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故事 第十六集 异乡拾荒

作者 : 吴勇

在潜江县城,许多人都知道这一家拾荒的祖孙3人。

他们每天都穿行在县城的大街小巷,一个7o多岁的老汉拉着一辆破旧的平板车,老伴儿跟在后面帮着推车,车上堆放着破烂儿,破烂儿上坐着一个的小女孩这是他们的小孙女。

这祖孙三人正是本书第一部“祖孙血泪”里曾经记述过的两位七旬老人带着一个十岁的孙女,步行二十八天,行程一千余里,一路要饭前往监狱探望服刑儿子的故事的主人公。

那么,这祖孙三人为什么要远离家乡,来到离白湖监狱不远的县城拾荒呢?

※※※

自从去年他们来探监,监狱民警又送回这祖孙三人之后,虽然监狱民警走访了乡里的干部,给予了他们适当的照顾。怎奈老两口还是十分思念狱中的儿子。

不久,他们就得知,儿子马平终日以泪洗面,一想起年迈的父母和凄苦的女儿,他就不能原谅自己。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悲观,消极,甚至对生活丧失信心。

后来,马平患上了虹膜炎,眼睛几近失明,精神世界几乎走到崩溃的边缘。

针对马平的思想变化和遇到的实际困难,指导员一边与其谈心,稳定其思想情绪,一边将他的病情和家庭状况向清河监区张副教导员作了汇报。

在监狱警官的关爱下,在医务人员的精心医治下,马平的眼睛终于恢复了光明。但心灵的创伤短时间内却难以愈合。

得知儿子的近况后,马老汉夫妇焦急万分,马上请人代写书信进行规劝。信中写道:

“孩子,只因为我儿还活着,父母才没有倒下。虽然你出了事,儿媳也走了,但任何时候,父母都不会抛弃你,相信我儿有了这次沉痛的教训,一定会成熟。全家人都盼着你早点回来,你可要坚持住……”

父母一边写信规劝儿子,一边思考今后该怎么办。

马老汉不愿意看到儿子因此而一蹶不振。他们希望儿子能尽快从生活的阴影中走出来,希望儿子能早日回到他们身边,因为儿子是他们今后的希望。

老伴说:“我们去监狱附近打工,守在儿子身边,这样就可以常去看他了。”

马老汉说:“行,我们就是讨饭,也要陪伴儿子到出狱。”

※※※

冒着凛冽的寒风,7o多岁的老夫妇背着行囊,拉着马平只有6岁的小女儿出现在离白湖监狱不远的潜江县县城火车站广场上。

在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的潜江县县城,今后该如何生计呢?

马老汉夫妇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忧愁。很少出门的老伴流泪了。

而马老汉此时显得异常镇静,古铜色的脸上刻画出刚毅:“孩子他妈,我们得先找个落脚的地方。”

祖孙3人就在县城的大街小巷来回奔走,想找一个无人居住的破房子暂时住下来。可是一直找到天黑也没有找到容身的地方。

幼小的孙女哭着说:“女乃女乃,我饿了,我饿了。”

马老汉夫妇这才想起来他们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

老伴流着泪说:“乖孙女,女乃女乃给你买烧饼。”老伴买来几个烧饼,祖孙三人坐在地上吃了起来。

这一晚,他们睡在了街上。夜里,寒风一阵阵袭来,老伴紧紧地搂住孙女。

祖孙3人风餐露宿3天后,终于在县城一个好心人在县城一个建筑工地上打工的老乡的帮助下,找到了一间四面透风的铁皮小房安顿下来。

这位老乡3o岁左右,身躯高大,面目和蔼,在马老汉看来像一株挺拔的松树。马老汉问老乡:“你看我们能在哪里打工吗?”

老乡告诉他:“你们年龄大了,打工不合适,你们平时可以捡破烂,收收废品,再干些运煤球的活儿,一个月也能挣四五百元。”

马老汉听后很高兴,向老乡千恩万谢。

※※※

第二天,马老汉就在老乡的帮助下,找到一份帮人送煤球的活。

送完煤球,他又和老伴儿带着孙女上街捡破烂、收废品。

捡破烂的活儿又苦又脏又累。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没有经验,又缺乏固定的废品来源,他们只得走街串巷,扒垃圾堆。

每天,两个白老人带着幼小的孙女,手持荒篓走街串巷往垃圾堆里钻。

冬天天气寒冷,雪花飘飘,他们扒开垃圾堆上厚厚的积雪,然后再捡能卖钱的东西。老两口的双手都冻得开口了。

为了攒钱探望儿子,一日三餐,老两口只花二元钱买几个馒头,就一口自来水就行了,他们连一口热汤都舍不得喝,只是给孙女买一碗面条吃。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吃好东西,小孙女也嚷嚷着要吃。

听到孩子那渴求的声音,看到小孙女因营养不良而瘦弱的身躯,老两口的心都快碎了。

孩子的要求并不过分,可没有钱呀!

这么幼小的孩子,还处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年龄,可由于她不争气的父亲,却要跟着爷爷女乃女乃背井离乡,食不果月复。每每想到这些,老两口都禁不住热泪横流。

这样过去了半年。

这天,孩子突然病了,高烧不止,马老汉慌了。可是没有钱,去不了医院,怎么办?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营养一定要跟得上,马老汉想,去卖血吧,不能让孩子再受委屈了!

