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孀 第151章:权衡利和弊,南北始议和

作者 : 韩咏明

端等十一名革命党牺牲的第八天,即阳历月辛年十一月十三日,革命军的各省代表,欢聚南京,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宣誓就职,并向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其实,武汉起义的时候,孙中山先生正流亡美国。他之所以流亡美国是因为年在日本与其它爱团体合并成立了同盟会之后,一直大力宣传“驱逐满鞑,光复中华”的革命思想,并且,深受国内爱国志的支持和响应,并且,接连不断的起义生。清政府惊恐之余,便派遣驻日公使,与日本当局交涉;而日本当局迫于清政府的压力,便在给孙中山无一万五千元请他离开日本。

孙中山接到一万五千元的第三天,拿着钱离开了日本。因为此事并未经同盟会内部商议,孙中山离开了日本之后,在同盟会内部引起了很多在争议。而孙中山离开日本之后,在几位革命党的支持下,又在南洋成立了同盟会,并与日本的同盟会遥向呼应,继续指挥国内的革命志士,动武装起义。

可是,每一次起义,都需要巨额经费的,所以,离开日本的孙中山先生,因为得到了日本当局给的一万五千元,和刘青霞资助的六十多万两银子,他便于c7年和o8年之中,在国内起了数起武装起义。年至11年的武汉起义成功之前,因为起义经费的极度匮乏,孙中山先生的大部份时间都在旅途上他游走奔波于各国华侨、留学生和外国政府之间,筹集起义经费,然而,所筹集的经费却仍为有限。

所以说,武汉起义的时候,孙中山先生并不知道他在国内的事业,已有武汉革命军来完成了。当他在报纸上看到武汉起义成功地消息,很感意处,忍不住月兑口而出说:“革命多年,流血伤亡不计其数,皆未成事,真到,武昌竟成功于意外之中”

孙中山在美国报纸上得知,国内自武汉起义成功之后,各省份纷纷响应,已经有数省宣布革命,月兑离大清政。中欣喜若狂。随即在海外华和美国的同情之间筹集了一部份资金,于辛亥年阳历的12月中旬,踏上回国的行程。

上海的民众听说孙中山生抵泸的消息,上海民众便纷纷赶往码头,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地,士农国商,皆打着五色国旗,把码头给拥挤的水泄不通。当孙中山先生乘坐的轮船,驶进上海码头,当孙中山先走出船舱地那一刻起,码头上鞭炮齐鸣,军乐奏起,欢迎孙中山的民众们便手举五色旗,振臂高呼:“孙中山万岁!共和国万岁……

孙中山看到此大规模的热烈场面,不由得热泪盈眶,欣慰之余,他忍不住想大放悲声,但他终于克制住了自己地激动,没有当着众民众和革命代表的面哭出声来。于是,忍着的他便频频冲拥挤的挥手致意,高声回应着民众地欢呼:“民众们万岁!共和国万岁……”

孙中山回不时地回应着,声音仍忍不住哽咽。他之所以如此激动,是因为他的这一生,几乎都是逃亡在外,为了推翻满清,他奔波游走于华侨、留学生和外国政府之间,而今天,他的奔波和游走,终于有了胜利的收获。再加上海民众的热烈欢呼,和同盟会领导及革命代表的热情倍至,怎么不让他这个在外流亡多年地爱国赤子因为激动而热泪盈眶呢!声音哽咽呢!

孙中山回到上海的天晚上,在为孙中山洗尘地公宴上,同盟会领导人黄兴提出,让孙中山先生主持革命大局,成立临时政府,并决定召开会议,选举临时大决统。

黄兴地提议。得到了所有革命人士:热烈响应。

辛亥年地阳历1在临大总统地选举会上。十八省份地革命代表。孙中山先以16票地支持。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原湖北革命军都督黎元洪。任南京临时副总统。

12月28日地选举通过之后。孙中山便于阳历月1日。阴历辛年十一月十三日。宣誓就职。并向世人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历制。以中华民国纪年。公历称为民国元年。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颁布了很多有利于民众地条例:各省官厅焚毁刑具。废止刑讯;取消清朝律令中地各数“贱民”条令;保护华;禁止买卖人口;废除主奴身份;禁止赌博、缠足、吸食鸦片等。并在条例中。鼓励兴民众办工厂。振兴农垦;提昌普及教育……

