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章
炙热、烦人的六月终于过去了,人们再也不用它的热力了,随之而来的是带有萧萧凉意的秋天。
秋天是短暂的,是秋风扫落叶的季节。
如月房后的后山上,树林里落满了树叶,厚厚的一层。人们踩上去软绵绵的,发出沙沙的声音。
如月把女儿碧月让婆婆照看着,自己到山上把树叶用钉耙搂起来,用布袋子装好背回家去。
落叶在如月家有两大用处。
一是喂家里的四只山羊。买山羊的钱是从欧余林给的四百元钱里挤出来的,这个主意是如月向婆婆提出来的,她说山区里到处是野草,不像平原地区那样跑很远的路去找长草的地方,一天下来,光顾找草了,山羊根本吃不饱,肚子还是瘪瘪的饿得难受。而山区就便宜多了,屋后、山坡上、沟壑里处处都是草,只要人勤快领着羊到山上一放,山羊撒着欢地吃也吃不完。晚饭回去的时候,山羊的肚皮各个都涨涨的,不长时间就长得贼肥。公羊挑拣着就卖了换钱花,母羊还能产小羊也能卖钱,这样就有了零花钱,不至于手头太拮据。
婆婆赞成如月的这个主意就买了四只山羊喂养着,她的意思是让羊产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让羊的数量多起来,羊多了,卖的钱自然多了,就能多贴补点家用。
二是把树叶存起来,烧火做饭用。到了冬天,这儿经常下雪,常常是连续下好几天的大如纸片的雪花,有时半天的功夫,地下的雪就没了膝盖。到那时,要找点烧火的柴可难了。不是没有,山上到处是树木,你尽可以去砍枯死的树,可是雪有半腰深,还怎么去弄!
山里人冬天最不缺的就是柴火,一到秋后家家就忙活着上山砍柴,存树枝、树叶,防备过冬。你到每家看看,走进院子里首先打眼的就是堆得如小山似的柴禾堆。
这是山里人勤劳的见证。
哈达市的冬天来得特别早,秋天还在山里磨磨蹭蹭留恋那浅如残阳的无限风光时,就被冬天那洁白如刀的大雪冷酷无情地轰走了,留下一声声叹息,只抱怨老天的不公平待遇,同是四季分明的一女乃同胞,“相煎何太急,”。
哈达市的冬天特别的冷,一般的冷也要达到零下二十几度,最冷的时候能达到零下四十多度,人们伸不出手来。用舀子往外倒水,水没有流到地上就冻成了冰棍。
如月的家也覆盖在皑皑白雪中。
冬天即是寒冷的,也是温暖的。寒冷的末梢就是春节的来临。
春节是温馨的,她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亲人团圆和温和的甜蜜,更重要的是带给人们今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希望。
如月就在这喜庆的日子里,盼望着欧余林的归来。一年了,在山外一年了,该回家了,外面的世界不管多么美好,家永远是温暖的永不沉没的港湾。
家的感觉是在外面住多好的宾馆,住多么高的酒店的感觉不一样的。宾馆、酒店那是让别人服务的,给人的感觉只能是我花钱消费,你是下人,我是高高在上的宾客,我有权利提要求,你有责任和义务去执行,是一种不对等的上帝与仆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给人只是一时的舒服。
家的感觉是平等的主人与主人的关系,家里的每个人都是上帝,上帝对待每个家人都是公平的,没有卑躬屈膝的问候之态,没有阿谀奉承的摇尾之状,有的只是尊老爱幼、你扶我让的亲情之意。
家永远是在外面奔波劳顿的人的最舒适、最温暖、最可爱的港湾。
还有两天就到了中国人传统的腊月二十三,这个日子被人们称为小年,是辞灶的日子。按照中国的民间习俗,腊月二十三家人都回家。如果在这个日子赶不回来,辞完灶就回不来了,也就是辞在外面了。
中国人很重视小年,虽然没有春节这个年那么隆重。在外打工的游子尽量赶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来,实在回不来的,就只有春节再回来。
这两天,如月也在盼望欧余林能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来,全家能在春节过个团团圆圆的年,不管在深南市挣多少钱,春节能回来就是一个好兆头。
钱可以明年再挣。只要有人在,就有希望,就有盼头,就有奋斗的动力和激情。
欧余林能回家吗?
腊月二十二的晚上,如月把女儿哄着了,自己坐在炕上发呆。欧余林没有回家来,她在胡思乱想。已经到夜里十二点了,如月还是睡不着觉,她躺在被窝里翻来覆去、辗转反侧。
天亮了。如月只合眼迷糊了两个多小时,就从炕上坐起来,穿好了衣服。
婆婆也起来了,她也在惦记山外的儿子。
如月告诉婆婆,让她照看着碧月,她去山路口看看,余林是不是今天回来。婆婆让如月系好围巾,戴好棉手套,外面冷,别冻着了。如月答应一声就向山路口快速走去。
前场大雪还没有化尽。在哈达市这样的大雪虽然不是最大的,但这样的冷天气,要想化尽,也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屯子里自家门前的雪已经扫除了,可是通向山外的路上的积雪还很厚,踩上去就是一个大窟窿,雪就会漫道膝盖,走一步就要拔一次腿。每挪动一次都非常艰难,每一次都要使出很大的劲,每一次身体都要摇晃。
厚厚的大雪把山坡上的树枝都压断了,四周一片洁白。
如月站在山路口厚厚的大雪中,大雪把她的脚果覆盖了,她不停地跺着脚,很冷。但是眼睛一眨不眨地盯向伸到山外的路。
山外的路没有人走过留下的痕迹。
走雪路的过程其实也是人生挑战的过程,也是人生意志力的考验过程,人生就是在不断地考验自己,锻炼自己,战胜自己,升华自己。
这样的雪路欧余林能走过来吗?他的人生能升华吗?一切尽在未知中。