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中学毕业的那年,张爱玲的母亲从法国留学回国来了。这次母亲的回国是专门为了张爱玲出国留学的事。在回国以前,母亲黄逸梵曾托人与父亲张廷重谈女儿出国的事情,张廷重不予理睬。这次母亲回来就是专门与父亲谈判这件事,张廷重仍旧避而不见。
母亲回国来了,而且是为自己的事情回来的。张爱玲的心都要飞了。在年轻的张爱玲心中,中学毕业是一件开心的事。不愉快的备受压抑的中学时代终于就要结束了。她感觉到自己的羽毛渐渐丰满了。是的,她就要飞了,她要飞离这个弥漫着陈腐气息的家,她就要飞出笼中,她要飞赴她那阳光灿烂的前程。张爱玲觉得她的整个少年时代就像处于一种“蛹”的状态,马上,她就会翩然成蝶,可以挣月兑一切羁绊,自由地飞了。那时候她的想法是:“中学毕业后到英国去读大学…….我要比林语堂还要出风头,我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在上海自己有房子,过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这种幻想已经在张爱玲的脑海中也不知道梦见过多少次,一种强烈的渴望——一种飞一样的幻觉……
母亲回来了。中年的母亲风韵犹存,美人迟暮,又经历了多年欧风美雨的熏陶,更显出一种动人的风致。这一次,母亲回来还带了美国男友同行。他是生意人,40多岁,长得英俊潇洒,他的名字叫维斯葛托夫。她常去看望母亲,把自己的作文、业余作品拿给母亲看,给母亲讲学校的事情,或听母亲讲国外的事情。但是多半都是母亲说的多,听母亲讲英国雾都的雨季,讲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讲埃及的炫目太阳,讲英国曼彻斯特的留学生相聚,张爱玲被那些世界迷住了,常常听到母亲讲完以后还手撑着腮在阳台上遐想半天,一直等到母亲催她回父亲的家时才肯离去。
母女本就情深,何况母亲在张爱玲的心中,敬大于爱,她是与一种文明生活相联系的。在高中住校的那一段时间里,从报纸上、从师生的谈话中、从上海滩头的五彩缤纷的影剧趣闻里,张爱玲被现代文明强烈吸引着,但她没有能力参与其间,仅像世外人一样做一个看客。虽然她也很喜欢在父亲的家里偶然间遇到的舒适的慵懒。但是这一次张爱玲盼望的母亲归来,也能像上次回来一样,给她换来一个天地,换一种新鲜空气,让她像现代人一样过一种文明生活。张爱玲被鸦片烟雾窒息得太久了,被继母阴沉而又挑剔的眼光监视的太久了,继母的残暴凶狠已经使她无法忍受,她怕自己有一天也会被这种环境所同化,就像他的弟弟那样麻木和不争气忧郁的心情摆布了张爱玲的整个青少年时代。
中学毕业了,张爱玲应该进入洋溢的青春年华,除了做一些出国的梦想之外,张爱玲还是一个有准备的、并且在创作上、在文学领域上,刻苦、勤奋、认真、努力的做一名作家。天才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在文学领域,更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在称誉她的天才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她是多么的努力,多么的认真,多么的勤奋,多么的自信。正如人们所说的,天才如果没有勤奋来点燃,也必定一事无成。
张爱玲的教育背景中,既有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文学的部分,也有西洋的、现代的部分。虽然,她的家庭是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官僚家庭,但是由于生活在一个有欧美影响的家庭,新文化的传播也给了张爱玲许多的变化与影响。张爱玲就在这样一个有较好的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加上她又有天赋,由少年而至青年时代,形成了较高的审美修养和品味。不但对文学,对音乐、对美术、对电影、对动画、对舞蹈都经过较好的训练,这样的作家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也是非常少见的。也正在张爱玲青春飞扬的时期,作家梦是显而易见的。
今天,写到这里,想想被先生取笑过我:张爱玲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从四十年代起至今有那么多的“张迷”???为什么十年一炒仍旧新鲜出炉???为什么一代又一代乐此不疲???由于我不是文学博士、文学硕士,讲不出一种理论依据的东西。只是我看到了这传世的作品,无论岁月尘烟掩蔽多久,终究还是不胫而走。随便你们评论家怎样的信口胡捧,管你在历史上作数的、不作数的,就像张爱玲一样,不理你几十年,照样倾国倾城。骗一片读者即或可能,你能骗到一世的读者吗?问谁有这种本事???天下作者多了去了,唯有张爱玲令多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痴迷、颠倒。有人说,给个“诺贝尔文学奖”不为过。
文学精品的传播有许多解不开的蹊跷,我们除去生存的压力,思想的背景里,我们并没有多少“惘惘的威胁”,为什么需要张爱玲?张爱玲是个凡人,凡人都是不彻底的。张爱玲不可能拯救灵魂。她的处世之道和生存形态,不必学也不可学。但是她的作品是“妖精”,是“绝活”,是“慧黠之极”,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
今天这里走题了,为的就是今天先生问了那么多的“为什么”。这里,用了很小的篇幅来说明张爱玲的作品已经作为一个“学说”在文学界探讨,这就叫做“张学”,有大批的文学博士、文学硕士在对她的作品进行研究、探讨、定性。就像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对“红楼梦”、也就是“红学”进行研究、探讨一样。和国外也有“莎学”的研究一样,等等。对张爱玲的谈论、评说和研究也自然形成,也自然成了“张学”,方兴未艾,一代又一代的“张迷”“张学”乐此不疲。网上和吧里,和新新的、新人类们“拥张而谈”,几乎成了社会的一种时尚。
我作为一名业余“张学”的“研究者”(自夸了,实是爱好者)。认为“张学”的研究还横亘着许多课题。毋庸讳言,张爱玲是一个有争议的作家,她的第一任丈夫是个汉奸,后来她又写过对新社会有政治偏见的作品,这些问题在一个开放、宽容的社会中,即使对一个普通人也会揪住不放的,更何况它表明了多做研究的必要,惟其如此,方能免除“糊涂僧乱判糊涂案”。毕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在中国现代相当重要的作家。现代文学界举足轻重的夏志清说过,他称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最重要的作家”,由于张爱玲有以上的种种“问题”,夏志清改口称她为“名列前四五名的现代中国小说家”。
我们现代文学史的排列是:
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跻身于这个行列,也是何等了得!!!!!!!!
注: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本来想写的章节被先生的质疑给搅混了,所以,就放弃章节的正题扯到我想解释、我想呼吁、我想辩解、我想伸张的“张学”与现代文学的关联与意义。本章走题了在此抱歉。
这里祝朋友们“六一”儿童节带着孩子们玩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