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节第二十四章风起云涌
赵宗彪与李小英约定,在她出嫁之前这段时间,二十左右吧,二人每下午相会一次,风雨无阻,**儿不洗头,雀雀儿不拉屎不归。
李小英出嫁前可以不出工,在家里做布鞋、绣花垫底儿。赵宗彪就不大方便了。只要不下雨,只要大家都还在田里劳动,他每到下午不是装头疼脑热,就是说家里的羊呀、牛呀、猫呀、狗呀什么的跑了,要紧急去处理一下,然后不管不顾溜之大吉。
两人赶到那个温馨而又腥臊味儿十足的小石屋里,在生命的快乐之河里畅游,谱写生命的激越之章。黑回来的时候,两个人从不同的路线,不同的时间回家,不是捡了满篓子的板栗或菌子,就是带老大一捆柴。两家的屋角都码了山高的一摞,两家大人都夸这段时间孩子勤快、孝顺,只赵发通有些疑惑,也不说破。
李长锁见女儿懂事,在她出嫁前,把陪嫁的档次比普通人家提高了一倍,两口箱子,两口柜子,两床被子加上一些手用的小东西,也算风风光光嫁了一回女儿。
不久,李小菊也不甘人后,波澜不惊、平平淡淡的嫁给了张家寨张生的那位朋友许文胜,过起了小夫妻生活。
三面红旗高高飘扬,东风吹,战鼓擂,中央最高最大首长一声号令,全国人民屁颠屁颠响应不跌。很快,人民公社成立了,自然村随之变为人民公社辖下的生产大队。张家寨乡变为红星人民公社,赵家庄村更名为红旗大队。紧接着调整大队和小队的领导班子。李长锁没经过选举啥的,就被任命为大队长。
原来赵家庄第一小队的会计是孙虎,他虽是富农,但他认得字,一切经济大事皆由李长锁做主。二队会计是李长锁姓黄的大妹夫,三队会计是李长锁姓朱的二妹夫。这二队、三队的两个会计根本不会做什么账,全靠向孙虎学,其他三个生产队的会计稍微好点儿。
公社来的干部说,这样安排不大合适呢,一是富农分子坚决不能当小队干部,还把孙虎象征性的批斗了一场,临时指定由年纪不大的赵宗彪干。这下,李长锁不大同意了,说能不能让我儿李得成上啊?
公社干部生气了:“现在又不是封建社会,队长、会计都让你老李家全包了!那赵宗彪成分高是高了点儿,他不是还带的有一个农字吗?再说了,现在不是缺文化人儿吗?以后有人了再换就是,真是的!第二点,二生产队、三生产队的会计都是你支书兼大队长的连襟,这也不大好吧。”
“那你们上级给我找人吧,反正本大队也没几个人认得字的。”李长锁有些生气,也没好气的表示。
协调的结果,李长锁的两个连襟提升为二生产队、三生产队的小队队长,李得成担任大队民兵连连长调二生产队兼任会计,赵宗晟调三生产队当会计。四生产队、五生产队干部不变。
还差一位大队会计,实在找不出人了,暂由在大队小学代课的孙玉凤代着。富农子女跟富农分子有本质的不同,公社干部说,一切权力也在你支书兼大队长的掌控之中,她孙玉凤只负责联络各生产队的会计,汇总一下各生产队的报表,打打算盘珠儿。李长锁再无什么话说。
其时,初中毕业的孙家两姊妹都在大队小学代课。李得龙、李得豹已双双参军去了。赵晓莜在赵晓芳的撮合下给她做了兄弟媳妇儿,即赵家两姊妹服侍别人薛家两弟兄,也倒省了许多口舌之争。这薛家,现时虽说生意惨淡,每况愈下,因是小财主,吃喝暂时倒还不成什么问题。
赵宗仝那时已结婚分家另过,媳妇儿姓吴,是高家庄的人,成分好。赵宗仝有时间就帮父亲拿拿药,他们在小学校旁边建了一个小药房。
调整结束,有人提出,不是解放了吗,他赵家的人怎么又一个个冒出来了啊?
李长锁麻达个脸,没好气的说:“他妈的!养儿不读书,如同喂个猪啊。谁让你们一个个都是睁眼瞎啊!”
