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村的那些事 第一章 回家第二章 王奶奶屈死

作者 :

刘柱在店门外转悠了一个时辰了,心里七上八下。母亲来过三遍电话了,让柱子今晚务必回家。虽然只有十五分钟的车程,柱子半个多月没回家了,一来店里事多,二来心里有点不舍。抬眼望去,收银台旁店员娜娜正在忙碌着,手脚利落的收款找零装袋,满面笑容招呼顾客,时不时望望柱子。柱子立马心里像喝了蜜样甜滋滋的。

柱子这个超市不大,一百来平米。高中毕业柱子来这打工,由于勤劳能干,很得店主的赏识。不久把自己的侄女丽丽介绍给了柱子,再后来店主随儿子去了上海,就低价把店折给了柱子。柱子求亲告友凑够了钱,光荣地成了村里第一个在城里开店的人。

柱子和丽丽没白没黑的干,吃住在店里。超市地角好,附近新建了个住宅小区,不远处还有个中学,很有人气。柱子逢年过节带上礼品到一些单位跑一跑,拉了好几个大单,都是给职工发福利的,钱挣得既容易又快。奋斗了六年,柱子把欠亲友的钱全还上了,还买了一辆面包车,又贷款买了个70多平的二手房,成了有车有房一族。

当年,柱子与丽丽的婚礼让村里的年轻人羡慕死了,柱子订了城里最好的饭店,请了有名的司仪,雇了运输公司的大巴把村里亲朋好友,七大姑八大姨全拉到了婚礼现场,那些老爷子老太太从没见过那阵势,见到柱子笑得脸上开满了菊花。柱子在村里的威信那是蹭蹭的向上窜,谁家上城里办个事都爱来找柱子商量,柱子也会尽力让村里人满意,连村里的爹妈也跟着占光,穷苦了一辈子托儿子的福终于抬头挺胸做人了,柱子妈说话嗓门都清爽了。

丽丽怀孕后,柱子心疼她,不用她在店里忙,在家专心养胎。丽丽看柱子实在忙不过来就聘了两个营业员,其中一个就是娜娜。娜娜职专毕业两年了,至今没找到称心的工作,通过亲友的介绍,来了店里。娜娜心气高啊,人长得苗条漂亮,一心想到大公司工作,本来敷衍妈妈来店里看一看,可看到人高马大帅气的老板柱子,居然留下来了,她妈高兴啊可不用天天看着烦了,去了块心事。娜娜心灵手巧,头脑聪明,做事勤快,柱子很满意,把收钱的活交给了她。娜娜也省心,从没出差错。

十几天前,两岁的儿子感冒发烧,丽丽带孩子打完了点滴就回了村里,孩子嚷着要爷爷女乃女乃。孩子是全家人的心头肉,何况病着呢,没好利落丽丽是不打算回店里的。这可苦了柱子,柱子经营店有一套,打理生活可差远了。不按饭点吃饭不说,常常是用方便面,包子打发肚子,多亏了娜娜,时不时买来盒饭。作为回报,昨晚柱子早早关上门,带上娜娜到临街的饭店撮了一顿。有美女相伴,饭菜吃得有滋有味,娜娜跑前跑后,倒茶递烟,那有眼力劲让柱子很享受。本来打算今晚继续和娜娜共进晚餐,再逛逛夜市,给她买点礼品,可母亲再二三的催他回家,怕是家里有什么事吧?老婆来过电话,说儿子病早好了。

“柱子哥”,本村的王大春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吓了柱子一跳。“俺婶婶说你今天也回老家,我就搭你的顺风车了”,大春按村里的辈分叫柱子妈婶婶,是柱子姐姐的本家小叔子,在城里的轮胎厂当车间主任。从小玩到大,又同在城里做事,二人自然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柱子哥,走吧,我妈也让我今晚回家,说有急事,在你家挂的电话呢,问她什么事还不说,啥事让俩老太太一齐往家叫儿子?”不容柱子多想,大春拉着柱子走向店门外的面包车,爬上车,朝着娜娜辉挥手,甩上车门,催柱子快走。

