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年代,或许是人们意识水平的局限和迷信思想的作用,因此当一家出现孩子不能不够硬实或出现夭折情况,这时再生下来孩子之后,就取一个难听的名字,比如“狗剩”“狗蛋”“狗屎”“不理”,包括给男孩起一个“丫头”之类的名字,奇怪的是多数还真就存活了下来,丫头就这样,刘二爷起先一直剩下的是女娃,男娃就是不好养活,就这样丫头就这样长大成人。
当然,最终应该是因为那个年代,医疗水平的落后,营养物质的缺乏和健康知识的不足。
60年代丫头长大后变成变成一个聪明懂事的孩子,要想出人头地,还是要读好书,继续延续自己书香门第的家风,丫头果然不负厚望,基本年年都是村小学的第一名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一文,是引发“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社会进入争斗动荡年代。就这样一些知识青年离开了学校,丫头和其他一些小孩就算是与大学失之交臂,鲤鱼没有经历跳龙门的机会。因为十年后虽然再恢复高考,他们基本已经成为妇人的丈夫、孩子的父亲,就在美丽的乡野黄土地里耕洒自己的希望和人生。
丫头也娶到自己的妻子,夫唱妇和在那个挣工分生活的公社社会,生活也过的其乐融融,中国人的思想就是有房子、车子(自行车)、和妻子,“丑妻薄地破棉袄”也被视为是知足常乐中人们认定的三件宝,因为要想娶到美丽的娇妻,首先要有房子,地产是财富的主要内容之一,当然养儿为防老,还要有自家的孩子。
于是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80年代的中国出现人口生育高峰,以提高人口素质实施计划的政策,这一国策在全面推行下来。
这一天,沂家村出现了一个疯婆,她虽然手里做着针线活,但是口里喋喋不休,一会儿说这,一会儿说那,一会儿自言自语,有时哈哈大笑,有时默默凝视不语,大家都说丫头的老婆疯了,神经错位了。丫头有时劝她回家,她是不会就此听从的。有时候一两个月都失踪不回家。
一年以后,丫头家又添了个“青年”,就是男孩,到现在也没有人知道丫头的老婆究竟是真的疯过,还是为了躲避计划生育的障眼法,还是再说一下丫头,基本可以说是村里的秀才,人们一直这样说,因为大家一直认为他可以考上大学,走进城里,月兑产(农业生产)吃“国库粮”,也许是当时农村条件的闭塞,没有他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也许是、其实人才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形象举止、知识面、反映思维、心胸宽度、亲和力、影响力,等等。也许只有学习成绩优秀不一定就将来一定干一定大事业,走向成功,即便是真正有才能的人也要有好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