感觉。历史上称他们为东林党人,在万历的最后几年中颇为盛行。他们从小熟读《四书》和朱熹的注释,确认一个有教养的君子决无消极退让和放弃职责的可能,需要的是自强不息的奋斗。他们大都在吏部和都察院供职,对那些消极怠工的官员实施了大刀阔斧的辞退。对官场的风气好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由于没有皇帝的支持,先天**营养不良,没有圣旨这个坚强的靠山,给他们带来的必然是强烈的放抗,在官员引起震荡。尽管他们的努力没有成功,毕竟是一种尝试,政治的官员毕竟做过努力,努力过后,他们就可以正视大明帝国的衰败,因为他们已经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