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雅看着因为母亲去世而极度衰弱的妻子,不知道该怎样安慰她才好。
赖雅的健康与经济的压迫是张爱玲婚后,面临的两大困窘,她的生活和精神状况大致可以用这四个字来形容:疲于奔命。
时光如流水,秋去冬来,转眼已经是1958年的春天了。春来万物欣欣向荣。他们仍旧要考虑的还是生存问题。尤其是居住问题。
有一天晚上,麦克道威尔文艺营主管的太太到张爱玲家来访,谈话当中流露出她对彼得堡镇的不满,觉得这里运气不好。张爱玲也马上表示了自己的同感,发泄了自己对这个小城镇的厌烦。这使赖雅的情绪非常的沮丧,他没有想到张爱玲是如此不能忍受这个小城。
对赖雅来说,游荡了四十多年,世界的大都市都已经去过了,美国最繁华的城市也住过了,他已近生命的晚年,风烛残年需要的是宁静与平和,早年放荡不羁的传奇经历已使他厌倦了都市的繁荣与喧闹。在彼得堡的小公寓里生活,他觉得已经不错了。
但是张爱玲则不同,张爱玲烦透了这个地方,烦透了这个偏远的小镇,张爱玲总觉得是由于她所在地理位置上的偏僻,影响了她的作品的发表与出版。还有她毕竟比赖雅年轻了近30岁,又从小在大都市里生活惯了,每一次去大城市购物都会给张爱玲带来心情的愉悦。何况,她一来到美国,就是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纽约的繁华她还没有来得及享用便被生活所迫而来到彼得堡镇。张爱玲开始为他们的未来生活设计着新的蓝图。
张爱玲正当盛年,厌倦了小镇枯燥单调的生活,希望能到较大的城市去生活。
上次赖雅带着张爱玲为了看望赖雅表兄一家,他们夫妇曾有过一次波士顿之行。从偏远的彼得堡小镇来到波士顿大都市,张爱玲爱上了都市的繁华。那次远行波士顿她就希望有一天能搬到大都市去。
张爱玲决定离开彼得堡镇,迁居到较大的城市里去住。尽管赖雅很是留恋彼得堡镇这里的平和与宁静,但是考虑到张爱玲将来的文学发展,他不得不为张爱玲考虑,不仅仅是为了她的爱好,也是为了她的前途,因为此时的张爱玲前途看好,不能永远只为了生活应接一些糊口的“小件”文章生意;而他自己则是日薄西山,没有什么大的“工程”可做了。
赖雅此时已经非常依赖张爱玲了,自己年轻时代洪水一样泛滥不羁的性格现在终于流进了河道,赖雅对于亲密、和谐的家庭生活的渴望压倒了一切,因此,尽管赖雅不太情愿搬家,但赖雅还是做出了让步,他对张爱玲表示,愿意随她一起搬到大一点的城市去。
1958年春,赖雅同意了张爱玲的这项申请搬迁计划。所以,他们一起向洛杉矶的一个叫亨顿·哈特福基金会提出申请,那里也有一个像麦克道威尔类似的文艺营,叫亨顿·哈特福基金会,地处加州太平洋绝壁。除此之外,张爱玲还单独向一个叫哥根哈姆基金会申请奖金。
到了1958年7月份下旬,申请哥根哈姆基金会奖金的事情没有获得成功,可是他们幸运地收到亨顿·哈特福基金会的通知,允许他们可以从1958年11月8日以后搬到那里去居住。其实他们对搬到离洛杉矶中心不远的亨顿·哈福特创作营那儿仅仅是他们迁居的第一站,随后他们的计划将是要长期定居旧金山的。
张爱玲非常的高兴,因为今年年底就可以搬到洛杉矶的亨顿·哈特福基金会,半年以后,也就是明年暑假她就可以在旧金山度假了。
1958年8月份,宋淇发来了一份海外电报,要她在8月15日前提供一份剧稿,张爱玲立即回电,应允此事,并积极苦干,8月6日即全部完成了。
然而,此事张爱玲心中另外一层苦恼也在日渐加深,这期间,张爱玲仍旧为了糊口而接写一些通俗剧本,她一直没有能静下心来写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这种生活状态使她忧心忡忡,忧虑重重。还有那就是她的文学才能始终没有得到圈内人士的承认。她的才力远在创作这类商业剧本上,就在自己离开上海四五年以来,她始终没能出版自己新的有价值的小说。一念及此,她就不免黯然神伤。
