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 第三十五节 会面(下)

作者 :

冯双礼及建昌众将和成都的交情是通过这两年不断的往来逐步加深的,无论是之前的交换人口,还是后来狄三喜增援成都,邓名都有合理的回报,而且给建昌留下了诚实的印象。比如邓名就坦白地告诉冯双礼成都如何从人口的交换中受益,以及能够获得多大的利益。这次邓名还给建昌带来了一些金子,贵重金属总是受欢迎的,建昌可以用来和藏人交易。

现在建昌的军事化程度和昆明差不多,甚至还要高,十万男丁统统都是军队的辅兵,养着一万甲士,全力修建哨所提防昆明的进攻。由于有刘文秀留下的库存、工具和军屯,建昌的日子过得比昆明强,甲士的装备也不错。邓名建议冯双礼和李定国缓和关系,这点冯双礼倒是不反对,因为如果缓和关系的话,建昌就不用投入那么多财力在边境哨所上;邓名还建议建昌出兵协助成都作战,事后按比例分给建昌战利品,这个建议让冯双礼有些心动。

冯双礼代表建昌势力向云南提出的要求就是,李定国首先必须帮助他们向朝廷取得合法的建昌统治权,除了这个名义以外,昆明还要先把边境上的警备部队都撤走。其次,建昌要求云南保证不诱惑、容纳建昌的逃亡人口,如果建昌有辅兵逃到云南,李定国应该拦截并且归还。在这个基础上,建昌同意向云南提供粮食。

冯双礼的条件让李定国周围的将领哗然,这根本就是要求李定国承认建昌西营军的割据事实,彻底放弃统一西营的想法。

“建昌事实上已经不由大王统领了,就算大王不同意庆阳王(冯双礼)的要求,他们也不会回归云南。”邓名据理力争,试图说服李定国同意。

邓名并没有告诉李定国,他答应给建昌一些补贴——建昌向昆明提供的粮食都算是成都购买的,成都可以用粮食、金银、布匹或是其他建昌愿意接受的物资来结算补偿。因为建昌对昆明的疑惧心理,邓名很不容易才说服了冯双礼同意向昆明提供帮助,其中狄三喜也帮了很大的忙,才压下反对派的声音。反对派怀疑给了李定国粮食,就是帮助昆明获得进攻建昌的军粮,是一种“资敌”的行为。

“如果我们撤走了边境上的部队,建昌又出兵掠夺云南的人口怎么办?”李嗣业大声地表达着不满。昆明和建昌的军事对峙是逐步升级的,双方的隔阂和不信任导致他们交替提高边境的警备力量,生怕被对方打一个措手不及。

“庆阳王已经保证不会同室操戈,他建议只保留沿途的驿站,用来保证通讯和运输粮食所需。一旦晋王撤回边境上的军队,庆阳王立刻就会送十万石粮食来昆明。”邓明大声说道。

中间派白文选还有怀疑派贺九义都沉默下来,昆明的自然条件远不如成都,十万石粮食若是省着点吃,能够供二万大军一年所需,对昆明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

李嗣业也有些犹豫,不再争辩而是等待父亲的答复。

但马宝依旧不甘心,他觉得刘文秀当年在建昌储蓄的粮草是为了北伐汉中用的,也是西营在一场浩劫中唯一完好无损的粮库,现在冯双礼却要用这些粮食和生活艰苦的昆明讨价还价。

“如果庆阳王毁约劫掠云南,那他就是背叛朝廷,王上肯定要反击叛贼。”听了邓名的话,马宝意识到邓名对建昌并没有多少约束力,就抛出了一道选择题:“如果王上和庆阳王发生冲突,邓提督会作壁上观吗?”。

李定国本想阻止马宝的这个试探,但对方话已出口,他也就不再吭声,免得让部下在外人面前丢脸,或是让邓名认为昆明内部有分歧——就是有不同意见也要关起门来说。

“我不会作壁上观。”邓名知道在这个问题上无法含糊其辞,否则就会被视为软弱,更可能被误会。

这句话出口后,马宝神色一动,截口追问道:“邓提督是朝廷的忠臣,对吧?”

