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天长天 第四十四篇 回乡岁月

作者 : 江南一水

月风作为回乡青年参加农村建设已经多年了,可以选择的字眼太多,可以描述的文字太多,可以表述的心情太多!悠悠知青岁月忽然间跳跃到我面前,模糊又清晰,陌生又熟悉,当年的一切勿勿而来,又勿勿而去。但知青这一注定属于他们的历史名字,将永远镶嵌在他们这一代人的心上,无论走到哪里,以知青的名义,他们都倍感一份特殊的、解不开的情结,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特有的财富。从前没有,今后也不可能有。

在那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政治运动中,当年的他们义无反顾在中国社会的最低层,在物质、文化生活贫困的严酷生态中,与广大农民同甘苦,共命运,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从此月风告别了亲爱的老师,告别了熟悉的校园,告别了大学梦,回到家乡种地。在父母、兄妹、亲朋、邻居面前,都盼望能读大学,成为本村第一个大学生,可是现在不成了,要回劳动,可想而知是什么滋味。这是人生的选择吗?不是,是政治的需要,去过一种艰苦的、陌生的、望不到头的农耕生活,用脆弱的肩膀,扛起突然降临的沉重命运。

从此,月风与朝夕相伴的是镰刀挖锄、鸡舍猪圈、耕田赶造、插秧割谷、乡间小路、土屋油灯、酷暑的烈日、寒冷的朔风、被雨水淋的发黑的草帽、被汗水浸得盐渍的衣衫、烟熏火燎的灶房、洗衣洗菜的水塘,还有劳累、困倦、饥饿、包括穷乡避壤也不可逃避的政治争斗与倾扎,当然更有乡亲间相互温暖的关照,煤油灯下的苦读,田坎上的放歌,收获时的欢乐,还有在那苦难与艰辛中产生的朦胧爱情和温馨的初恋,这一切凝成了那一段特殊的知青岁月,凝成了永远不可磨灭的一段生命史,普写了一支蹉砣岁月的歌,一支充满艰辛与欢乐、憧景与困惑的歌,一支拨动亿万人们心弦的歌。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同时间一起成长,37年过去了,月风的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昔日英气勃发、风度翩翩的老师早已满头飞雪,这些年少过、青春过、天真过、幼稚过的同学,如今已是儿孙满堂,有的发了福、谢了顶、花白了双鬓和掉落了牙齿。当年扎着两个羊角辨的小姑娘,脸上也悄然爬满了细密的皱纹,一头浓发也开始稀落了,当年这些靠劳动挣工分吃饭的原始**大军,如今已散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为构建和谐社会继续发着光和余热,但不管多大变化,都能找到一种最终的连结,那就是有那么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知青是佩戴在他们这一代人胸口的共同徽章。

他们是在长身体的时候面对物质大溃贬,长知识时面对精神大溃贬的一代人,是红海洋中流着热泪的一代人,是在广阔天地靠劳动挣工分解决温饱的一代人,是已过而立之年,拖儿带女悄悄走进教室,再圆大学梦的一代人。是积极投身改革,人到中年未品尝改革开放的成果,却因年龄偏大不给当官的一代人。

他们曾以史无前例的热情,塑造过中国历史上永不可再现的知青景观。曾认真庄严地干过许多神圣而荒唐的事,许多事情来不及分清真假,辩别对错就成了参与者,同时又是受害者。被误解过,被冷落过,最珍贵的青春岁月在身不由己的岁月中失落了,但从不怨天由人,既然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后来又是大变革的改革开放年代,必然要历经风雨、历经坎坷、历经磨难,不管结果怎样、收获如何,只要实实在在的奋斗过、努力拼搏过,就无怨无悔,笑对人生。

如今,当年的知青已整整齐齐迈向夕阳红队伍,他们的子女也早已过上山下乡的年纪。永远不会回到当初那种岁月,是电视时代的产儿;是伴随有少儿时从未想过的高科技产品成长起来的;是听着各种情感至深的港台歌曲、看着各类光怪陆离的动作片和情节委婉的电视剧长大的。与当时奢望一身的的确良衬衣、一把塑料雨伞相比,两代人生活反差如此之大,是不可比喻的。如果今天的孩子也面临一次当初命运会是什么样的结果。经历的知青岁月更具有历史意义。不仅使这些错把麦子当韭菜的人经历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过程,磨练了肌肤,净化了心灵;更培养注重实际、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探索真理的精神。为现在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奠定了基础。

在人生道路上,他们虽说各奔东西,少有相聚,但每个人的追求、奋斗、努力,甚至和现实竞争,同社会人生角力,与病魔较劲,同贫困待业搏斗,一刻也没停止过。虽说彼此不是件件都清楚,事事都明了,但这种永不停止的奋斗,这种坚忍不拔的努力,息息相闻,心灵相通。知青的生涯使有远在天涯的思念,近在咫尺的感应,祈愿常相思、心相守、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互相关爱,共度夕阳红。

多么值得回味的知青岁月,无悔的曲折人生,时间的流逝,虽然能洗刷人们的记忆,但用特殊的知青岁月凝成的青春塑像,将永远站立在这个东方世界上。(续)——

作者有话说——>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悠悠岁月天长天最新章节 | 悠悠岁月天长天全文阅读 | 悠悠岁月天长天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