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二马路有个酒水饮料批市场,在做进口啤酒销售时,林东海没少跑那里。有一家宏达批部,是两兄弟开的,当时,不但把沈阳库存的啤酒全部吃下,林东海还介绍他们去了广州,把公司剩余的啤酒成车皮回了沈阳,当然,都是大幅度降价处理的。
老大袁力宏,二十四五岁的年纪,却已经是非常老道的生意人了。袁力达是老三,十###岁,初中毕业就和哥哥一起闯荡商海,也是个聪明机灵的小伙子。林东海对他们哥俩印象深刻,不仅是因为做成了一笔大买卖,更主要的,他是从这两个年轻人的身上看到了生意人的精明强干。
热闹的市场里,宏达的牌子还在,不过门面却扩大了几倍。店面也整洁了不少。
老大不在,袁力达正在和客人砍价。林东海装模作样,喊着要买一瓶饮料。
“林大哥,你怎么来了?”
“口渴了,专门从广州飞过来买你家饮料。够朋友吧?”
“林大哥真会开玩笑。饮料随便喝,要不,来点啤酒?”
“啤酒饮料免费,飞机票给报销不?”
“那可报不起。”
“力宏呢?”
“力宏这两天结婚,没过来。怎么,有生意上门?”
“没生意就不能来看看你们?”林东海边说,边四处观望着。突然,他现一边还堆放着那个品牌的德国啤酒。连忙走了过去。
“你又从那进的货呀?”
“还是你那批,没卖完呢。”
“什么?这都多长时间了,早过了保质期了。”
“林哥,别。”袁力达连忙摆手,不让林东海再说下去。
等屋里的客人走光,袁力达从箱子里抽出一罐啤酒,递给林东海。
“林哥,你尝尝。”
“我可不敢喝,别中毒了。”
袁力达又从箱子中模出一罐,扯开拉环,一仰脖就喝了一大口。“好酒呀。”
林东海疑惑地也打开手中的酒,浅浅喝了一口,还真的没变味。再看看罐底的生产日期,分明写着1999年2月出厂,这就奇怪了。
“出厂期改了?”
袁力达笑着不说话。
“这改的也太像真的了。你们也真敢干?”
“活人还能让尿憋死?只要酒没问题就行呗。反过来说,要是酒真变质了,保质期内我们也不敢卖,那不是砸自己的牌子吗。你还别说,这德国汽车好,啤酒也真是好。说是一年保质期,这都两年多了,还就是不变味。”
林东海不禁摇摇头。既是感叹德国的造酒技术,更是佩服这兄弟俩的胆识。
再看看包装箱上的标价,初步测算一下,单单这批酒,这俩兄弟差不多就能赚上个十万、二十万。
沈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沈阳的钱没腰,挣不到是熊包。”
看别人赚钱真是很容易,无论是徐克明,还是袁家兄弟,似乎都不费什么力气,也不用动什么脑筋,更不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只要在市场上撑起一个门面,就有财源滚滚而来。
离开宏达时,袁力达非要送给两箱饮料,还让小工给搬到了路口。林东海只好打个出租车回家,会沈阳这么久了,很少会花钱打车,当然,也没成箱买过饮料,尽管粟粟很喜欢喝可乐、雪碧。
生活消费水平下来了,不赚钱是不行的。
可以肯定,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都像林东海一样想赚钱。可除了赚钱,似乎也就没什么更多的追求了,这让林东海感到自己真的很堕落。这种堕落可是自找的,离开了部队,国防不需要你了,海军不需要你了,只有家庭需要你。需要你提供相对好一些的物质生活条件。靠什么?一个字:钱。
那些大大小小的老板们,嘴里嚷嚷着‘大丈夫不赚有数的钱’,还让不让人活了?上班挣的那几个钱只够维持个基本生活吧。就算再多,也是有数的,不算大丈夫所为。林东海也真的不敢以大丈夫自居,连老婆的收入都不能比。这几天,肖云也开始为工资比海南低太多牢骚,突然间,一家人在经济上陷入了窘境。更糟的是,看不到任何解月兑的希望。
三十六岁,身强力壮,大学毕业,中###员,退役军官,林东海同志每天要挤公交车上班,单位里无事可做,好不容易有点事,大家又都抢着做,只为了保住几百元月薪。
林东海真的厌倦了。
远在厦门的郝宏听说林东海转业了,打来电话,说是准备开一家外贸公司。他力邀林东海到厦门去,这让林东海看到了一线希望。可是,好不容易回到沈阳,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难道又要开始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吗?再说,去了以后,能保证就可以闯出一片天地吗?沈阳的工作怎么办?
一向处事果断的林东海拿不定主意了。
和肖云商量,她倒是赞同他去。理由也很简单,厦门是经济特区,有更多的展空间,城市环境也好,将来弄好了,完全可以在那边安家。
“难道要再次背井离乡?”
“不然怎么办?再说了,沈阳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吗?趁年轻,再去闯闯吧。”
肖云的态度给林东海很大的鼓励。他也有些跃跃欲试了。可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太冒险。
他给邵波打电话讲了这件事,想听听他的意见。邵波坚决支持他去。他说,沈阳是老工业城市,计划经济的影响最大,远不如南方经济活跃。
“不过,去归去,还是要事先讲好条件。”
“都是同学,怎么好开口讲条件?”
“当然要讲清楚了,既然是一起创业开公司,大家就要谈好股份,亲兄弟明算账,免得以后留下问题。”
“这个我实在做不到,感觉不是很合适。我想做为同学,他也不会亏待我。”
“那就走一步看一步,到时再说吧。”
林东海去意已定,但是,他并没有明确答复郝宏。
他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