这个问题一出,李定国,陈佐才也都认真地向邓名看过来。川、滇明军现在依旧是在永历的旗下作战,包括张煌言、郑成功也奉永历的正朔;即使永历弃国,但如果邓名公开质疑永历的合法性,那就是在否认李定国的权威,双方合作的基础也就不存在了。

“微臣当然是皇上的赤子。”邓名向西南抱拳,遥遥向着流亡朝廷致敬。这确实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如果现在邓名或是其他什么人打起别的旗帜,那么天下就会知道南明又一次分裂了——在天子弃国,南明只剩下大约两省土地的地方上又爆发了分裂、内讧,那就太让人失望了。

马宝的反应正是邓名担心的,他很害怕对方会误会成都愿意与昆明联手消灭内部的不安定因素,因此他在表态后迅速补充说明:“如果建昌进攻昆明,成都就会出兵,要求庆阳王退兵,否则不惜兵戎相见;但如果昆明攻打建昌的话,大王明鉴,末将已经答应了庆阳王,成都也会出兵相助,帮助庆阳王抵挡晋王的军队……”

周围已经响起了愤怒的喝斥声,但邓名依旧平静地把话说完:“庆阳王答应提供十万石粮食给大王以前,已经要求末将做出这样的保证,这是庆阳王的条件之一。不过末将也向庆阳王说明,即使建昌受到进攻,成都出兵相助,川军也不会踏入云南境内一步。”

邓名和李定国初次见面,但他仍然有底气说这样的话而不必担心昆明对自己不利,这个底气就来自于高邮湖一战。如果没有击杀满清皇帝的功绩,邓名无疑会用更委婉的口气来表达立场,但现在只要李定国敢动手杀自己,那么就意味着明军的分裂,李定国会名声扫地。

“大王是盖世的英豪,数百年后仍然受到万众的敬仰,大王和延平郡王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物,是华夏的民族英雄。”邓名说完后就静静地看着李定国,在心里默念着:“您不会让我失望的,对吧?虽然是另一个世界,但您的英名也会千古传唱,对吧?”

……

尽管是初次见面,但李定国还是和邓名达成了初步协议,他写好手令,命令监视建昌的部队迅速返回昆明,并当着邓名的面命令卫士动身给前线送去。

“临国公(李来亨),皖国公(刘体纯)和我在夷陵发表了一个宣示,想必大王也有所耳闻吧?”缓和了昆明、建昌之间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后,邓名又说起了另外一件事。

李定国点了点头,他听说了这件事,其后郝摇旗、贺珍也宣布加入委员会,并且向奉节派去了常驻的使者。这四个人加入后,接替刘体纯巴东地盘的党守素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也宣布参与并向奉节派去了代表。夔东另外最后一股势力,恩施地方的王光兴开始没有什么反应,但在接到东安郡王的一封亲笔信后也改变了主意。

“庆阳王日前也发誓永远不在我们彼此之间使用武力,庆阳王的使者带着他的誓书,正在赶往奉节的路上。”邓名诚恳地对李定国说道:“大王假黄钺,代天子内惩贼人、外讨不臣,我们希望大王不会把我们这个委员会视为敌人,我们不敢要求大王也写誓书,但希望大王也能派一个使者去奉节。”

李定国的眉毛皱了起来。这个委员会虽然没有明言,但显然有另立朝廷的意味,隐含着对永历朝廷的敌意,而文安之居然掌管审判权,也是颇有不得体之处。

马宝本来就有怨气,这时忍不住道:“邓提督积极为奉节的这个委员会奔走,难道不是为了针对皇上和朝廷吗?”。

“不是。”邓名急忙摇头:“我们不能各自为战,不然就会被鞑子各个击破。这个委员会没有给诸位将领们下令的权利,只是为了沟通。如果有人需要援兵,其他人能通过这个委员会知道;如果有人缺乏军粮,其他人也能得知他的难处;就比如大王吧,如果大王有使者在奉节,告诉我们大王需要军粮,或是需要我们呼应,我们才可能明白大王的战略啊。”

“这不就是视朝廷为无物吗?”。陈佐才忍不住反驳道:“现在国家危急,你们应该放下成见,响应朝廷号令才是。”

邓名已经通过别人知道了陈佐才的经历,知道他是一个和任堂相似的读书人,弃笔从戎,在沐天波手下当了一个把总。吴三桂进攻昆明时,陈佐才正前往建昌检视库存储备,为永历移驾四川做准备;但随后得知沐天波跟着天子逃亡出国,陈佐才赶去缅甸,极力劝说天子返回李定国的军中,受到了马首辅和其他大学士们的厌恶,就想打发他回云南联络义士,省得在眼前添堵。正好得知昆明大火,吴三桂退兵,陈佐才受命把李定国请罪交还的黄钺再送回去。

陈佐才对邓名、夔东集团、还有建昌表现出来的军阀作风非常反感,已经到了深恶痛疾的地步,他不明白为何到了这样的关头,以邓名为代表的军阀们依旧在打自己的小算盘,此时他再也按捺不住:“你们罔顾朝廷大义,为了一己之私就置国家、衣冠于不顾,就不怕成了千古罪人吗?将来有何脸面去见祖先于地下?”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伐清最新章节 | 伐清全文阅读 | 伐清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