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孙中山接任临时大总统之后。本想大展宏图。创建一个协合地大民国。可令他想不到地时。难以逾越地第一件大事。就是财政吃紧。

可是,做为革命军的南京政府,无论是部署繁重而艰巨的北伐任,还是维持百废待兴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日常工作,样样都需要经费,而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却一贫如洗。

尽管在名义上,响应革命政府的多达十多个省份,可是,南京临时政府却得不到各省都督的财政支持。

各省之所以不在财政上支持南京政府,是因为孙中山这个大总统,他只有革命声势,却没有革命实力,没有坚固的军事基础。而响应革命的多个省份,除了武汉等地的少数新军之外,大多数省份都是清府旧官僚的顺风使舵。所以,基这些原因,下面的各省份还不能做到对孙中山总统的言听计从。

无可奈何的孙中山,尽管一再致电各省:贤达有为的都督、司令及百有司,请将应缴款项从完数……

尽管孙中山先生致电各省,

促各省所应交的款项,可是,应却寥几。

面对财政的如此匮乏,南京政府便面向社会行军需公债,虽以多方努力和地动,却收获甚微,与实际所需数目,相差甚远。尽管孙中山先生通过美州洪门筹响局获得了一百多万元老派筹款,仍不过是杯水车薪。

南京政府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大力向西方列强举借外债。而西方列强在对待孙中山为总统地南京政府,和袁世凯统领朝野的北方清政府,以表示“中立”为借口,拒绝孙中山的举借外债。

在筹款之无路的山穷水尽之时,革命党人通过牵线,以汉冶萍公司由中、日合办为条件,指望从日本借款一千五百万元,以求燃眉之急。但立即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引起全国民众及官商的普遍反对,不仅借款未成,还给以袁世凯为的北方政府以卖国口实。

在财政一贫如洗的情况下,孙中山先生为了打击袁世凯地猖狂气焰,便亲自率领革命军北上与世凯交战,由黄兴为参谋条,兵分六路出击。在1月中旬,孙中山率领的革军大败袁世凯的清军。

面对孙中山率地革命军的大获全胜,打着“中立”旗号的外国列强,却在暗中支持袁世凯。为了帮助袁世凯,在军事上德、日等国家地军舰,趾高气扬地驶进长江,向革命军炫耀着自己的军事武力。同时,在外交上,这些外国列强,拒不承认南京政府,在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极度吃紧时,他们拒绝将海关税收等款项交给南京临时政府,致使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军费极度匮乏。

外国列强之所以如此帮袁世凯,是因为他们一致认为,革命会威胁他们地在华利益,而只有中国和平稳定了,他们的利益才可以得到保证。而能使中国稳的这个人,只有袁世凯;而只有袁世凯主持中国的大局,他们各国在中国的利益,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所以,武汉起义一暴,他们便向清政府施加压力,逼迫清政府重新启用袁世凯。同时,各国公使团还纷纷截留中国海关地全国税收,防止落下革命党之手。

可是,现在清府已经启用袁世凯了,而南方的革命军地并无平息,并且,还又诞生了一个南京政府,这对于列国列强来说,战争越延长,他们的在华利益,便受到地损失越大。所以,这些外国列强,很希望中国能有一位强权有力地代表人物,出主持大局,而这位强权有力、能主持中国大局的人,他们认为非袁世凯莫属。

既然外国列强迫切希望袁世凯持中国地大局,那么,他们也就越希革命军与袁世凯合平解决双方的战争。

英国外交大臣葛垒公开对外说:“我们对袁世凯怀有极友好的感情和尊重。我们能希望出现一个政府,有充足的力量可以无所偏倚地对待各国,并能维持国内秩序以及革命后展对华贸易的有利条件。这样的政府将获得我们所能给予的一切外交援助……”