有天夜里,张爱玲甚至梦见了一个杰出的中国作家取得了很大成就,尽管这位作家张爱玲不认识,相比之下,而自己却一无所成,她感到深深的自惭和羞愧。梦醒以后,很少流泪的张爱玲第二天把这个梦讲给了赖雅听,再也控住不住心中的忧伤,泪流满面。赖雅用尽一切宽慰的话替她排忧,但是他自己也知道,这无疑是张爱玲对生活艰苦没有尽头的一种无声的抗议。这使得赖雅的心情也十分沉重。
对于一个自少年时候起即自视极高的才女来说,陷于庸碎的生计,一事无成,那种感觉会有多么的焦灼和痛苦,赖雅是能够切身体会得到的。张爱玲二十几岁就在上海文坛横空出世,然而,来美国的三年里,两年遭到退稿的命运,不得不靠写一些电影剧本谋生,张爱玲的心理落差太大了。赖雅用心安慰她,他知道她是在这种贫困和籍籍无名的状态中忍耐太久了。但是,他的安慰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生活是沉重的,但是精神生活仍是富足的。随着时光的推移,他们俩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了,在赖雅的面前,张爱玲更多地显示了作为东方女性的温柔娴雅。赖雅和张爱玲结婚以后,赖雅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张爱玲的照顾。他长期患有背痛的毛病,还有腿脚疼痛的毛病。每到赖雅病痛发作时,张爱玲都是替他按摩以减轻肌肉的紧张程度。有一天,他对张爱玲说:“娶到你,是我今生最大的福份。”
7月26日,是赖雅的生日,这一年他67岁了。在赖雅过完生日的一天,赖雅感动之余,无以回报,便立下一个遗嘱,他在遗嘱中声明:他的全部个人物品都留给张爱玲,(其实是把他自认为宝贝而实际全是无用之物的东西留给张爱玲)但也就是这些“无用之物”中,还收集着赖雅与华莱士·史蒂文斯和贝托尔月兑·布莱希特的大量通信,这是有关这两位世界级别的文学大师信件最大宗的一部分重要收藏,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从遗嘱遗留这一些“重要文物”中也可以看出赖雅对张爱玲的依恋。
1958年的10月1日,是张爱玲38岁的生日。赖雅总是弄不清张爱玲的生日究竟是哪一天,赖雅首先细心弄清了中国农历与公历的关系,为了这个农历的生日,赖雅费了很多的心思。但他仍是细心地算出阳历的日子,确定了10月1日这一天正是她的农历生日。
我们的有些张学研究者的传记中把张爱玲的生日写成了9月19日,那是依据张爱玲在香港大学入学时填的表格,然而曾有台湾《联合报》记者推算她的生日应该是9月30日,张爱玲回信说:“阳历生日只供填表用。”显然不确定。很可能她当时是照农历来填写,只大致知道农历八月应是西历的九月,却不能准确到具体日期,于是顺手写了一个9月19日。张爱玲对这些日常小节向来马虎,填表时随手填个日子是非常有可能的。
作为一个西方人,竟然能够把中国的农历同西历推算清楚,真是用心良苦。
10月1日这一天早晨,初秋的绵绵阴雨下个不停。上午,有一个联邦调查局的人员来访,他是来核查有关赖雅所欠债务问题的。那人坐在沙发上,絮絮叨叨说个不停。赖雅一边应付一边在心里巴望着他快些走。快到中午时分,那人终于起身告辞。赖雅这才长长松了一口气。
“亲爱的,祝你生日快乐!祝我们的爱情天天美丽!”中饭以后,赖雅拿出前一天准备好的生日蛋糕和一束红玫瑰送给张爱玲。
张爱玲愣了一下,她根本不知道今天是自己的生日,也完全没有料到赖雅竟会记得,且为她做了这么精心的准备。等她反应过来后,她微笑着,然而眼圈有点湿了,并不停地说:“谢谢你,亲爱的,我很快乐。”张爱玲从小就缺少家庭的温暖,生日更是无人问津,连她自己都淡忘了。这几年来,生活动荡,颠沛操劳,更是无暇顾及自己的生日。可是,赖雅却算得那么准确,记得那么清楚。这能不让张爱玲感动吗?
