笤箸的使用至少能有几千年的历史,笤箸的出现方便了人类的生活,提高了生活环境的清洁,这个简单而又实用的卫生工具,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样式和材料上虽然有所改变,但是基本机构也是大同小异、基本形态没有改变。
至于竹蘖做的大扫墸是应该扫箸头朝下放置还是扫箸把向下,据说也在ln的生产管理过程中引起过讨论,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一把普通条住的放置也可以管中窥豹、略显一个人的素质。当然最后的争论结果来看,还是应该把条住的把向下放置,这样扫箸自己会舒服一些,看上去给人的感觉也会舒服一些,至少不会让扫住打头朝下会造成细小竹蘖因为承受压力而出现弯曲,也会延长条扫住的使用时间。
以上是从扫箸的使用所引入的一个小小话题,刚入厂的新职工往往从这些小的举止动作方面不去注意,而被企业在第一印象中折扣分数。下面继续讨论笤箸的使用时间问题。
我们举例ln公司是靠药用玻璃以及高硼归玻璃起的家,玻璃的生产需要较高的温度来熔化,我们曾经写过“质量是扫出来的”一个题目,是说如此高温度的窑炉料道上面,竟然卫生打扫地一尘不染,由此衍生到车间的配料、称量、成型、包装,所产生的蝴蝶效应,一定也高标准高要求严格的纪律和很高的责任态度来完成。从大处来说现场环境就是一个企业的软实力。
那么卫生清扫的过程中,一把小小的条住能用多长时间,却更加反映一个基层的操作人员的素质和涵养,是一个大问题。同样是一把,在这家企业有的员工用水湿一下再迅速去扫高温耐火材料上的灰尘,有的员工只是象平时一样若无其事地打扫自己的卫生,而另外一名员工则漫不经心得打扫卫生,反正笤著是公司的,用完了再去仓库领用,以上三个人个人所给企业造成的生产成本可想而知,那么为什么员工的意识和工作态度会有如此之差距呢,进一步分析得知:
其实不爱护笤著的员工是熟人介绍来的,同意接受的负责人当然是从中受到了当中的利益好处,可是事情比想象的还要严重,不爱护笤著的这名员工虽然是刚来的,工资却不像是刚来的,工作经验不会优异于其它老职工,工资却毫不逊色于老职工,甚至超过老职工,甚至小小年纪就养尊处优,明明知道公司有规定上班时间是要穿劳保鞋,而他却把蹭地铮亮的皮鞋穿在脚上,不但不利于现场安全,其实让别人看上去也特别不舒服,其实在企业女工上班不能留长发,或者按规定盘起来,该带手套的时候必须戴,有时是为了防止割伤、碰伤等意外伤害,而有时又禁止戴手套,特别是在设备或者手中所使用的工具旋转时,容易把手套带进旋轮,而手不能迅速收回造成伤害,前不久在浙江的一个我比较熟悉的公司就是一个职工在慌乱中,手扶在了齿轮而造成手指挤压而造成的伤害。总之如果说安全是人切事物,包括人类的第一需求,那么安全就时刻在我们身边,时刻需要小心注意保护自己,著名作家张贤亮就曾经说过“平安即福地”。
继续深入跟踪剖析这位“不会”使用笤著的新员工,在一个组织里工作效能取决于优秀员工和效能最低员工的平均值,这也是所说的“水桶原理”,当这位员工继续受到上司的“vip”待遇的时候,一些开拓意识强的优秀员工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和挫伤,于是班组的产量质量现场等考核项就会下降,当然就会让有些优秀员工产生情绪,在这个领导看来是对自己工作的不支持,甚至一有机会还给人家穿小鞋,因为这个负责人有时会接受那个受到照顾的员工的宴请,于是在工资里就会给追加上去,别人肯定看着不顺眼,“民不患寡而患不平”,最终导致了有经验的老员工“弃蜀投吴”另择它主,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刘翔的百米赛跑,有时就是因为小数点后面的微小数字而决定是否夺冠,企业竞争也是细致入微,或许就是因为生产成本的微小差距,而决定了是否在市场的大舞台中一展舞姿,取得生存。
万事聚少成多,滴水穿石,海尔集团的日清日高,让海尔济身于全球家电生产的著名企业,娃哈哈集团总裁宗庆后说他只关注企业的今天,至于以后几年的事情他不会花费更多的心思考虑,也不无道理,只要把握好今天一定程度上就是为明天打好了基础。关注手下的员工是否在尽心象给自己做工作一样,是当今企业竞争的核心基础,努力工作只能是把工作干完,尽心工作才能把工作干地更好,好到及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