马老汉来到血站,惶惑地问:“医生,卖一次血能给多少钱?”

血站的工作人员看到他伸出的枯瘦如柴的手臂,认为此时抽血会严重损害他的健康,就劝道:“老人家,你年龄太大,身体也不好,还是不要做了吧!”

马老汉向医生再三请求,可医生还是拒绝了他。

马老汉心里一急,“扑通”一声给医生跪下了。

马老汉和着悲伤的泪水,诉说了他的遭遇和心愿。

听着马老汉的泣诉,在场的工作人员被深深地感动了。

诊室里寂静无声,白衣天使们默默地掏出身上仅有的钱塞到了马老汉的手里。

马老汉要给医生下跑叩谢,几双温暖有力的手托住了他。

一位医生轻声对他说:“大爷,你不要这样,谁还没个难处……”

拿着这些钱,马老汉带着小孙女去了一个小诊所,买了药。

几天后,小孙女的病终于好了。老两口这才放下心。

他们每天拉着破板车,走街串巷捡垃圾、收废品。日子长了,在他们的周围,许多人都知道了这两位白拾荒老人的坎坷经历。大家对他们的遭遇深表同情,都愿意把自家用不着的东西让他们拾走。

就这样,他们一分一分地攒,一厘一厘地抠,渐渐地,手中的积蓄多了起来,他们便决定到清河监区第二监区一分监区探望儿子。

※※※

马平在何警官的带领下,来到会见室。

在众多的犯属中,马平一下子就看到了自己那饱经风霜的白双亲。娘脸上的皱纹更深了,爹的腰更弯了,他们的衣服在众多犯属中显得那样的寒碜。

马平心如刀纹,禁不住悔泪涟涟:“爹,娘,儿子不孝啊!你们老了,还让他们遭这个罪,这都是儿子浑哪!儿子对不住你们哪……”

母亲抱住儿子的头,老泪纵横,嚅动了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我的儿呀!妈妈想你啊”

父亲苍老的身子佝偻着,在旁边用一条黑糊糊的毛巾不停地擦着昏花的泪眼。

在场的犯人和亲属们无不为之动容。

马老汉把不尽的期盼说给儿子听,并嘱咐儿子:“儿啊,要放下心来,在里面好好干,争取早点回家。”

望着又黑又瘦、日渐衰老的双亲,马平不住地点头。

每月的会见日,对祖孙三人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团圆日,他们都要到监狱探望儿子。

当第三个月来探监之后,马平有些疑惑了:以前家里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父母没钱来探视,去年来过一次还是一路要饭来的。可现在父母每月都来,频繁探视,并且每次来还花钱买了许多东西!难道现在家里经济条件好了吗?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

第四次来会见的时候,马平试图解开这个谜团,可问了之后,父母总是绕开话题。

父亲只是劝道:“你在这里要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回家。我们的事,你就不用多操心了……”

马平时刻被疑惑困扰着,心绪不宁。父母走后,他把自己的疑问告诉了汪队付。

监区的警官最近都感到有些疑惑,按说,照祖孙3人的经济状况,不可能每月来探监,难道这里有什么秘密吗?

听马平这么一问,更是引起了重视。

汪队副说:“你要安心改造,不要因此影响了自己的情绪,我们会帮你问问此事。”

汪队副就利用一次祖孙三人来会见的机会,将祖孙三人请到了办公室详细询问。

在警官的再三追问下,马老汉自知已隐瞒不下去,就满含辛酸地道出了事情的缘由……

听完马老汉的诉说,民警们再次被感动了。

指导员说:“老人家,真是辛苦你了!”

汪队副说:“你们是天下最慈祥的父母!”

“民警同志,”马老汉又道,“这件事千万不要让马平知道,我们是瞒着他的,如果他知道了,就会顶不住,我们的努力也就白费了,我们在有生之年就不能和儿子团聚了。”

民警们深受感动。

他们一边安慰两位可敬的老人,一边迅将情况报告给清河监区张副教导员。

※※※

张副教导员也被这两位白老人的行为深深打动了。他要求分监区民警先要认真做好马平的思想工作,同时帮助解决他父母的困难,并指示利用这个典型教育全体服刑人员。

几天后,白湖监狱教育科和白湖电视台有关人员一道,来到潜江县县城。他们找到了祖孙三人租住的那间简陋的小屋。他们都被眼前的一切深深地打动了。

教育科王科长和张副教导员与县委刘书记取得联系,希望帮助解决祖孙三人的困难,寻求让他们的小孙女上学的办法。

刘书记当场答应。

在一切妥善处理之后,张副教导员对马老汉说:“我们清河监区最近要召开服刑人员减刑大会,到时想邀请你们祖孙三人参加大会,请你们一定参加,说说你们的经历,这对其他服刑人员也是很好的教育……”

※※※

几天后,在清河监区第二监区的操场上,三个分监区的减刑大会开始了。

马老汉夫妇被请上主席台。

张副教导员请他们以一个老人、一个父亲、一个母亲的身份,向服刑人员说几句话。

马老汉涕泪满面,诉说了他们背井离乡拾荒为生的辛酸经历。

马老汉的言,使服刑人员和他们的家属以及警官们都深受感动。服刑人员流泪了,家属们也流泪了,就连在座的监狱民警也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马老汉讲完后,会场内沉默了片刻,然后爆了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监狱故事最新章节 | 监狱故事全文阅读 | 监狱故事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