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传奇 第一集:中元节群英砸樊楼 第九十八回:刻意编织萋菲成锦 …

作者 : 秦淮

上回说到范质董环当廷判了张琼一案;张琼是自杀的,与他人无关。石汉卿以金瓜锤打击张琼,乃谋杀大臣罪,已斩立决。史圭贬逐。这样一来,也就平息了这一群当年的兄弟们的怨气了,但却惹恼了一个人,这可是个非同寻常的人,他就是二王爷赵光义。

原来当年赵光义收买了后周内庭的一些宫监,石汉卿,史圭就是其中的两个,也是曾向二王爷赵光义私报后周内庭消息,立了功劳的,大宋立国之后,他们也都仍旧留在后庭,奉侍太祖,由于赵光义在太祖面前说了好话,因此他们也得到太祖宠信。可是,这次的事儿闹得太过火了,这些内监毕竟都属小字辈人物,而张琼却是南征北战,开邦立国的功臣,而且,他身边还有一大群,都是曾经与皇上同生死,共患难,闯荡江湖,出生入死的弟兄们,都是皇上的亲信,这两个小太监惹得起吗?皇帝能忘得了他们的功劳吗?

可二王爷就不同了。他是很晚才跟随太祖出道的,在太祖登位前他虽然只是周廷内殿一个小小的供奉官,但如今已是署理开封府,又是大内都检点,可是,与朝中文武百官交往机会也不多,说得上密切的就只有一个经常来家中走动的赵普,余下的就是后宫的几个内监,如今见太祖一时上火就杀了一个石汉卿,撵了一个史圭,心中急,径往后宫来找太祖讨说法。

太祖道:“你好不懂事理,这石汉卿你道是朕要杀他的么?哪是范相和董御史在大理寺判的案,他犯的是谋杀大臣罪,王法条条不徇情,何况他要杀的又是有功之臣……”

光义道:“兄皇说那张琼是有功之臣,这石汉卿替咱们通风报信,传递消息,拥立兄皇,难道他就不是有功之臣……”

太祖道:“你这个人是越长越糊涂了,朕给你说白了罢:石汉卿,史圭等人当时是周室的宫监,理当尽忠周室,扶持幼主才是。可他却为了贪图你给他的金银财帛,不惜卖主求荣,这等叛逆之徒,杀了就杀了,死何足惜?”

光义听了,无话可说,心想:“当时我去串通这些人,你也没说这个话。如今当了皇帝杀了人家反倒说人家叛逆之徒甚么的……”一肚闷气无处泄,只好去找赵普。

这赵普原来也只是赵匡胤做归德节度使时幕下的一名小小的书记,也是靠着赵匡胤当了皇帝暴起来的,听了赵光义一番抱怨,沉思了半晌,说道:“皇上心中只有哪一群打打杀杀的蠢汉,其他甚么人都没放在眼里。下官虽然承蒙皇上错爱,赏了一个兵部尚书,但哪里指挥得动他们?依下官看,只怕皇上的宝座有朝一日就要坏在他们手上……”

光义听了,正中下怀,忙说:“书记说的正合我心,如今你是兵部尚书,正是管辖这群蠢汉的,你去劝谏兄皇,他定必听从。”

赵普叹了一口气,缓缓说道:“二王爷有所不知,赵普何尝不向皇上进言,奈何皇上总是不纳……”

光义道:“这也不奇怪,说一次两次不听,多说几次也许就听的。唐人李端的《杂歌》说得好:‘伯奇掇蜂贤父逐,曾参杀人慈母疑。’白居易也说‘劝君掇蜂君莫掇,使君父子成豺狼。’书记只要耐心,多说几遍,皇上耳根极软,你也是个能言善道之人,多说几遍,皇上定必相信的。”

赵普听罢,讪讪地笑道:“二王爷饱读经书,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可怜赵普自幼家贫,未受师训,未读过多少圣贤书,王爷所说的甚么‘伯奇掇蜂,曾参杀人。’的,臣半点也不懂,还求王爷明示。”