紧接着,山呼海啸,呼啦啦一鼓作气全民大办钢铁。赵家庄也一样,青壮男劳力差不多都出动了,家里就留下赵宗彪一个带“把儿”的负责,实际上大部分生产安排、劳力调配的事是由他的母亲余雪芹在做主。
高昂的激动人心的口号响彻万里河山,赵发通从来没有参加过集体生产劳动,这时候也被迫月兑下了长袍马褂,被征调上前线去了。“咚咚嚓”、“嚓咚咚”,激情锣鼓声震寰宇,口号声声响彻云,好多女青年也巾帼不让须眉,“不爱红妆爱武装”,纷纷报名上烧高炉的第一线去了。
家里剩下的老弱病残没日没夜的抢收粮食,无奈力气单薄,人手不够,冬来临的时候,满地的庄稼还是没有收完,不过,红旗大队一生产队比其他的生产队收得多,有的队连一半都没有收回来。
看着没收完的粮食烂在坡里,好多老农伤心的哭了。公元一九五八年,公作美风调雨顺,又是一个大丰收年,有一多半粮食却沤烂在了坡里,意也弄人呀。
那时候一边收秋,一边交公余粮。其他的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喜交爱国粮的热潮、狂潮。那时,还有一句口号是“喜交爱国粮,打倒美将反动派!”红旗大队一生产队在赵宗彪的操纵下,却是老牛拖破车,总是找各种理由,磨磨蹭蹭。公社干部催得紧,就稍微动一下,不催了,就又停下来。
赵宗彪和母亲一商量,怕收回来的粮食放在集体保管室里不可靠,只有放在各家各户的米缸里面、面盆里、床底下才算是自己的,就超指标给各家各户分粮食,不管是粗粮还是细粮,并要求大家绝对保密。什么辰光?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赵宗彪的两个伯娘是地主,不敢多要,怕遭批斗。赵宗彪拍着胸脯表态:饿死了怎么办?不要怕,出了问题算你们侄儿子的!家家户户把能够装粮食的地方都装了,不能装的地方也装了,比如棺材里,夹板壁缝里,冷灶头里,苕窖里,牛栏楼上……整个一个坚壁清野啊!若日本鬼子还没投降,这时候也该滚回大海那边去了。
公元一九五九年春荒一至,好多人家就揭不开锅了。一拨一拨的干部开始下乡了解饥荒的情况,而后国家开始发放返销粮。赵宗彪这个一生产队,一斤返销粮也没有领到,原因是他们生产队交公余粮交得太少了。
可这点返销粮全然不济事,路上到处是投亲靠友要饭的人,好多人真的是路上死路下埋呀,饿殍遍地啊,好凄惶人啊!这些饿死的人可能至死也不明白自己是怎么死的,或许有一口气在的时候,还在攒着劲儿拼命高喊谁谁万岁、万岁,万万岁,什么什么就是好啊!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刚刚在凤凰网上看到一则曹先生的博客,据官方最近部分公开的信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人共饿死三千七百八十五万人。这个数字是各地方政府层层统计上来的,估计只会少,决不会多。三、四千万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反正八年抗战,都说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牺牲,死了三千万人。可那是外敌入侵,那是战争,那是你死我活啊。后者,我们可以把账记在日本鬼子身上,那前者该由谁来买单?是灾、还是**,三七开到底怎么划?我的多灾多难国家,我的多灾多难的人民啊!唉唉,不才一时气短,无语凝噎……)
可赵家庄的一生产队没有一家人讨饭,不仅没有一个人饿死,还接济了不少的亲友。如张氏就偷偷给女婿家送过粮食,娘家人感激不尽,只差给大姐磕头;宋素珍就给在县城的女儿匀出了细粮,要保证外孙孙长大啊,自己一家人吃糠咽菜也在所不惜。
赵宗彪暗想,只要不饿死人,受几顿批评也算没白受冤枉。李长锁回来了解详情后,暗中佩服赵宗彪胆大心细,若自己在家里,说不定为了得表扬,要积极交售爱国粮,那结果就是要饿死人啊。一想起来,就有些不寒而栗、胆战心惊。
生产队里的社员群众对小小年纪的小老虎赵宗彪那是敬若神明,把他当救命恩人看啊!赵宗彪在赵家庄的地位自然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