就在西方列强在军事和外交上对京政府施加压力的同时,俄、日两国又屯兵东北,虎视眈眈,拭目以待,集结待命。

外国列强不但在军事和交上,对南京政府施加压力。同时,又扬言说:中国之大局,非袁世凯莫属。

而南京政府的一些旧官僚也趁机向孙中山进言:革命军与袁世凯再打,也是中国人打中国人,这样,只等让全天下的劳苦民众陷入更深的水深火热之中,而让外强坐收渔利……。

一时,议和的呼声铺天盖地,议和的浪潮是一浪高过一浪,军政要员谈议和,官员谈议和,商贾谈议和,学生谈议和,民众谈议和,连街巷里的小孩童也唱起了议和歌:“北项城,南孙文,两军交战伤军民;妻无夫,子无父,白老人丧子哭;快议和,快议和,南北一统大共和……”

面对财政的吃紧,面对民心的恐慌,面对军费的匮乏,面对军心的不稳。面对列强在军事和外交上的施压,面对列强的扬言,面对内部人的进劝,面对从大街上传来的儿歌,孙中山动摇,他也想到了自己孙中山在离开美国回国之前,也曾兴致勃勃地前往伦敦,请求英国政府继续支持中国革命,但英方给他们答复是: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所有外国人都将支持袁世凯出任总统。

怎么办?即使没有财政吃紧,仅仅外国列强这一关,南京临时政府也跨逾不过去呀!何况现在,是内外交困。

面对才刚刚成立地南京临时政府,面对革命军用生命换来的革命成果,面对才刚刚就任一个多月的总统职位,孙中山却陷入了山穷山尽、无路、寸步难行、内外交困的艰难境地。

孙中山先生衡量利弊,如果一定硬打下去的话,南方军未能胜,未必是袁世凯的对手。因为袁世凯是戎武出身,能征善战,以练兵著名,熟懂军事。而且,袁世凯手下的亲信,个个威猛无比,多是沙场能征善战地骁勇之将才,如:徐世昌、王世珍,冯国、陈光远、王占元、张怀芝、雷震春、田中玉、6建章、段芝贵、曹、吴佩、段瑞、徐树铮、张作霖、唐继尧、6荣廷、张勋、赵秉钧、张宗昌、张敬、孙传芳等,这些猛将都是他袁世凯的左膀臂……。

孙中山想到这这里,不禁伤感。自己原来只是一个从医,经过多年的在外流亡,现在也只是一个名义上地总统,手里一没有革命实力,二没有雄厚的部队。并且,自己从未带兵打过仗。而同盟会的革命党,除了武汉地革命军,也多是些文商之人。假如与袁世凯一拼到底,那最终的胜利,有可能是袁世凯,而不是革命军,如果这样的话,

军岂不白白做了牺牲品了吗,那武汉起义还有什么义八个省份的宣布月兑离清朝而独立,又有什么意义,岂不都作了牺牲品了吗!况且,革命军无论在装备上,或是士兵素质上,皆无法与清朝主力北洋军相抗衡;再说了,各省地革命势力纷纷推出自己的领导,并以被推出的领导为核心,现在全国的革命势力根本就没有集中在自己手里,像一驾的马车,向四面八方撕扯,力量用不到一个方向……

孙中山想到这里,决定与袁世凯议和。可一有这个想法,他的内心深处,立时腾升起一股势不可挡地屈侮。这种屈侮,有来自内心深处的不甘心,有来自对袁世凯地憎恨,更有来自把革命成果恭手相让给袁世凯的舍不得。可是,不走议和这条路,又实在无有出路。再说了,自己没回国之前,南北之间,也有议和地迹象。可是,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南京政府想与袁世凯议和,可怎么与他袁世凯议和呢?像袁世凯这样地人,在大清既有权力,又有实力。而既有权力又有实力的人,身边自然不缺金银。除非把民国这个大总统让给他做。再说了,袁世凯也是汉人,只要推翻满清王朝,由汉人来驾驭大中国,谁做这个总统,不都一样吗!况且,他袁世凯即懂布兵打仗,又懂用人之道,在清政府的朝野主持大局多年,做总统更有经验……。

