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第十九回两太后垂帘听政清政府借师助剿(下)
第十九回两太后垂帘听政清政府借师助剿(下)
然而,此时的咸丰皇帝早已是病入膏肓脉息微,油尽灯枯待时灭;不可能再回銮北京。原来,咸丰皇帝自三年前染上吐血重症后,便一直缠绵病榻,以药代食而苦苦支撑;国势日艰,政局紊乱,使他昼夜劳碌,寝食不安。逃到热河后又魂惊梦怕,气息奄奄;每日咳血不止,苟延残喘;亦不思保养而酒色过度,自暴自弃,终于命悬一线。他自知死期已到,匆忙安排后事,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尚书肃顺、军机大臣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赢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主持朝政,辅佐年仅六岁的皇太子载淳继位。八大臣中以肃顺头脑精明,富于执政经验,长于驾驭百官,故为八大臣中之首辅元宰。咸丰皇帝对八大臣道:“懿贵妃为人阴险狠毒,尔等须严密防范,不可让其插手朝政。若懿贵妃图谋不轨,尔等即可与皇后联手,将其除之。”八大臣俯伏叩首道:“臣等谨记。”咸丰皇帝又招皇后钮祜禄氏近前,付与一份密诏,道:“懿贵妃日后若有干政野心,即可向八大臣公布此诏,将其擒而杀之。”皇后泪流满面,收下密诏,道:“皇上善保龙体。太子年幼,还离不开生母照料。”咸丰张口欲言,忽然一阵狂嗽,咳血不止,一命归西。
皇太子载淳是个六岁玩童,有何能力治理国家?但是,他是皇位的唯一继承人,谁控制了他,谁就控制了新皇帝,就可以挟天子以令天下。于是,朝中的各派政治力量互相争夺,都想控制新皇帝。肃顺、载垣、端华等人反复商议后认为,北京已被洋务派奕?等人把持,皇太子不能回北京登基,只有退回东北,到盛京称帝。但此意却遭到太子的生母慈禧太后的激烈反对,慈禧竭力坚持:“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太子必须马上返回北京,举行登基大典,昭告天下,稳定人心。”
皇太子载淳有两个皇太后,一个是东太后,即慈安太后,咸丰皇帝的皇后钮祜禄氏。东太后慈安生性祥和恬淡,心底善良,为人忠厚老实,厌恶政治斗争,无心权力争夺。另一个是西太后,即慈禧太后,载淳的生母。姓叶赫那拉氏,名杏贞,满洲镶黄旗人。生的柳眉凤目,樱口薄唇,粉面含春隐精明,娇媚之中藏杀机。她于咸丰初年选秀入宫,一朝宠幸,封为兰贵人,生皇子载淳后晋封为懿贵妃,载淳继位,又晋封为慈禧太后。此人生性刚强好胜,极富政治野心,热衷权力争夺。早在咸丰皇帝重病期间,慈禧便每日在病床前照顾,代替皇上批阅奏章,草拟圣旨;故而对国家政局之安危,朝中大臣之贤愚了如指掌。咸丰死后,太子年幼,无能治理天下,更激起了慈禧抢班夺权、操持朝政之**。肃顺、载垣、端华等人欲放弃北京,退回东北的企图,在慈禧看来无异于放弃中国,放弃祖宗开创的大清基业;因此,她坚决主张速回北京,重振朝纲。皇太子载淳尚属孩童,娇儿恋母,自然惟母之命是从。载淳明确表态要和母亲返回北京,使得肃顺等人逃往东北的计划难以实现。
双方僵持了两个多月,未能决出高下。慈禧太后暗中指使亲信频频上书,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以便借机把持朝政大权。但肃顺、载垣、端华等八位大臣则以“本朝向无垂帘故事”,而一律加以拒绝。慈禧与八大臣大吵大闹,却改变不了手中无权、受制于人的局面。当此紧急时刻,慈禧陡起杀心,派人赶到北京,与恭亲王奕?密谋。奕?得知顾命八大臣中没有自己,早已心怀不满;忽接慈禧太后密旨,急忙召集桂良、文祥和手握军权的僧格林沁、胜保等人商议,一致认为:新皇帝如果退回东北,便意味着自己大权旁落,甚至有身败名裂之危险;如果新皇帝回北京登基,则意味着自己将成为当朝元宰,权势齐天。
