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 第五十八章 张爱玲的“再叩击”的记忆

作者 :

22岁的张爱玲已经成熟,不仅她的文笔更加流畅自如,文风更加稳定、富于个性,并且她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自信也是空前的,而支撑起这一切的是她思想日益深刻与全面。

这第一篇小说题名《沉香屑.第一香炉》,写一名出身破落贵族家庭的女孩子葛薇龙投奔姑姑——香港有名的富婆梁太太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发生的故事。自认别无选择的薇龙最终走上了姑姑为她设计的道路,成了香港新一代交际花。

故事相当新颖,加上张爱玲潇洒的文风、细腻的笔触,以及对于人物心理的准确把握和与人物之间关系的微妙刻画,小说大获成功。几乎一夜之间上海人都知道了一个叫张爱玲的女作家。

于是,紧接着,张爱玲又在《紫罗兰》上发表了她的第二篇小说《沉香屑.第二炉香》。

周瘦鹃在他的《紫罗兰》第五期的序刊上这样写道:“张爱玲女士的《沉香屑:第一香炉》已经烧完,得到了读者很多好评。本期又烧上了《第二香炉》,写香港一位英国籍的大学教授,因为娶了一个不解性教育的年轻妻子而演出的一段悲哀的故事,叙述与描写的技巧,仍然保持着张爱玲独特的风格。张女士因为要出单行本,本来要求我一期登完;可是篇幅实在太长了,不能如命,抱歉的很!但这第二香炉烧完之后,可没有第三香炉了;我真是有些舍不得一次烧完它,何妨留一半儿下来,让那沉香屑慢慢地化为灰烬,让大家慢慢地多领略些幽香呢。”(摘自1943年8月上海《紫罗兰》第五期)

《第二香炉》这是一个更为离奇的故事,背景仍在香港,主人公却由中国人换成一对英国男女:性无知的英国女孩将她的新婚丈夫逼疯直至逼死,所用的武器仅仅是她的无知。张爱玲用着老到几近冷漠的手法,写出了一个纯洁得没有性意识的女孩如何用她的处女扼杀了一个正常而又健康的男性。张爱玲冷静地陈述了一个在当时文坛也应算出了格的事实:对一个健康人的性的扼杀,实则便是对他生命的扼杀。一个最纯洁的女孩子,或许因为纯洁而做出了最没有人味的脏事来。从这“二香炉”里可以看出张爱玲对香港三年的反刍,正因为她希翼有健康正常的人生,才用她的奇笔,道出了人生的不健全和变态。

继《沉香屑——第一香炉》和《沉香屑——第二香炉》后,张爱玲几乎月月有小说问世,篇篇震动文坛。她的创作,几乎没有过程,飞快地登上了灿烂的高峰,并在瞬间红遍上海。

这一次,不仅普通读者,连一些眼界颇高的专业作家和评论家也都注意到了张爱玲,注意到了她夺人的才华和成熟得不可思议的技巧,惊喜之余,他们拭目以待,想要看看这个天才的女子接下来会给大家看些什么好戏。

张爱玲没有让大家失望,《心经》、《茉莉香片》、《琉璃瓦》、《封锁》、《倾城之恋》等优秀作品在极短的时间内陆续发表在不同的刊物上,向当时因为日伪打压文化,而在文化上死寂一片的伤害证明了她的价值,她旺盛的创作力的迅速爆发让她成为蹿红最快的文人。一时间,“张爱玲”成了天才的代名词,她的崛起成为一个奇迹,一个真正的“传奇”。

七、八月间,张爱玲又在上海《杂志》月刊上发表了《茉莉香片》和散文《到底是上海人》,后面的一文张爱玲自己对上海的读者寄予了热情和厚望,并传达出她对上海人的精辟见解。就像全国的人们一再对上海人有一种偏见、有一种误解、有一种哧鼻一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张爱玲对上海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张爱玲的才华,不仅引起了读者层的注意,也引起既是读者又是文化人的注意,尤其是一些暂时在沦陷区滞留的文坛宿将的注意。