内外交困的孙中山考虑再三,决定与袁世凯议和,决定承让袁世凯做大总统,条件是让他停止对抗南军,驱逐满清退位。

决定之后,孙中山立即付之行动,连夜召开了南京临时政府会议,将与袁世凯议和的事情,正式拿到了桌面上。让孙中山没有想到的时,一旦将与袁世凯议和的事情拿到会议桌上,与会代表皆纷纷响应:

“如今,袁项城占尽优势,不但拥有威猛如虎的北洋军,还被各国驻华公支持拥戴。

如果他能同意:退清满,此乃共和之。试想一下,我们革命军多年来呼吁革命,流热血抛头颅,目的不就推翻满清吗?现在,袁项城如果能逼退清满,我们还有什么不同意呢!这可是求之不得的大快人心之事呀……”

“如果我们真的与袁世凯量,只不过是兵荒马乱,即使我们革命军偶尔胜了一仗,也不知有多少革命军的人头落地呢!有多少家庭留下孤儿寡母和年迈的老人;况且,就这样较量下去,我们革命军也未必能胜……”

“天意难违,我也应该顺应潮流,我们革命军的口号就是驱逐鞑虏,光复中华。现在,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到这一步,真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只是在名义,是我们向北方曲服,而实际上,则是我们的胜利……”

“我可是已与北洋军较量过了,其力强盛,训练有素,可不是我们革命军所能及的。我个人自参加革命以来,早将生死置之度外,死不足惜,但不能眼看着共和大计落空,如果我们就这样死抗着,计较一个总统的位置,那他袁世凯就会死保清廷,与我们革命军死抗到底,到时候,两败俱伤,受益的却是满清政府……”

“这权衡利弊,看起来,和乃是唯一的共和之路,这样,我革命军即有了”

……

天地之间,阴阳组合也。放眼看历史,何朝代都是正反两方;放眼看人世,皆好人坏人之混杂。所以,在这个会议之上,有支持与袁世凯议和的,就有反对与袁世凯议和的:

“袁世凯乃口是心非之人,,就是因为他的告密,才有维新六君子被斩……”

“宁可玉碎,不可瓦全,他袁世凯算什么,就这样轻而易举的窃取了我们革命军的成果……”

“就怕他袁世凯是面上赞成议和,背地里对我们革命军下黑手,借以将我们革命军斩尽杀绝……”

“如果万不得已,非走议和这条道路,我们也要有制约他袁世凯的办法,这样,我们才不至于一败涂地,否则的话,到时候后悔莫及……”

“是的,万事皆给自己留条后路,我们不能太轻信他袁世凯了。那人,真是老奸老奸巨滑,连圆滑的大潮朝都被他玩于鼓掌之中,更何况我们这些真诚之志干呢……”

……

本来,孙中山对于与袁世凯议和,还心存愧疚革命,还心存悲伤,还心存屈辱,经过与会代表如此辩解,他心中的屈侮,便不那么强烈了。议和归议和,只是议和,但决不能示弱。再说了,他自己也是考虑再三,才决定与袁世凯议和的。所以,对于反对与袁世凯的议和的一方所提出的“就是与袁世凯议和,也要有制约他的条例”这一项,很赞成。心里也立即有了制约袁世凯的办法,并与各与会代表讲了出来。

与会代表听了孙中山讲出来的这些制约袁世凯的办法,皆表示同意。

于是,有了制约袁世凯任总统之后的办法,会议结束之后,孙中山便给袁世凯写了一封诚恳而又洋溢的信:举国上下,呼吁议和之声不绝入耳;袁公如若能清除,光恢中华,孙文荐袁公为中华民国之总统……

副总统黎元洪,本来就与袁世凯的关系甚好,当然也不甘示弱,在会议结之后,也写信给袁世凯:以项城之威望,果能归来乎,与吾徒共扶大义,将见四百兆之人,皆皈心于项城,将来大功告成,民国之选举总统时,公固不难从容猎取也;汉族之华盛顿,惟阁下之是望;如果项城不将满清捣毁,即便和了,公有何威望猎取总统之位……

黄兴也给袁世凯写信:望公以拿破伦、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伦、华盛顿之事功。直捣满清黄龙,灭此朝食……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遗孀最新章节 | 遗孀全文阅读 | 遗孀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