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那是自己小的时候就开始阅读学习的书籍。再联系着联盟博物馆了里面的的简介,倾国很容易就可以将这些残缺的部分补充完整。但是仅仅是这样是行不通的,因为将他补充完整了,自己知道这是事实,但是别人不知道呀。如果别人不承认,拿自己也没有办法逼迫着他们承认呀。据说商末,西伯侯姬昌被商纣王软禁期间,[1]剔除《彖辞易》与〈象辞易〉之繁琐,创作《易占》六十四卦之卦辞与爻辞,原文仅有448句话。
汉代司马迁著《史记》称周文王的作品为《周易》。曾经《周易》皆附“彖辞”与“象辞”,是否文王所为?尚待考证。
这些可以说是自己作为张廼莹的时候,公认的易经的历史。只是现在,没有人知道这段历史。
最开始的时候,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
但是后来,这一说法又有人开始反驳,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唐代孔颖达。孔颖达生于北齐后主武平五年(574年),八岁就学,曾从刘焯问学,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隋末大乱,避地虎牢(今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入唐,任国子监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卒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终年75岁。
孔颖达所疏或正义的经书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左传》等。
而孔颖达最广为人知的成就就是编订《五经正义》,排除经学内部的家法师说等门户之见,于众学中择优而定一尊,广采以备博览,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的各种纷争。
现在,就在这个联盟博物馆内部就有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最幸运的事,孔颖达所编订的《五经正义》,是现在联盟内部所存不多的保存完好的古籍之一。而这个保存完好的古籍后面则记载了孔颖达的生平,这是后添上的内容。是后人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专门查找的资料,字迹非常的清秀,笔锋也有一些稚女敕。看样子应该是一个年龄不算大的小姑娘被家长逼迫着阅读这种古书,又不知道作者的生平,所以专门查找的资料,有非常用心的记载在上面的。
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里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而现在的联盟已经在多次的考古遗迹中存在的各种古物之中证实了周朝是曾经华夏族的历史中存在的朝代。
但是现在,联盟博物馆中并没有《周易正义》的存在。所以这个非常好的证据也就只能在心里想一想,毕竟除了倾国,联盟之中的所有人都知道孔颖达曾经编订过着本书,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本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当然,还有一个证据,而且是一个非常有利的证据。
联盟博物馆之中保存着华夏族的一本可以说是瑰宝的书籍——《史记》。虽然,这本史记也是不完整的,但是其中也与许多的有用的东西。
在《史记》中的司马迁:报任安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而且非常幸运的事,在史记之中,这段话虽然也有破损缺失,但是还是保存的比较完整的。
“盖西****《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国语》;孙子膑*,《兵法》修列;*韦**,世传《吕览》;韩*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当然,联盟博物馆里所保留的史记之中,是如上一段所记载的。但是,这并没有什么关系,不是吗?
上面的这一段话翻译成现在联盟的语言就是,“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发愤而写出来的。”
由此观之,上面的词句缺失了真的没有设么关系的,只要最后一句话可以看清楚就可以了。
我们着重看的仅仅只是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只这样的一句话,就可以表明,周易是由我们华夏族的人写出来的。而且,是为了发愤而写出来的。这样,那些理由就可以将它们统统推翻了。
而证明了了周易是由我们华夏族的古人写出来的,那么,从周易之中流传出去的八卦图,还有谁能说是不属于我们华夏族的?
其实,在联盟博物馆里带着些资料,联盟的那些研究院的研究员们可以说都知道的非常清楚,只是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而已。但是,有的时候,仅仅是反应慢了那么一小会儿,可能就会造成许多无法挽回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