《万象》杂志是上海一家新杂志,以登载时事、科学、文艺、小说为主,老板是平襟亚,主编为柯灵。以编剧本和写杂文著名的柯灵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编辑,先后编过《文汇报》、及副刊《世纪风》,《大美晚报》及副刊《浅草》,《正言报》及副刊《草原》和《鲁迅风》等副刊编辑。是当时文艺界进步的作家。他本身写电影评论、剧本、杂文,有很高的鉴赏水平和文字的驾驭能力。上海沦陷后,柯灵先生意欲在文化废墟中为新文学保留一块园地。在他接管之前,《万象》与《紫罗兰》类似的,主要发表鸳鸯蝴蝶派、风花雪月的软性文字的刊物,柯灵任主编后,力求把它办成新文学杂志,一些进步作家纷纷为其撰稿,如师陀、唐弢、郑文定、王元化、傅雷等。

当柯灵在《紫罗兰》发现张爱玲的小说时,大有发现奇迹之感。此时,他刚刚接手编辑《万象》这个中性刊物,选了一些艺术性较高,政治倾向不太明显,以避开敌伪政府注意的文章,他想请周瘦鹃引见张爱玲,又颇觉不妥不便,正在作难间。

不久后的一天,上海福州路画锦里附近的一个小弄堂里。一座双开间石库门住宅,楼下是店堂,《万象》编辑室就设在楼上厢房里,隔着一道门,就是老板平襟亚夫妇的卧室。编辑室里,柯灵先生正握着《紫罗兰》杂志出神,他又被其中所载的《沉香屑》两炉香的魅力所吸引了。他的目光轻轻扫过作者“张爱玲”的名字,要是能请这位女士为《万象》写点作品该多好。

正当柯灵先生为如何向张爱玲约稿而犯愁之际,张爱玲竟然不期而至了。伴着轻轻的敲门声,张爱玲亭亭玉立地站在门外。她穿着丝质碎花旗袍,色泽淡雅,是当时上海小姐的普通装束。她的肋下夹着一个报纸包,说是有一篇文章要请他指正,那就是后来发表在《万象》1943年8月号上的描写父女恋的小说《心经》,还有附上她手绘的插图。柯灵先生形容当时的心情是“喜出望外”,会见和谈话很简短,却很愉快。

柯灵的喜出望外自不必言说,同当初周瘦鹃接过张爱玲的《沉香屑》手稿时一样的心情,接过张爱玲的手稿便翻看起来,这是一部描写变态父女关系的小说《心经》,虽是初见,但有《紫罗兰》上的两篇小说的话题,他们之间的话多了起来,柯先生诚恳地希望张爱玲经常为《万象》写稿,并赞誉了她的前几篇小说,柯灵是诚于心形于外的真人,为人说话坦率而不虚假,而张爱玲本就拙于虚与委蛇,因此,虽然这次的谈话很简短,但双方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此后一段时间里,张爱玲果然为《万象》写了一些小说,其中包括《琉璃瓦》和《连环套》。并因此柯灵与张爱玲结下了文坛编辑与作者的一段真情、一段真诚的友谊。

柯灵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出版《万象》的中央书店,在福州路昼锦里附近一个小弄堂里,一座双开间石库门住宅,楼下是店堂,《万象》编辑室设在楼上的厢房里,隔着一道门,就是老板平襟亚夫妇的卧室。好在编辑室里除了我就只有一位助手杨幼生,不至于扰乱东家的安静。旧上海的文化,相当一部分就是在这类屋檐下产生的。而我就在这间家庭式的厢房里,荣幸地接见了这位初露锋芒的女作家张爱玲……会见和谈话很简短,却很愉快。谈的什么,已经很难回忆,但当时我的心情,至今很是清清楚楚,那就是喜出望外。虽然是初见,我对她并不陌生……”

所谓“一见如故”,无疑正是形容柯灵先生这番感慨的最恰当不过的一个词了。

彼时的柯灵刚刚34岁,风liu才子正当年,见到张爱玲这样清新尊贵的奇女子,有没有一点仰慕之心,不得而知——若是全然没有也好像不大合乎情理的。他后来在悼念张爱玲的回忆文章中说:“我自己忝为作家,如果也拥有一位读者——哪怕只是一位,这样对待我的作品,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柯灵先生是鲁迅的同乡,也同时是鲁迅、巴金、钱钟书的热心读者,且和傅雷更是有数十年的挚交,他可没有在悼念鲁迅、巴金、钱钟书、傅雷的文章中这样写过他们。