柱子按了按喇叭算是和娜娜打了招呼,发动车,挂上档狠踩一脚油门,车子粗粗地吼了几声,轻快地上了马路,朝着柱子的老家驶去。

第二章王女乃女乃屈死

刘柱的老家是个旱涝不怕,物产丰富的小镇,从南走到北五分钟能走完,东西方向十五分钟也差不多走到边。村东头的公路,往南连着县城,往北通往三个乡镇,正北十公里是滨海开发区,随着海边的开发,公路上的车辆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夏天,洗海澡的人从下午三四点钟陆续奔向滨海渡假村。

村里的人在路旁摆起了西瓜、香瓜、火腿肠、点心之类各种水果和零食,还有的在路旁摆起了海鲜摊,支起锅,炒蛤拉,煮八大鱼,以后又有卖面鱼、火烧,蔬菜的,比起城里来,又新鲜又便宜。从县城下班回家的人走到这随手买点吃的,很是方便,可因为人多常常堵车,车喇叭声叫卖声很是热闹。由于生意兴隆,连邻村的人也来摆摊,交通部门来整治了多次,不准公路摆摊,没用,到了傍晚还是一溜两行,车水马隆。哪个部门也不能天天来看着吧,最后是交通部门联合镇政府、村委会把公路旁开出了一块空地,砌上水泥墩作为摆摊固定地,才解决了堵车的难题。现在这里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夜市,柱子的爸就在集上打扫卫生,也看着那些不自觉把东西摆到马路上的人。老远看到儿子,放下扫帚,回家报信去了。

刘柱放好车,走到街门口,却看到妈妈虎着脸在院子里和大春妈说着什么,姐姐也在旁边,一副生气的样子。赶紧把大春叫回来,一同进了自家家门。柱子和大春一边喝着柱子爸新砌的茶水,一边听柱子妈和大春妈你一言我一语说起了催他俩回家的原因。

原来,本村的王女乃女乃前几天烧了百日后,儿子们凑在一起商量身后事,也就是每个祭奠日花费谁出,再就是三间老屋怎么分配。结果吵翻了天,之前刘柱和王大春曾插手他们的家务事,王女乃的儿子们想让刘柱和王大春主持个公道。王女乃命苦啊,说起她,柱子妈总是叹气一脸的不忍。

王女乃十三岁那年父母就病逝了,十九岁嫁给了王大爷。王大爷家里更穷,从小跟寡母要饭,俩哥到老也没讨上媳妇,他干了一辈子地里活,十几年前病世了,也没什么积蓄,王女乃身体硬朗,种了很多菜拿到公路集上换点零花钱,又养猪又养鸡,居然还每年养一只羊,过年的时候,把儿子、儿媳和孙子们叫到老宅,高高兴兴吃一顿团圆饭。儿子也就象征性拿点麦子给老母亲,再就是每年交300元现金算是养老钱。王女乃靠着勤俭过日子撑到七十多岁。最让人同情的是,王女乃先后伺候了两个单身的大伯子,一日三餐送饭,洗洗涮涮,直到他俩病逝,没让儿子们沾手,体谅他们生活的不易。

“你王女乃是王家的功臣啊,婆婆、丈夫加俩大伯子,四口人都是她亲手送走的。她婆婆瘫了七八年,楞是没长疮,村里人谁不说她好啊,可好人咋没得好报呢”,柱子爸猛吸了口烟,摇摇头插了话。

有些事情柱子是知道的。去年,王女乃从平房梯子上掉下来摔断了腿,疼的喊救命,赶巧柱子和大春在柱子家盖草棚,二话没说,俩人把王女乃抬到车上,叫上王女乃的儿子们急速送到了县城医院。

