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上60度到零下60度 苏丹印象

作者 : 火流星23129

刚到苏丹,习惯了黄皮肤的颜色猛然看到满世界的黑人总感觉别扭,要想习惯这些需要一个过程。

苏丹是一个美丽但却贫穷落后的国家,多年来遭受美国的制裁和国内**武装的侵扰,造成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人民收入水平低下。作为首都的喀土穆尽然找不到像样的公路和楼房,更别提商业的繁荣,绝大多数都是集贸市场和小商小贩,国内司空见惯的大商场和超市在这里难得一见。中国员工给位于市中心较繁华的一条商业街起名叫“欧洲街”,除了建筑风格上的差异外,其规模充其量只能算得上国内一个小城镇的一条普普通通的街道,即使这样,在当地人的心目中仍然引以为荣。

有着“世界火炉”之称的喀土穆常年笼罩在炎热的包围之下,令人烦躁不安,如果房间里没有空调是不可想象的,好在有一条尼罗河纵贯全境,给整个城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孕育了文明。沿线植被茂密、畜牧业发达,农作物主要以小米和甘蔗为主,盛产芒果、西瓜、葡萄、香蕉等水果,并有世界第二大制糖厂坐落其间。让人十分遗憾的是,虽然苏丹不乏肥沃的土地,但由于落后的生产方式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导致大部分田地荒芜或产量极低,粮食不能实现自给,严重依赖进口。

在等待验血的几天时间里,我发现当地人对中国人非常友好,见面就竖大拇指,一个劲喊“萨地各”、“谷意思”(阿语“朋友”、“好”的意思)。虽然肤色和语言不同,但彼此心灵相通,一句朋友就已经足够。白天大街上到处是警察和保安,一到晚上就实行军管,换成荷枪实弹的部队士兵值勤,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对任何人进行突击检查。尤其是一些重要场所和部位,更是三步一哨、五步一岗,戒备森严,让人望而却步。

终于等到要去远在630公里外的公司苏丹富拉油田原油外输管道工程奥贝依德项目部了,心里不禁涌动着无限的期待。当天上午10点,我与项目经理曹明一道乘车前往。出喀土穆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荒原,唯一一条崎岖不平的公路如黑色的腰带蜿蜒其间,车行路上犹如醉汉,人坐车里就像行船,要不是安全带帮忙,恐怕头上早就碰出了一个个大包。大约行驶50公里后来到一个检查站,便衣警察向我们招手示意停车检查,我们事先都准备了护照复印件,他们仔细对照检查后被顺利放行。出检查站后不久,地表植被越来越茂密,既像草原、又像灌木林,到处绿油油的一片,郁郁葱葱,令人心旷神怡。星罗棋布的村庄点缀其间,成群的鸟儿在上空盘旋,相映成趣。骑着骆驼赶着牛群或羊群放牧的当地游牧民族悠载游载,好不快活,要不是当地炎热的气候,让人感觉就像来到“世外桃源”一般,令人流连忘返。

中午时分,过尼罗河大桥后我们途经一个小镇,并在一家极具当地特色的饭店停车吃饭。从外观看上去整座饭店就像一副伊斯兰画卷,雕梁画栋穿插期间,一座很别致的半圆型亭廊自然延伸出来,召唤着南来北往的过客在此落脚用餐。进入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悬挂在屋顶的工艺制品,四周配以色彩各异的装饰品和一副副反映当地人文风景的挂历,显得既和谐又温馨,浑然天成,充分展示出苏丹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店主迎上来热情地招呼我们入座后,端来盘子、刀叉和番茄酱,还有折叠十分讲究的餐巾布,俨然正规饭店。司机陈海秋师傅给我们当了一回翻译,他用简单的阿语要了三份烤鱼、三瓶饮料和一些烤饼,这在国内来说无疑是再简单不过的家常便饭,但据曹经理介绍,这顿饭要花5万元苏丹镑(约合人民币150元),相当于一名当地警察50天的工资,这顿饭对他们来说是不敢问津的。色泽金黄的烤鱼刚上桌,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旁边放了两片柠檬,令人胃口大开,只是不知作何用处,不由心里犯开了嘀咕,该不是装饰或是饭前先“美容”吧?经过曹经理介绍才恍然大悟,原来,在苏丹是没有醋的,只有用柠檬挤出汁来当醋调味。其实一盘烤鱼并不多,就10条左右,鱼也不大,一口一个,我学着曹经理的模样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将鱼切成数块后蘸酱和着烤饼吃,味道还不错,不大一会功夫,盘子已见了底,意犹未尽。饭后我借上厕所的机会来到后院,一条铺得十分讲究的碎石路曲径通幽,几名雇佣的店员正在清理草坪,一棵不知名的大树斜倚在搭建的凉棚旁,给整个院落带来阵阵清凉。厕所建的很别致,犹如一个个小单间,里面打扫的很干净,只是洗手用水太浑浊,跟泥浆没什么差别,我想这与当地经济不发达导致引用水净化设施匮乏有很大关系。