下午,天空放晴朗了。赖雅与张爱玲一起到邮局去寄了几封他写给远方好友的信。雨后的秋空,天高气爽,让人心旷神怡。棕色、红色、赤褐色的落叶,纷纷从树上飘下来。他们踏着满是落叶的小径。静静地谛听着大自然季候变迁的神秘旋律,感受着这一份静谧与安详的时光。
他们散步回到家里,小睡片刻后,赖雅端出亲手做的肉饼、青豆、和米饭,与张爱玲情意绵绵地共进晚餐。
晚上,张爱玲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挽着赖雅的手,一起到电影院去看傍晚的一场电影,赖雅特意请张爱玲去看电影,片名《刻不容缓》,由艾迪·格里菲丝主演,剧情极为诙谐幽默,张爱玲看得纵情大笑,眼泪都笑出来了。看完电影,赖雅又陪着她一起沿着安静的街道慢慢散步回家。夜雨秋灯,迎着冷瑟瑟的秋风,夜风吹起了赖雅长长的黑色的风衣。由于受了寒,张爱玲微微颤抖了一下。赖雅忙月兑下外衣,替她轻轻披上。此情此景,仅用“感激”两个字是无法说清楚的。回到家里,他们感到肚子有点饿,就开怀把饭菜畅快地吃了个精光。虽然这一天一整天都在下雨,但有赖雅的温情和陪伴,尽管贫穷,张爱玲还是感到身心愉快。
因为一整天赖雅都在庆祝她的生日,在临睡前,张爱玲告诉赖雅说,这是她38年来最快乐的一次生日,也是最难忘的一个生日。赖雅听后甚是宽慰,这也是他们结婚以后张爱玲难得的一次最快乐的生日。让她忘却了生活的沉重。这一年,张爱玲38岁。
他们又要开始流浪了。10月下旬,他们准备收拾行李,与两年来在彼得堡结识的朋友们告别,准备出发到洛杉矶,这一次是他们俩双双去到亨顿·哈特福基金会报到。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张爱玲申请这个南加州的亨顿·哈特福基金会的居住权是由胡适替她担保的。居住期为期半年。
1958年11月13日,他们到达美国的南加州这个基金会的目的地,哈特福基金会分配给他们一处宽敞漂亮的花园般的居处。张爱玲一到洛杉矶,就觉得目不暇接,兴致勃勃。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和他们在彼得堡时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这个亨顿·哈特福基金会比麦克道威尔文艺营要繁华一些,因为这个基金会坐落在邻近洛杉矶的名贵地区,风景优美,可俯瞰整个浩瀚的太平洋。这里终年生长着热带花卉和植物,浩淼无际的太平洋就在眼底,临窗眺望,那种心怡神醉之感,张爱玲非常的喜欢。
他们的住所离洛杉矶市区不远,购物很是方便,这对张爱玲来说是一件极有兴趣的事情,并非为了买时髦的东西,就是看那些亮丽的橱窗,时尚的服装,也使张爱玲感受西方文化的可圈可点之处。而赖雅则相反,他对比弗利山的时髦公司服务员的态度很计较,认为他们势利眼。其实,更主要的是他的自尊心极强,因为买不起商品而转为责备商场的服务态度。
好莱坞影视城就坐落在洛杉矶的比弗利山上。好莱坞是一个留下赖雅年轻时风流的地方。昔日,赖雅以才华横溢的青年剧作家的身份,成为诸多名导演的座上宾。好莱坞也曾留下他千金散尽,疏财仗义的好名声。可是,好莱坞也是一个纸醉金迷、缺乏感情、容易遗忘,让人伤怀的地方。如今他故地重游,许多赖雅曾一手提携过的人,都对他以冷漠相待。这使年老的赖雅感到世态的炎凉。