该交住院费了,王家的三个儿子大眼瞪小眼,谁都不愿掏。大儿子说:“我刚动了手术出院还不到一个月呢,借得医药费还没还清。”二儿子说:“爸妈早把我过继给了大伯,按老辈规矩,对咱妈我生不养死不葬是应该的。”此话一出,大儿和三儿抡着巴掌上去了,打你个混帐东西。

随后赶来的三个媳妇正围着医生问需要花多少钱才能治好婆婆的腿,听到打骂声,回过身来。二儿媳上前想给丈夫解围,混乱中用指甲划伤了小叔子的脖子,小媳妇嗷得一声冲了上去,照着嫂子大伯哥们一阵乱打。吵闹声打破了医院的宁静,病房的人都出来看,柱子和大春一人抱一个往外拽,楞是分不开他们。医生护士出来训斥,哥仨才慢慢平息下来。早就听说王家儿子不怎么孝顺,可没料想到了这种程度。

看还是没人交住院费,王女乃靠在椅子上,手扶模着伤腿,哭着喊:“把我送回家吧,我不治了,早死早利落”。旁观的人不由得心酸,都默默的离开。柱子脸色铁青,三不并做两步来到收费窗口,递上一千元钱,办好了王女乃的住院手续,看都不看王女乃的儿子儿媳们一眼就离开了医院。

事后听大春说,柱子走后,王女乃的儿子们好像有点内疚,再没有争吵,大春趁机让他们轮流照顾王女乃住院,二儿小声嘟囔了句,被三儿瞪了一眼不做声了。大春虽然没什么杀威,,可看在大春爸妈多年照顾王女乃的份上,王家哥们谁都不敢对大春不满。

王女乃住了半个月医院,王春爸到医院看了王女乃,嘱咐她安心养病,住院费由他想办法。随后王春爸到王女乃的三个儿子家,硬是要来了三千元住院费,并把一千元钱还给了柱子。可没多久,三个儿子不顾医生的阻拦,强行把王女乃从医院接回了家。王家的小儿媳对柱子的姐说,都是柱子和大春管闲事,要不然,他们家不会失了和气。柱子姐气得不行,跑到娘家,如此这般学给母亲听,娘俩就嚷嚷起来,以后说什么也不让柱子管他们家的事。邻居们摇头叹气,看着王女乃遭罪,也没有好办法来干涉他们家的事。

王女乃从此瘫在了床上,谁去看她,不作声,只是哭。有邻居媳妇在街上说,王女乃铺得褥子湿得能拧出水来,床头放着白瓷碗,里面是干硬的馒头和黑呼呼的菜。这话不知被哪个好事的传给了王女乃的小儿媳,竟找上门骂得邻居狗血喷头。渐渐的村里人谁也不愿意踏进王女乃的家门,只有大春妈时不时去王女乃家给她擦擦身子,换换衣服被褥,送碗饺子,留给她些点心和水果。大春妈说,自己孩子们小的时候放了学没地方去,总是王女乃招呼家去,直到大人下地回家。孩子们常在王女乃那吃喝,困了还睡在那,做人要有良心,知道回报。柱子妈听了,念起王女乃的好,叫上几个老姐妹常常去看看王女乃,只是不准柱子掺和。大半年过去了,村里人不再议论王家的事,好像也忘记了这个勤劳朴实、任劳任怨、为王家操劳了终生的人。大年初二,王女乃家传来了哭声,人们猛然惊醒:王女乃死了。随之庆幸,王女乃再也不用受苦了。

王女乃死在脏兮兮的老宅里,只是因为腿折了,假如在医院治好了腿伤才回家,不至于化脓感染,王女乃是不是可以多活几年?据说王女乃是因为脑遗血死的,天知道!王女乃又没去过医院检查,王女乃是屈死的。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俺村的那些事最新章节 | 俺村的那些事全文阅读 | 俺村的那些事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