入夜,奕?跑到东交民巷,一头钻进英国使馆,向巴夏礼详细讲了目前的局势。巴夏礼听后,为之谋划道:“必须把新皇帝抢到手。否则,我们之间签订的条约,就会被肃顺、载垣他们废除,你也会被他们免职。只要朝廷不在北京,肃顺、载垣等人继续掌权,就不能说你们已经履行了条约。”奕?道:“这个我懂。我只想知道贵国的态度。”巴夏礼道:“尊敬的恭亲王殿下,我代表英国政府宣布:我们坚决支持你,把新皇帝抢回来。我还将说服法国、美国公使,共同支持你掌握政权。”奕?道:“如此甚好,我立即行动。”随即辞出。
有了外国侵略者的支持,奕?迅速做好布置,由僧格林沁率三万兵力严密封锁北京城九门,控制局势。奕?和胜保带领二万兵力逼近热河,准备迎请皇太子回京。奕?以吊丧为名,进入热河行宫,在咸丰皇帝灵柩前叩拜哭奠。礼毕。慈禧太后单独召见奕?,密谋除掉辅政八大臣。慈禧太后道:“先皇弃世,太子年幼。朝纲不振,政局混乱。西洋列国虎视眈眈,江南叛匪长期祸乱,朝野官员勾心斗角,辅政八大臣蓄意掣肘。这各路神仙该如何应对?”奕?道:“太子有皇太后教导,必能成为一代明君。西洋各国已与我议和,不是大患。江南叛匪有曾国藩围剿,亦不是急迫之事。眼下的燃眉之祸,乃辅政八大臣专权,实为心月复大患。”慈禧太后道:“吾欲除此大患,尔可有良谋?”奕?道:“要办此事,非还京城不可。”慈禧太后道:“如果外国列强反对,该如何应对?”奕?道:“臣已与外国公使谈妥,敢保证外国无异议。”慈禧太后道:“此话当真?”奕?连连叩头,详细叙述了他和巴夏礼谈话的内容,又重申道:“臣专门问过,英国公使反对八位赞襄王大臣掌权,坚决支持皇太子回京。”慈禧太后道:“你马上回京,准备发动政变。”奕?道:“臣早已准备妥当;令僧格林沁率三万兵力控制了京城,臣与胜保带来二万兵力护驾,现就驻扎在行宫外面。”慈禧太后道:“如此最好,我们明日即可行动。”慈禧连夜说服东太后慈安,决定尽快回京。
次日黎明,慈禧太后发出谕旨:“皇太子立即起驾回京。着肃顺等辅政八大臣护送先帝灵柩,随后返回京城。”话音刚落,慈禧太后便抱起载淳,和东太后慈安一同起身,登上奕?早已准备好的轿车,驶出热河行宫;在胜保和二万兵马的前呼后拥下,马不停蹄地奔回北京。
回到紫禁城,两宫太后和奕?等人立即为载淳举行了登基仪式,改年号为同治。随即以新皇帝的名义颁布圣旨,宣布东、西两位太后共同垂帘听政;封奕?为议政王,和桂良、文祥执掌军机处,仍然兼管总理衙门事务。到第四天,肃顺、载垣、端华等人护送咸丰皇帝灵柩抵京,便接到被“革职拿问”的圣旨,随即逮捕下狱。数日后,载垣、端华、肃顺被分别处死,其余五人被遣往北疆沙漠地区从军守边。这次政变使奕?等洋务派势力在朝廷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也使英国侵略者的触角伸进了清廷内部。政变的直接后果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由于东太后不喜过问朝政,国家权力逐渐被西太后一人独揽。这次夺权,史称“辛酉政变”。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利用丧乱抢政权,铲除异己闹垂帘。从此一手遮天地,独霸朝纲五十年。
慈禧太后精于权术、能谋善断。她一上台,立即采取了两条措施来稳定其统治地位。首先是重用汉族实力派官僚,让他们放手绞杀太平天国。1861年11月,慈禧太后发出上谕,授权曾国藩统辖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军务,所有四省巡抚以下官员都归他节制,并要曾国藩保荐封疆将帅人员。曾国藩大喜若狂,向身边幕僚道:“朝廷对汉族官员降此隆恩,实为近世所罕见也。”他立即上奏,向朝廷举荐其胞弟曾国荃以及李续宜、沈葆桢、李鸿章、左宗棠等湘军将领。慈禧太后则毫不吝啬,下旨封曾国荃为浙江按察使,李续宜为安徽巡抚,沈葆桢为江西巡抚,李鸿章为江苏巡抚,左宗棠为浙江巡抚。至此,曾国藩成为控制江南四省的大军阀,对付太平天国的前线清军,全部归其统一指挥。慈禧太后采取的第二条措施是加紧与外国势力勾结,谋求“借师助剿”。她发布上谕公开宣布借用外国武力,命令上海地方官:“所有借师助剿之事,应尽快与英法两国筹商,克日办理。只要于剿贼有利,朕不为遥制。其事后如有必须酬谢之说,亦可酌量定议,以资联络。”与此同时,英、法、美等国侵略者也加紧在上海布防,与清政府紧密勾结,成立了“中外会防公所”,共同对付太平天国。