光义笑道:“怪不得皇上说‘赵普不读书,坐不得丞相这个位子。’只给你做了个副职。”接着,便细细的把这两句向他解释道:“第一句说的是尹吉甫的儿子尹伯奇恭恭敬敬孝事后母,但后母却陷害伯奇。她把一只拔去毒刺的胡蜂放在衣领上,伯奇见了,赶忙前去替她捉了,后母却趁机大喊道:‘伯奇非礼我。’他父亲尹吉甫见了,信以为真,一怒之下把伯奇赶出家门。第二句说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参,他是个出了名的贤人,一天,他母亲坐在家里,有一个人跑进来对她说:‘你家曾参在街上杀人了,你还不快跑?’曾母听了,一点也不相信,她知道曾参是个善良的孩子,绝不会做杀人的事。不一会,又来了第二个人来报信说:‘你家曾参在街上杀人了,你还不快跑?’曾母听了,岿然不动,依然不信。又过了一会,第三个人来报信说:‘你家曾参在街上杀人了,你还不快跑?’这下子曾母把持不住了。心想:‘接二连三的人来报信,也许儿子真的杀了人。’吓的赶忙跑了出去躲了起来……”

赵普忙问:“她儿子真的杀人了?”

光义笑道:“是另一个叫曾参的在街上杀了人。但不是她儿子……”

赵普也笑道:“多谢王爷教导,臣听懂了。王爷是说‘只要向皇上多说几遍,不管是也不是,皇上也就不由得不信’……”

光义听了,拍掌大笑道:“书记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小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此后,赵普便处处留心找这班将领们的岔子,时刻找机会向太祖进言。就如这次四位宫主带兵入宫之事,赵普已对太祖说了几次,可是,太祖都不以为然,但赵普听了光义说的“伯奇掇蜂”,“曾参杀人”,深受启,不管太祖听也不听,他却是说了又说,一有机会就说。好在由于太祖见他跟随身边也有多年,且是在官衙出身,熟悉公事差调,且老父患病时又来家中护理,觉得忠诚可靠,因此,也就随他说去,不以为厌,而且,暇余之时,常与之谈论朝中的大小事务的。

这日,闲谈之余,话题又转到四位宫主带兵入宫之事,太祖道:“卿且莫再提这件事了。他们这班小兄弟跟在朕身边已多年,舍死忘生同甘共苦,多次救朕于危难,与朕更情深于骨肉,朕对他们是最了解不过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与朕又是自少相交,如今朕又把徐银英,曾秀英许配彼等为妻,夫荣妻贵,一家爵禄全赖皇恩,岂有叛朕之理?”

赵普道:“人心不足,富贵岂有嫌多之理?石,王二人文才武略皆不下于人,谁可保他不想当天子,谁又可保徐银英,曾秀英就不想当皇后?”

太祖笑道:“按汝如此说来,交好如石,王之深尚且来篡夺朕之大位,如朕与尔赵普相交之浅,岂非更不可信了么?”

赵普忙分辩道:“臣普文不悉经史,武无力执戈,今蒙皇上不弃,委以枢衡之任,已属天恩,岂敢非分?说到与陛下相交之深,臣当然不敢与石,王相比,但石,王身为殿前都点检,手握十万禁军,就在陛边,倘若一但有变,噬脐莫及……”

太祖斥道:“胡说!如汝所说,手握禁军的人就会有变,难道要朕亲自统领禁军不成?”

赵普道:“微臣并非此意,因见石,王二位将军,久领禁军,深得军心。就以日前之事来说,宫内有二位将军领兵,四位宫主携械入宫,一但有变,里应外合,哪时如何处置?”

太祖道:“岂有此理!六人皆朕至爱亲信,能串通一气叛朕吗?你这是危言耸听,有何图谋?”

赵普道:“倘若当时他们的手下有人图谋不轨,乘机作乱,事态岂不是难以收拾?”

