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是横空出世,林东海调任装备部综合计划助理,令机关很多人感到惊诧。有人猜测是利用老乡关系。前任朱助理就是部长的江苏老乡,林东海和部长的夫人是辽宁老乡。
这种猜测不是没有道理。在部队,特别是边远地区的部队,老乡观念是很重的。同样是远离家乡,同为戍边的军人,比普通战友又多了一层亲情。‘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种老乡观念在部队从来就没有被明令禁止过,只要不把这种关系搞得庸俗化、实用化,大可不必限制。
一般是按省来划分老乡,如果这个省的兵太多,也会以地区、县市来划分。唯有东北三省的人特殊,他们是按东北地区来划分。辽宁、吉林、黑龙江的人统称为东北老乡,不用再细分省市县。也是口音太相近了,也是约定俗成,特别是在遥远的海南,东三省的兵加一起可能还不如外省一个县的兵多。这就更显得老乡的可贵。东北老乡遇到一起那是格外的亲。
林东海进机关工作后,社交圈子扩大了,66续续结实了很多东北老乡。其中有个人就是宣传处的副处长朱红兵。朱副处长讲一口标准的北京话,但他却是土生土长的沈阳人,而且,说起来,以前住的地方离林东海家还很近。只是他在北京工作多年,口音全改了。见到他时,林东海立即想起了邹婕,当年他们在露天电影场同台演出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但他没好意思马上就问。
朱红兵一直从事军队文艺工作,本人看上去更像一个演员。他长得高大魁梧、仪表堂堂,浓眉大眼,说话声音洪亮又十分动听。他是典型的东北汉子性格,说话直来直去,却不乏睿智聪明。看到又有个东北老乡调到机关,还是沈阳的,还是装备部的综合计划助理,他十分高兴。拉着林东海的手,把他的想问的、能问的事都问了个够,不外乎以前的学习、工作经历,在新岗位上适应不适应;还有就是个人的孩子、家庭,以及沈阳的往事。
林东海非常欣赏他豪爽的个性,这才是真正的东北人。林东海常常觉得自己在这一点上很欠缺,有点缺少东北人的血性。看到这位老兄这样不外道,林东海就放心大胆地问起他和邹婕的事。这一问,还把这个朱红兵给造了一愣。
“邹婕?哪个邹婕呀?”
“全基地都知道的,你的女朋友。那年你们在电影场合唱望星空来的。”
林东海觉得自己的提醒真是多余。他怎么可能不知道邹婕呢?是故意装糊涂吧。
“啊,我想起来了,这都是哪百年的事了。是有那么回事,一起唱过歌。”
“她不是你的女朋友?”
“一起唱个歌就成了女朋友,那我的女朋友不得用卡车装啊。你不知道,我们演出的时候,经常会为了营造现场气氛,弄出个故事情节出来。”
林东海长叹了一口气。原来不只是文学作品玩虚构呀!
“哎,你记性挺好的呀。我都忘记是哪年的事了。”
“1984年。那时我还在潜艇支队。”
“啊,我想起来了。”朱红兵拍拍脑袋:“对,我记得她跟我说过,她有个熟人在咱们潜艇支队,原来就是你呀。你小子行啊,怎么会和大明星认识的?”
林东海觉得现在再说这些事有些多余。但话到此处,又不能一点都不说。他就大概讲了一下和邹婕认识、交往的经历,凡是能让人联想到男女朋友关系的线索,他一个字都没提。
“听说她出国了。”朱红兵说了这么一句。
林东海一点都没放在心上。
这天晚上下班前,通讯员送来两封来信。一封是肖云写来的,林东海十分高兴;另一封的地址落款是南京,林东海大吃一惊。
他还是先拆开了俞月的来信。拆信前,他的直感是:她怀孕了!
可翻来覆去看了几遍,没有那回事。甚至从信中也看不出任何能反映出彼此亲密关系的字眼。只是让他帮着在海南找个工作。
他迷惑不解。
再拆开肖云的信,越看越欢喜,她就要带着儿子回海南了,而且妈妈也要来帮着带孩子。
下班的脚步总是轻盈的。更不用说心中还藏着喜讯。林东海差点就像孩童一样蹦蹦跳跳起来。
下楼梯时,差点不小心就撞到部长身上。
“小林啊,机关干部了,不能再这么冒冒失失的。”
部长对这个新来的助理大体上是满意的,这还是他第一次批评林东海,听口气,也不像是批评。
林东海很窘迫,他想不出更好的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轻佻,只好说:“我妈,还有我老婆孩子要回来了。”
“哦,好事呀。你可以再跳两下。”
林东海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如果需要用车去海口接,你就调我的车去。”部长说完,不等林东海回答,自己就先走了。
林东海怀疑自己有没有听错。去海口接,用部长的车,这怎么可能。
回到家,他换好打球的衣服,准备先去运动再回来吃饭。这时,他又想起俞月的来信。他还是有些不放心,就再次打开来看。
可看来看去,还是那些内容。他点上一棵香烟,就着打火机把来信连同信封一起点燃了。到了火快烧到手的时候,他才把纸灰丢进废纸篓。
他走出房间,锁上房门,下楼去了。
在楼下,他心思挺沉重,就没有立即跑远,而是随意仰头向楼上看了一眼。
这一看不要紧,只见一股浓烟正从自己房间门窗的缝隙中串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