继续上路后,路况也逐渐变得好起来,过往的车辆也少了许多,柏油路修的笔直笔直,一眼望不到尽头,车速也不由得加快了几码。沿途不断能看到被撞死的牛、羊、驴横尸路旁,成群的秃鹫围在一起分享着美餐。当地人受教规的约束,不能吃没有经过念经而屠宰的牲口,更不用说被车撞死的牲口了。窗外的景物不断变换着颜色和方位,让人目不暇接。偶尔有一只只不知名的小鸟被急驰的“牛头”惊的扑楞楞乱飞,一头扎进乱草丛中,刹时不见了踪影。

不知不觉中,汽车已经驶入奥贝依德市管辖区,刚才还微风习习、晴空万里,转眼间突然变了脸,呼啸的狂风携着漫天黄沙四处乱飞,迷住了人眼,能见度骤然降低,“牛头”只能打开大灯降低速度模索着前进。据曹经理介绍,这种天气在苏丹如家常便饭,还有比这更大的沙尘暴我还没有领教呢!艰难穿过风区,眼前又变得开阔起来,前方出现了几座光秃秃的小山,成群的牛羊在悠闲自得地吃着草,天然水塘一个紧挨着一个,人畜共用,显得极不卫生。鸟儿快活地蹦蹦跳跳,活像国画中的素描,虽然简洁,但生气跃然纸上。进入市区后,一条简陋的铁路横亘在市中心,自然将不大的城市一分为二,沿飞机场行进不远便来到项目部所在地。这是一幢砖混两层小楼,四周围成一个小院,跟半个足球场差不多大小,院外还有一片开阔地,当地年轻人和学生经常在上面踢足球玩儿。可别小看了这幢不起眼的小楼,它的历史要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当时苏丹还是英国的殖民地,由于建筑材料奇缺,英国殖民者想尽一切办法收罗材料,才建起了这幢当时整个奥贝依德市最豪华的建筑。苏丹独立后,当地政府将其改造为招待所,并专门派保安把守,作为历史的见证留存至今。

要说喀土穆的城市建设非常落后,可想而知,奥贝依德的市容就更差了,方圆不足10平方公里的大街小巷上,低矮的平房一个紧挨着一个,整个像贫民窟聚居地。但你从他们的脸上发觉不到一丝自卑,仿佛世界原本就是这样!虽然当地很穷,没有几座象样的建筑,但教堂却修建的十分漂亮,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信仰。苏丹国绝大多数人都信仰伊斯兰教和拜物教,每周二、五两天要做礼拜,同时周五休息,其余时间上班。他们的时间观念非常糟糕,明明说好的时间他们非要拖上几十分钟或几小时,而且还振振有词,令人哭笑不得,这也是令各施工单位十分头疼的一件事,好在他们也有吃苦耐劳、报酬低廉等优点,否则真要让人低看三分。

苏丹作为非洲最大的国家,国土面积相当于中国新疆、西藏之和,人口却仅有两千八百万,可谓“地广人稀”,资源相对匮乏,近几年逐年递增的对外石油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国内两极分化严重,贫富悬殊很大,一般的富人家可以拥有楼房、汽车和五六个妻子,而穷人只能住茅草棚或土坯房,骆驼、驴和大棚车是他们唯一的交通工具,但他们仍然可以拥有两到三个妻子,但牛是绝对少不了的,娶一房就要50头左右。

这些就是苏丹留给我的最初印象,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其历史渊源和风土人情的了解会更加丰富而全面,我想这也是大家所希望和最愿意看到的真实苏丹。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从零上60度到零下60度最新章节 | 从零上60度到零下60度全文阅读 | 从零上60度到零下60度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