这一处的文艺营气氛比较轻松,赖雅还是和以前一样喜欢社交,热情好客,常常饭后到公共大厅中间和营友们游赏、晃荡、谈天或玩小赌注的扑克牌游戏,小赌怡情,这也是赖雅坚持了几十年的生活习惯。
而张爱玲此时已经全然没有了社交的兴趣,除了用餐时间来到大厅以外,一般都是呆在自己的房间里——电视,很少参加艺术家们的派对。有赖雅在外应酬,她多少又恢复了过去那种独来独往的习惯,深居简出。
有一天晚上,赖雅走进张爱玲的书房,故意神秘地对张爱玲说:“爱玲,外面来了我们的一位老朋友,你出来见一下吧。”赖雅本来想卖一个关子,给她一个惊喜。可是张爱玲坚决推辞,争执良久,赖雅才不得不对她说明谜底:“你知道吗?那位朋友是头小山羊。”原来,他们的一位朋友带来一只山羊给张爱玲看。赖雅故意逗张爱玲,说是有一位客人来访,请她出来会客。后来,当张爱玲明白来访者是一只山羊,就痛痛快快地出来见“客”了。
张爱玲快乐地跑到客厅里,轻轻抚模着小山羊的犄角开心地笑着,还同它玩了很久,就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赖雅无奈地摇摇头,怜爱地说:“真是个小孩子。”赖雅总觉得她这种对外人有着极大的防御心理有些让人无法理解,但又拿她有什么办法呢??
他们新买了一台电视机,没事的时候两个人就呆在房间里看电视。因为附近很少有电影院,他们看电影次数也较以前明显减少。为解寂寞,他们还养了一只猫逗乐。张爱玲偶尔也心血来潮,来点新花样。比如,她有一次通过宋淇夫妇从香港买回的衣料做了几件衣服,然后围上从前她母亲用的极美的长围巾,兴冲冲地赶到摄影家雪尔维亚·史蒂文森那里拍了几张艺术照。(现今的遗留照片有一部分就是这个时候拍摄的)
不过,这段时间她更多是在赶写新的作品,通过宋淇夫妇不断延揽新的稿约。由于宋淇的帮助这一段时间使得张爱玲他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
张爱玲和赖雅他们在基金会的日子里,张爱玲这时候意外的接到了,把以前她翻译的《荻村传》分别改写成中英文两个版本的电影剧本的任务,张爱玲非常的忙。
同时,这段时间是太忙生活中较为平稳的时期,比起最初那种漂泊窘迫的状态,大大的稍有改观。
就在这样动荡的生活环境里,在自己虚弱的身体状况下,张爱玲在基金会完成了用英文改写了陈纪纭的中文小说《荻村传》,取名为《荻中笨伯》的中英文剧本全稿。这本书描写了20世纪40年代北方农村里,一个农民参加共产党革命的故事,充满了露骨的讽刺意味。
由于张爱玲对新中国和共产党充满偏见,对这类题材的作品有特殊的偏好,但张爱玲把不准美国读者的脉,因此往往吃力不讨好,大量的心血精力白白耗费,创作能力渐渐萎缩。这本书很久一直没有找到发行商。最后还是在美国新闻处的支持下,在香港才得以出版。张爱玲离自己的“天才梦”是越来越远了,她为此深感痛苦。
1959年4月,他们俩在洛杉矶亨顿·哈特福基金会的半年期限又满了,他们又像辛勤的候鸟一样只得再次搬迁,这次他们想把家安在旧金山。
婚后的每一次搬家,总是张爱玲提出动议,赖雅只是服从。这次也一样,两人决定移居旧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