掌握了江南四省军政全权的曾国藩,以安庆为大本营坐镇指挥,部署了三路兵马,开始向太平天国发动全面进攻。第一路是他的胞弟曾国荃率湘军主力五万人,沿长江东下,水陆并进,一步步杀向天京。第二路派左宗棠率一万湘军由皖南攻入浙江。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身材较高,皮肤白净,圆脸宽额,双目有神。青年时以“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而自勉,博览群书、胸怀远大。后因博学多才,被曾国藩延入幕府,遂积极出谋划策,竭力帮助湘军。同时,他单独招募了一支约五千兵力的私人武装——号称“楚军”。左宗棠入浙后,即与英法侵略者勾结,从西面进攻浙江的太平军。第三路派李鸿章率“淮军”赴上海,伙同华尔指挥的洋枪队“常胜军”,从东面夹击太平军。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身材高大,黑面黄须,目光犀利,博学多识。他青年时在家乡办团练,屡遭失败,后投靠湘军,师事曾国藩,深受曾之赏识;又奉曾国藩之命,在合肥大肆招兵买马,扩充地方团练武装,按照湘军之编制建立起一支“淮军”。
李鸿章在安徽组成的淮军,如果走陆路到上海,必须经过太平军占领的地区,几乎无法通过。上海的官绅买办闻讯后,以重价雇用了六艘英国轮船,把李鸿章及其淮军八千余人分批运到上海。李鸿章到达上海后,当地的官员、绅士、买办纷纷前来游说,皆以为只有靠外国兵力才能消灭太平军。李鸿章则不以为然,极力主张:“对于洋人,当与其委曲周旋,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他不同意外国直接出兵攻打太平天国,原因在于眼看太平军势力日渐衰落,总想在自己手里“大功”告成,而不愿意让洋人抢去头功。随后,李鸿章开始与洋人直接接触,从卜鲁斯、贺布等人的口中了解到:额尔金、格兰特等已率领大批英法联军返回本国,留在上海的英军只有三千兵力、法军只有一千兵力,仅能保卫租界而无力参战。进一步交谈,得知洋人也不愿意直接攻打太平军,但却愿意出售大批枪炮。李鸿章大喜,即与英法军头目谈妥,斥巨资购买洋枪一万支、洋炮八百门。
一日,上海官绅邀请李鸿章参观华尔的常胜军;华尔指挥其部队进行实弹表演,枪声阵阵,炮声隆隆;看得他目瞪口呆,连声惊叹。李鸿章第一次见到洋枪洋炮的实弹演练,不由得心花怒放,十分佩服。当晚,李鸿章即写信向曾国藩报告:“洋兵数千,枪炮并发,所当辄糜,其落地开花炸弹真神技也。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又说:“华尔打仗,实系奋勇,洋人利器,彼尽有之。学生近以全神笼络,欲结其心以联络各国之好。华尔也已答应为我雇请外国铁匠制造炸弹,代购洋枪洋炮。学生以为:华尔招募中国兵勇,而由洋人指挥、训练之法,实乃剿贼之良策。”曾国藩很快回函道:“朝廷主张大办洋务,购置外国枪炮武装我军,实属高瞻远瞩之举。望汝勿失良机,勤于洋务,不负朝廷之重托。”于是,李鸿章等江南军政大员和北京总理衙门遥相呼应,积极办理洋务。其所办理的第一件事,便是购买洋枪洋炮、雇请外国人指挥淮军,用中国人打中国人。在李鸿章的大力资助下,华尔的常胜军迅速扩大到五千多人。淮军各营中,均雇请了若干名洋人担任教官,训练兵勇。这便是李鸿章所鼓吹的“外敦和好,内要自强。”其实质是:外敦和好买枪炮,内要自强杀同胞。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