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园 第七章 高山流水

作者 : 洪波

潜艇学院培养的是潜艇军官,所以不招收女学员。但是,在学院的通讯连、卫生队和电教中心,还是有一些女兵。王楚楚在电教中心工作,和很多好学上进的战士一样,有空她也会去课堂旁听。她今年24岁,还有一年就服役期满退伍了。

学员没进教室前,旁听的人是不能进的。王楚楚喜欢倚在外走廊的栏杆上,看学员们列队向教学楼走来。她可以从众多队列中一眼认出林东海区队。因为他们的队列太显眼了。他们总是精神抖擞、从容稳健,步调一致,口号震天。带队的林东海一脸威严,好像是个将军;队列中每个人都目不斜视,完全是眼中无人的样子。不像其它队列,似乎是在匆忙赶路。

队列在楼前停下。成单列进入楼中。林东海此时会摘下白手套,拿在右手中向左手心轻轻敲打。他从不会环顾四周,更不会仰视楼上那些人,包括那些令人瞩目的女兵们。

学员就坐后,教员会走进来。林东海从座位上起来,跑步到讲台侧面,面对全体学员,大声下达口令:“全体起立!稍息,立正。”然后一个标准的转身,向高高站在讲台上的教员敬礼:“报告教员同志,学员到齐,请授课。”

此时,站在最后排的王楚楚经常都会忍不住左右晃动,努力从人群缝隙中观看这一场景。

真是赏心悦目呀!

因为没有女同学的缘故吧,课间,几个旁听的女兵以稀为贵,成了学员们热聊的目标。

王楚楚知道,几个月前,这些人还是高中生。现在,穿上军装也掩盖不了他们一脸的稚气。可那个林东海有些不同,他似乎天生就具有军人气质,挺难得。

让她对林东海刮目相看的是,有一次,她无意间现,在高等数学的课堂上,林东海竟捧着一本厚厚的《全唐诗》在看。

“喂,看什么书呢?”这还是王楚楚第一次主动和学员讲话。

正沉浸在书中的林东海慢慢抬起头,看着这个美丽的女兵,她皮肤白皙,两眼明亮。

“我不姓喂。”

“那你姓什么?”

“我姓保。”

“哦?不会是叫保密吧?”

“正是在下。”

王楚楚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没想到这个林东海,小小年纪还满幽默的。

两人相互自我介绍后,聊了起来。

接下来几天,他们一直在课间休息的时候聚在一起交谈。话题也是多方面的,但更多的还是诗词歌赋。两人都惊喜地现,对方不仅是书读得多,更重要的是,两人对文学的感觉是那么一致。

于是,课间那十分钟就远远满足不了他们对交谈的渴望了。

武汉三镇不乏名胜古迹。位于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有个古琴台,又名伯牙台,是为纪念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而修建的。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音乐大师俞伯牙路经汉阳江口,夜泊江岸。当晚雨过天晴,明月高悬,树丛摇曳,空气清新。伯牙抚琴抒怀,弹奏名曲《高山流水》,引来樵夫钟子期。子期听罢,情不自尽地赞道:“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巧遇知音,非常高兴。两人在船舱内把酒欢歌,相谈到天明。又相约半年后在此相会。第二年,子期不幸病逝。伯牙痛失知音,悲痛欲绝。在子期墓前,重弹《高山流水》旧曲,竟不成音。长歌当哭,吟诗一:“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遂将七弦琴摔碎。

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摔琴谢知音”的传说故事。

王楚楚家在武汉,对古琴台并不陌生。认识林东海不久,她就很想带他来这里看看。今天,这个愿望实现了。

林东海以前看过《三言两拍》,对“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非常熟悉,也深深被感动。没想到还真的来到了故事生的地方,令他激动不已。古琴台背靠月湖,与龟山遥对,山水相连。琴台内建有曲廊、琴堂,堂前庭院中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便是象征伯牙弹琴的琴台。

两人伫立于此,久久不说话。

白云高远,鸿雁翱翔,四下非常宁静。

两个人的心拉近了。

一阵清风吹过,掀起了林东海水兵帽后的飘带。王楚楚很自然地帮他把飘带摆好,又随手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道:“怎么样,不白来吧?”

“嗯。这里真的太好了。让人的心境那么平和。”

王楚楚笑眯眯地看着他:“还有呢?”

“还有就是,就是我也有找到知音的感觉。”

“这就对了。人海茫茫,你我算是知音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苜蓿园最新章节 | 苜蓿园全文阅读 | 苜蓿园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