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的上海。新旧文化的交流是上海的集散地,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再加上新旧文化的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堪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这是张爱玲迎来狂吹她的第一次“热风”。1944年的上海全城都在披露着张爱玲的传奇家世,人们诧异于她身上还流着李鸿章的血脉,还流着张佩纶的血脉。(张佩纶是李鸿章的大女婿,也就是张爱玲的祖父。清朝末年的大名士,授翰林院侍讲,伴随光绪皇帝左右。)是的,整个上海都在议论着张爱玲。一时间,张爱玲这个有着“恶俗不堪”的中国女人的名字的中国女人,创造了战乱纷纭的中国20世纪40年代文坛的奇迹。
张爱玲的第一本小说集《传奇》由上海《杂志》社出版发行后,四天便一销而空,一时洛阳纸贵,轰动文坛。张爱玲素来是远离政治的,加之成名心切,所以她并不介意《杂志》的背景如何。张爱玲的小说成名作绝大部分都是首次发表于《杂志》上,其中包括《倾城之恋》、《金锁记》、《白玫瑰与红玫瑰》等小说名篇,还有很多一系列的散文。
《传奇》里满是她、她的家庭、和她的家族。在岁月的年轮里,是心灵绞结的心痕和生命辗转的旅痕。张爱玲及其聪明,在这股“热风”的刺激下,她“趁热打铁”,成就了她的“成名趁早”的名言。张爱玲喜欢的就是这样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少年时魂牵梦娆的天才梦,终于在这风华正茂的岁月里,变成了让人艳羡的事实,张爱玲明确表达了这种“迫不及待”的心情。她在《传奇》里说:“呵,出名要趁早呀,来的太晚的话,快乐也就不那么痛快。”她发疯似的高兴着,自己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都像第一次见到,所以她催,催,催:“快,快,迟了来不及了,来不及了,时间是仓促的。”
张爱玲不是一个肯敷衍的人,她不肯把笔停留在眼前的热闹上,她总是把笔触到人的心灵深处,把隐含在内心的yu望赤果果地挖出来,她的笔锋是那样的犀利,犀利的让人喘不过气。她用她的犀利去建造了她的精神世界,并且,建造了她的文学帝国,建造了她的绚丽多彩的人生,尽管那也是凄美的人生。
也许不曾有过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频繁地谈论着人类的命运,也使一些高贵的灵魂限于深沉的苦闷之中。在现代文学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一种焦虑的基调,其中有对现代文明的失望和抗议,也有探索中的迷惘。
张爱玲还有着伟大的爱和伟大的蔑视。张爱玲说:“中国人与众不同的地方是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的感觉,却又总像有个新发现,并且就停留在这个阶段。”真正爱人类,为人类谋利益得人,反而遭到人们的猜忌乃至放逐和迫害。相反,那些欺世盗名的假慈悲者,那些花言巧语的戏子,却能诱惑人心,赢得一时的信任和拥戴。人群的惰性使张爱玲形成对人们的矛盾态度后期她的对立使她在文坛沉寂了很长时间。也蒙受过严厉的批评。
张爱玲把人群聚集的地方称作“市场”,那是一个舆论所支配的领域。那里充满了大人物的叫嚣和小市民的呐喊。大人物,(包括那些大戏子)不断变换着自己的道具和信仰,而小市民就围着他们旋转。张爱玲离开“市场”,逃到自己孤寂里,是不是“离开市场和声誉才开始了一切的伟大”
一个贵族气息极浓的文学家,有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蔑视。张爱玲的生平也常常使研究者们感到费解,有人把她归纳为精神分析学或随便什么别的理论去解释张爱玲的爱。张爱玲我们又可以把她看作是一种既人类的全部痛苦和欢乐与一身的大海一样浩淼深沉的感情。具有这种感情的人“懂得把整个人类的历史当作自己的历史来感受。她感觉到一切忧患:病人思健康,老人回想少年的梦,爱者被夺去爱的感受,理想家的理想破灭,男男女女的悲悲凄凄”同时又感觉到一切希望都在她的身前身后展现。
张爱玲的内在的精神上的丰富让所有的“张迷”们折服,因为丰富,所以能体验一切人间的悲欢。因为丰富,对情感的敏锐感应不会流于病态纤巧。她细腻而不柔弱,有力而不冷漠,这是一颗博大之深的心灵。在这精深的心灵的背后又有着藏垢纳污的容量和化污浊为清的能力。她不断的洗涤一条污浊的泉流
在这场“热风”的席卷下,张爱玲“一夜成名”,大批慧眼的文学界,文艺界人士从各个角落都看好这位上海滩上时髦而有奇才的女郎。由于她没有政治观念,在地下党的开明领导人士柯灵主办的《万象》上发表小说,在于日本人十分亲近的苏青主办的《天地》上发表了大量的小说,在汉奸派人物胡兰成主办的《苦竹》上也发表了大量的小说与散文,这是性格的使然。同时,在客观上说,也只有这个纷乱的社会能成就她。换句话,就像柯灵回忆的那样:“诺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容不下她,也只有这样纷乱的时代能容下她,在无人管辖得到的边缘地带能容下她。”
不管怎样,就像夏志清所说的:“张爱玲是我们近代史上的文学大师,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家”。她给我们留下了“惊世的作品”。
在这个一切都显得匆促和纷乱的世界里,张爱玲似乎正在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