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虞娉接到昌东电视台通知,要她于8月1日前去台里报到。她将通知看了一遍又一遍,眯着眼睛,咧开小嘴傻笑着,心中不知有多高兴。这时,她忽然想到了什么,对了,我得给小丽姐打个电话,告诉她这件事。于是,她拨通了小丽的电话:“喂,姐,电视台的通知寄来了。”一副高兴的样子。
“看把你美的,这是借用。要……”小丽提醒道。
“啊~~,要什么?”虞娉有些不解。
“要一年之后……”
还没等小丽说完,虞娉急不可待地问:“一年以后怎么样?”
“要么回原单位,要么借而不还。”
“我想选择后者。”
“那要看你的努力和本事了。”
“姐,你再帮帮我吧。”虞娉央求道。
“我已把你带去和应书记见过面了,以后你自己不会直接去找他吗?再说你到电视台后,你们见面的机会多着呢!还用得着我牵线搭桥吗?”。小丽提醒她。
“哦~~,我真笨,谢谢姐姐提醒。”
“以后有了好处别忘了我这个姐姐啊?”
“别逗我了,再次谢谢姐姐。再见!”
调去电视台工作,这是虞娉长期的企盼,这也是她多年的夙愿。她喜爱在电视台工作,这跟她的性格、脾气是分不开的。她脑子灵活,观念新,思想比较开放,思维十分活跃,性格热情奔放;她能说会道,笔头和口头表达能力都不错。她平时喜欢出头露面,好表现自己,官瘾十足。别看此人平时嘻嘻哈哈的,但鬼点子特别多,而且城府也很深。尤其是她高傲自大,除了单位的第一把手外,谁也不放在眼里。还动不动就“你算老几?有什么了不起!”她原来工作的学校,一半以上的老师都被她得罪过,因利害冲突,最后又和学校的校长闹翻了。
靠着关系教育局给她换了个学校,来到这个学校之后,她就认校长一个人,其他的不管是书记、副校长或者学校中层,统统不放在眼中,更不要说一般教师了。不到一年功夫,这个仅仅三十来位教师的学校,其中有二十八位或多或少都跟她产生了意见和隔阂,因为她尽在背后说人家的坏话,常常暗中给别人使绊子,许多老师恨死了她,盼着她早早调走。
虞娉报到之后,心里真有说不出高兴。“你到电视台后,你们见面的机会多着呢!”她突然想起小丽姐姐说的话。心想,对啊,我不能永远靠姐姐,我得自己想方设法接近他,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自己的调动问题和其它其它问题。
虞娉自从来到电视台后,虽然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工作比较辛苦,但是,她很开心:一是摆月兑了呆板的教书生涯,离开了那群始终板着脸孔的同事。心想,你们平时看不起我,不理我,我才不稀罕呢,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们算老几?以后你们就等着瞧,究竟谁风风光光?二是电视台工作十分潇洒,县里主要领导的活动基本参加,尤其是能跟县委应书记经常碰面,这是她感到最高兴的。
进入电视台以来,由于工作上的原因,她进出县府大楼如同进出自己的家门一样随便,同时她又成了县委书记应国匡办公室的常客。由于她秉性喜欢同领导套近乎,因此,平时,她时不时地总喜欢给县委书记打电话。你看,她刚下了班,就给应书记拨去了电话:“书记,您好!我是小虞,您还没下班,您可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
“谢谢小虞。现在我正忙着。”说完挂了电话。
“没劲。”她嘟囔着,“还不如到他办公室找他痛快。”因此,她有事没事老往县委书记办公室跑,时间长了不免引起了不少干部的议论。“虞娉要当应国匡的女秘书了”,“虞娉成为应国匡的红人了”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茶店里还盛传虞娉是应某人的小情人等等。
都说人言可畏,然而,虞娉却不这样认为,她想,风言风语有啥要紧,有的甚至还大有好处呢!她自己曾好几次亲耳听到群众的风言风语,却把这些当作耳边风。她还对周边的人说:“红人有什么不好?谁不想成为县委书记的红人?要是我真的是应书记的红人,那是我的造化,我正在为成为红人快马加鞭呢!”她的一席话说得人们哭笑不得,大家实在搞不清楚她心中是怎么想的。
其实,人们不清楚她调入电视台是有背景的,是县委书记应国匡亲自安排的。应国匡从认识虞娉那天起,他就对她另眼相看了,因为她比小丽年轻,比小丽漂亮,比小丽聪明,比小丽能干,更比小丽有心计,这些都是他喜欢虞娉的原因。再说虞娉巧妙地利用一切机会,接近应国匡,以目传情,主动地向他暗送秋波,这些应国匡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但他表面上却装作什么也不知道。也许他觉得时机还不成熟,也许他的心放在别的女人身上,暂时无暇顾及虞娉的示爱,也许他等待着有朝一日她自己来投怀送胞。
但虞娉却认为应国匡是个呆头鹅,没有理解她的示好。过了一会儿,她又觉得也许自己做得还不够,表达的意思还不够明白,她从小丽和应国匡的交往中似乎悟出了点什么,自己应该向小丽姐学习,仅仅靠接近是不够的,必须抓住机会,运用一切能够运用的手段,必要时……
这天下午,虞娉以采访应书记为名,再一次来到他的办公室,对应国匡说:“应书记,今天我以记者的身份来采访您。”
“采访我?采访得事先告诉我,并且应有个主题,应给我采访提纲,我得有所准备。”
“说得也对,那好,今天我先给您采访提纲,隔日再来采访您。”说着递上采访提纲。
应国匡看了一眼,将提纲放在一旁,说:“那就这样吧。”
“好,那我走了,书记,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