张爱玲先后在《万象》上发表小说《心经》、《琉璃瓦》、《连环套》、散文《到底是上海人》,都是由柯灵经手的。

1943年年底,她编了一出戏《走!到楼上去!》,也是先拿给柯灵看,请他提意见。柯灵觉得结构太散漫了,末一幕完全不能用。她十分感激,一次又一次地修改。

后来,《万象》老板平襟亚想要出版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她又是向柯灵询问意见。就这样,他们的友谊一直保持到张爱玲离开祖国。

1944年秋,张爱玲将《倾城之恋》改编为舞台剧本,柯灵提供了不少意见,又为之居间奔走,将她引荐给大中剧团的主持人周剑云(战前是明星影片公司的三巨头之一)。在餐馆里见面。张爱玲穿着“一袭拟古式齐膝的夹袄,超级的宽身大袖,水红绸子,用特别宽的黑缎镶边,右襟下面有一朵舒卷的云头——或许是如意。长袍短套,罩在旗袍外面。”如此奇光异彩,连见多识广的周剑云在她的面前也不禁显得拘谨。“张爱玲显赫的文名与外表,大概给了他深刻的印象。”柯灵回忆着张爱玲当时的着装与气质。而给他自己的印象呢,想必更加的深刻吧?所以事隔三十多年后还记得那样地“清清楚楚”。

张爱玲穿衣的惊世骇俗勇气,那是任何人也不可比拟的。记得张爱玲为了出版《传奇》,到印刷厂去校对稿样,穿着奇装异服,使整个印刷厂的工人都停了工。她穿西装,会把自己打扮成一个18世纪的少妇;她穿旗袍,会把自己打扮得像我们的祖母或太祖母,脸是年轻人的脸,服装却是老古董的服装……她经常穿着老古董的服装在街上目不斜视的走着,令走路人都停下脚步……

张爱玲曾经这样说过:“我既不是美女,又没有什么特点,不用这些来招摇,怎么引起别人的注意?”

她还说:“我小时候没有什么好衣服穿,后来有一阵子拼命穿得鲜艳,以致博得“奇装异服”的美名。”

不可否认,柯灵对张爱玲的倾慕是有的,对她的才华、对她的美感、对她的傲视、对她的写作风格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柯灵后来的写作风格受到张爱玲的影响甚深,且不说他在《遥寄张爱玲》的一文里开头便是“不见张爱玲三十年了”,然后长篇大论地引用了张爱玲的《金锁记》关于月亮的文字;就是他写自己的回忆录——《文字生涯第一步》,一开篇也是引用了张爱玲的话语:“生活很像连环套,常常互相牵引着”。

《倾城之恋》上演后,张爱玲为了答谢柯灵的引荐,送给柯灵一段宝蓝色的绸袍料子。柯灵拿来做了一个皮袍面子,穿在身上很显眼,柯灵夫人陈国蓉后来回忆说:“这块料子的颜色呢,是个宝蓝的,真是的,又不是藏青,也不是深蓝,是个宝蓝,鲜艳得不得了。他做了个皮袍子穿在身上,可滑稽了,但是因为是张爱玲送给他的,穿在身上高兴在心里。”写到这里,我的感觉是柯灵的太太陈国蓉吃醋了,而且是严重的吃醋了。

柯灵穿着这鲜艳的皮袍子到处走,导演桑弧看见了,用上海话取笑说:“赤刮刺新的末。”

桑弧是张爱玲所认识的上海的奇人中的又一个重要的角色——这是后话。

张爱玲很快登上了自己的和上海文坛的金字塔尖。1943年至1944年,是她创作的收获期。她像撒雪片一样,将她的小说、散文浸湿在上海文坛,培植出一颗瑰丽、奇异之艺葩。

一个天才的作家,选择了适宜自己成长的气候与土壤,破土拔节,就这样成长起来。自此,在上海的文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便留下了一个女作家的“传奇”般的故事和“传奇”式的作品。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最新章节 | 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全文阅读 | 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