太祖听了,不禁心内砰然一动。想起了自己当年陈桥兵变的一幕,也觉惊心动魄,便自沉吟不语。

见太祖不语,赵普知是说对了路,便接着说道:“微臣如今屡屡冒死进言,为的是大宋江山安危而已,若撤去二将,换以小将分散统领,即如皇上亲自统管般的,岂不更好。”

太祖听了,深觉有理,便说:“汝且退下,休再多言,朕自有主张。”

这一夜,太祖细细思量:武将恃功骄横,确是朝廷大忌,但是因小过或疑忌而贬戮功臣,不但于心不忍,且又寒了功臣之心。太祖终究是个仁德之君,思来想去,躺在龙床上,反复难眠,想不出个好办法。

丽妃见了,便问道:“皇上今晚辗转反侧,必是有事在心,何不说将出来臣妾听听,也好替皇上解闷。”

太祖道:“只因四位宫主携械入宫之事,引来朝臣议论,说她们四个有大不敬之罪……也有人说:倘若石守信王审琦开了宫门,让她们冲了进来,哪可是非同小可之事。”

“大不敬”就是反叛。丽妃听了,大吃一惊,忙说道:“不可能的!他们都是忠心耿耿紧跟皇上打天下,保皇上坐龙庭的,哪会做出叛逆之事呢?”

太祖道:“倘若当时有一群部下乘机作乱,伤害寡人呢?”

丽妃听了,也猛然一惊,不禁想起“陈桥兵变”的故事来。是啊,陈桥兵变哪阵子,下面的人一阵鼓噪,给太尉披上黄袍,就当上皇帝了。假如那天他们的部下也一哄而起,哪可怎么得了……

太祖又说:“……倘若一旦酿成大乱,哪时节,他们六个即使是无心但也难逃罪责……”

丽妃听了,吓得手足失措,连忙披衣坐起,恳求太祖道:“这次之事,臣妾敢担保他们是无知之失,并非有心作乱,恳请皇上宽宥。”

太祖见坠儿如此紧张,遂亦起坐?慰她道:“朕亦相信他们是无知之过,也无意惩办。但难保二位都点检手下有人贪图非分富贵,要挟逼迫,难以防范,故而难以处断而已。”

丽妃听皇上无意惩办他们,便放下心来。想了一会,说道:“臣妾近日读‘贞观政要’,记得马周对唐太宗说的一段话,他说:对于有功之臣,应该封给他土地,赏给他财帛房屋,不具有才干的,不要一定给他做官。汉光武不用功臣去当官,所以哪些打仗有功的大将,都享受到荣华富贵,而他们的子孙也得到终其福禄。唐太宗就是按他的话去对待功臣的,皇上何不参照参照。”

太祖听了,心中豁然开朗,大笑道:“坠儿读书,果然大有长进,竟然懂得引出‘贞观政要’来跟朕说话了。说得好!说得好!不要一定给他做官。应该封给他土地,赏给他财帛房屋,让他们享受到荣华富贵。”

但是,主意想出来了,用甚么办法施行,哪还是要费脑筋的。一夜不眠,终于想好了。次日,正好是风和日丽,清风徐徐,早朝过后,太祖独召石守信,王审琦二人来到玉津园设宴相待。二人正因日前四位宫主闯宫之事,提心吊胆,今见皇上单独召唤入宫,正不知主何凶吉,心中正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

进得园来,太祖一声令下,内侍早把酒筵摆了上来,又说了句:“不要分席,都摆做一桌。不需侍候,两厢退下。”哪些内侍与宫女听了,便遵旨摆设,接着纷纷退下,酒筵前只就剩下君臣三人。

石守信,王审琦二人见此情景,都不知皇上的宝葫芦里卖的甚么药,只是胆战心惊,局促不安。这时,太祖又话道:“今日别无它事,就是朕觉得闷极无聊,想起当年咱们兄弟们到处游荡,大杯酒,大块肉,无拘无束的日子,如今当了这个皇帝,拘束得很,如坐囚笼,好不闷煞……”

二人听得太祖这么一说,更是一头雾水,王审琦忙陪话道:“皇上日理万机,自然会感到疲惫……”

“今天就咱们兄弟仨,别无旁人,我看你俩就别再‘皇上皇上’的了,干脆还是兄弟相称来得爽快!”太祖说罢,擎起桌上酒壶就要给两人斟酒,口中还说:“来!来!来!咱们来个一醉方休……”

两人见了,大吃一惊,石守信忙夺过太祖手上的酒壶,口里说道:“哪有皇上给咱们斟酒之理……”一面说,一面先把酒斟向太祖的杯里。

正是:先到为君,后到为臣。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

太祖今日玉津园设宴,看来事必有因,读者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赵匡胤传奇最新章节 | 赵匡胤传奇全文阅读 | 赵匡胤传奇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